崔依云 邵衡璐 郭楚楚
摘要:紅色影視作為紅色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與傳承手段,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性,使青年群體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更加深入地理解紅色文化、接受紅色文化。文章的研究目的是使大學生更好地成長為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政治素養兼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文章從紅色影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認知程度以及其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出發,圍繞紅色影視資源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媒體傳播與文化傳承的可行性展開調查研究,進一步挖掘紅色影視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傳播并提高其深入人心程度所面臨的客觀問題,旨在明晰紅色影視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與傳承的發展困境和發展路徑,構筑有效的傳播與傳承之路。
關鍵詞:紅色影視;大學生;紅色文化;傳播與傳承;困境;策略
中圖分類號:D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9-0075-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寧波財經學院大學生科研項目“紅色影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與傳承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042221048
一、前言
紅色影視作為紅色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與傳承手段,其蘊含的紅色文化、時代理想、戰斗精神、奮斗精神作為人民艱苦奮斗的真實寫照和人們奮勇前行的精神激勵,牢牢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以匡助大學生群體實現主流價值觀的穩固構建。新時代下具有豐富思想內涵的紅色影視資源仍需在大學生群體中做好傳播以助力紅色文化傳承。
二、紅色影視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與傳承的現狀
紅色影視是影響大學生國家認同的主要因素,也是比較容易被忽視的因素[1]。
在如今新興媒介銳不可當的發展趨勢下,青年群體成為紅色影視及其文化影響的重點輻射對象。紅色影視能夠幫助青年群體的主力軍——大學生群體去蕪存菁地厘清紅色文化內涵,從而使青年價值觀的塑造與紅色基因的傳承相輔相成,實現紅色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實現紅色文化共通和革命精神共鳴。與此同時,紅色影視作為一種思想教育材料,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及文化精神,以娛樂形式將高度凝聚的愛國主義精神內核注入其中,使大學生在接受紅色影視作品熏陶的過程中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從筆者查閱搜集到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看,已有的研究以紅色影視內涵及其作用的理論分析為主,少有從大學生視角出發對紅色影視認知程度的實證研究,因此研究紅色影視對大學生群體的切實影響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紅色影視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與傳承的困境
紅色影視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形成了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紅色文化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模式對大學生思想成長引導的藩籬,但紅色影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仍存在一定問題,影響著其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輻射圈及文化傳承路徑。
(一)影視作品內容
1.敘事邏輯空泛化
紅色影視作品不乏一些扭曲歷史、形象扁平的“高大全”人物。創作者若將真實生活束之高閣,會導致作品缺少能打動觀眾的人情味。《作為敘事的人類傳播》的作者沃爾特·費希爾認為,人們接受一個故事,其實就是在接受人們將要成為的人物類型,而人們更易于接受在他們看來真實和有人情味的敘事。在判斷一個故事是否逼真時,不僅是在確認共享的價值觀,甚至有可能以開放的態度讓他們影響自己的信念和行動[2]。影視作品中敘事語言的真實性與一致性能幫助觀眾理解人物形象,邀請觀眾基于自身現實生活來解讀其意義并認可其價值。
部分紅色影視劇為了刻意煽情,忽略邏輯上的步調一致,導致影像與現實產生割裂,影視作品刻畫的英雄人物和事件難以形成有機整體,進而影響故事中價值觀在理性視角的客觀呈現,無法走進觀影者的內心。
2.題材類型同質化
我國部分紅色影視作品呈現出題材選擇上的同質化現象。現今高包容性時代下衍生出的紅色影視作品五花八門,而由于廣大觀眾對群像型歷史影視的喜愛態度顯著,市場不斷涌現出題材雷同、形式單一的影視作品。隨著紅色影視熱度不斷攀升,行業資本舍本逐末,不計后果地迎合市場觀眾,進而導致反復出現模仿雷同的現象。影視工作者亟待開辟一條創新之路,讓紅色影視百花齊放,健康發展,避免急功近利的樣板化復刻,落入創作形式機械化的窠臼,警惕紅色作品失去精神靈性與民族特色。
3.影像質量參差化
置身于目前影視體系的商業框架,紅色文化題材下的影視作品也無法避免“快餐化”市場環境的影響,出現畫面質量參差不齊的局面。如部分影片以商業利益為主要目的,不顧對影像視聽語言呈現水準的嚴格要求,大肆采用投機取巧、高效率流水線生產方式;部分影片以討好粉絲文化影響下的受眾觀眾為創作動機,以觀眾買賬為根本目標,迎合明星文化及娛樂文化,導致粗制濫造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整體上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種市場情況直接導致制作方難以拓寬傳統視域并走向注重社會群體的價值塑造和精神追求的道路。參差化的影像質量會導致其傳播空間受到一定擠壓,未發揮好紅色影視具有的引導教育的功能性作用。
(二)影視傳播媒介
1.宣傳方式與大學生群體的接受習慣不符
紅色影視針對青年受眾群體的宣傳方式有待進一步探索。只有更貼近青年群體的信息接收習慣,才能讓紅色影視更深入青年群體。如今傳播平臺、傳播手段等實現全面數字化、媒體化更新,對比一些影視作品常規的曝光手段,如上映前曝光演員、主題曲及海報等,或者作品上線后進行節目宣傳等,網絡至SNS渠道的推廣是更符合大學生受眾群體接受習慣的宣傳方式。以2021年上映的規模性營銷電影《長津湖》為例,該片通過社交媒體等平臺進行線上推送,借助吳京、易烊千璽等主演的IP流量進行大幅度的商業化宣傳,成功吸引了青年主力觀影群體的注意力,并一舉打破當時中國電影票房紀錄。基于大學生群體廣泛使用網絡社交平臺的普遍程度,傳播者可以利用線上平臺推廣營銷加深印象,或憑借知名IP等手段拓寬對大學生群體的覆蓋面。
2.傳播力度與大學生群體的意識形態脫節
傳媒從未成功地告訴讀者他們要思考哪些事,卻在告訴讀者需要聚焦什么時驚人的有效[2]。影視作品的宣傳不斷深入社會化營銷渠道,使其在社交網絡上的傳播范圍愈加廣泛,而紅色影視的傳播力度在各類影視作品中稍顯遜色,導致其不能廣泛深刻地發揮思想教育功能。盡管各類文化傳播途徑已滲透進青年群體的生活,然而紅色影視作品若沒有牢牢把握時代機遇充分進行傳播,其發揮的引導教育力量則會不盡如人意。新媒體的發展日益繁榮,但真正用于紅色影視傳播的資源并不多[3]。例如上映前沒有進行大規模宣傳營銷的《古田軍號》,上映首日僅有近350萬元的票房,還不如同期上映的《烈火英雄》的零頭。目前各大影視平臺主推的影視作品題材偏向于流量、青春、職場等,紅色主題的推薦指數并不占據高位。大數據時代的網絡環境極易形成信息繭房,若不及時解決,就會使得觀眾觀看意愿及媒體推送頻率兩者呈現惡性循環的狀態。若紅色影視作品的傳播力度不足,便難以廣泛影響大學生群體的意識形態。
(三)大學生受眾群體
1.大學生群體現有價值觀的不穩定性
由于影視制作技術的成熟、媒體傳播范圍的拓寬,進入大學生視野的影視作品與日俱增。媒體的使用在大學生群體中逐漸日常化、普遍化,這種泛濫式的信息接觸提高了甄別作品的難度,也增加了大學生價值觀判斷的難度。主要表現為西方文化經常性地隨影視作品滲透當代大學生的思維觀念。西方在經濟上的強勢地位導致了其價值觀念在傳播上的強勢地位,其價值觀隨電影滲透而影響東方人民[4]。西方價值觀及文化憑借其在媒體傳播方面的科技優勢,滲透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沖擊他們的理性判斷[5]。尚未形成成熟價值觀的大學生易受到新媒體環境下不同文化的沖擊,若不加以引導,將會引發更混亂的局面,因此具有較強傳播力的影視作品在其中所起的教化作用更加不容忽視。
2.大學生群體觀影目的娛樂化傾向
當下的大學生群體在娛樂化風氣盛行環境中成長,紅色題材的影視作品可能并不受青睞。現代“快餐式”文化的侵襲導致創作模式跟風化,觀影模式碎片化,大眾觀影目的娛樂化。如今媒體也走向娛樂化生產的道路,部分形式單一、趣味性不足的紅色影視作品并不受觀眾的青睞,尤其是對習慣接受新興事物的大學生群體而言,枯燥、古板、教條類型的紅色影視作品難以引起自發性的廣泛傳播。
3.大學生群體對紅色影視的刻板印象
近年來紅色影視作品逐漸站上舞臺中央,這主要歸功于其創新性發展。在視聽語言和故事邏輯等方面,紅色影視突破了對紅色歷史文化的傳統演繹模版,在形式和內容方面的創新呈現打破了“神劇”的固有成見,但年輕受眾群體對紅色影視作品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即對紅色影視已有的、基于過去影視作品的評價并未完全消解。這些固有印象使得大學生群體對紅色影視仍存在不同的認知,使其在選擇影視作品時對紅色主題作品帶有一定的主觀偏見,從而影響了大學生群體對紅色影視的理解和認可程度。
四、紅色影視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與傳承的策略
根據以上傳播困境,筆者針對紅色影視在大學生群體中如何更好地傳播、傳承提出幾點策略。
(一)填補紅色影視的創新性內容
針對紅色影視題材同質化、質量參差化的問題,創作者應不斷提高紅色影視作品創作過程中各方面的創新能力,嘗試將歷史故事、英雄事跡等已有的題材進行創新表達,或者挖掘多類視角進行創意講述。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應規避“高大全”等片面的形象刻畫,減少多余情節。同時,在制作過程中嚴加把關,對上映影視作品進行篩選,避免粗制濫造、扭曲歷史的商業產物上線,強化“把關人”概念,提高影視行業的門檻,將紅色作品的影像質量帶向更高水準,從而逐步使大學生群體自發性地消解對紅色影視作品的刻板印象。創作者需擁有突破過去已有傳統思維的勇氣、不斷創新以打破固有成見的毅力,將新的理解、新的認知融入新的社會環境,才能在時代的洗禮中將紅色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二)增加紅色影視的多元化表達
單薄而片面的人物形象難以吸引強調自由和個性的大學生。紅色影視中的代表人物應增加更為立體、真實的形象詮釋,不斷增添人物的多元化色彩,讓紅色影視的文化表達更加真實貼切、深入人心。當紅色影視作品中存在一個鮮明、生動的英雄人物形象時,觀眾會不由自主地被人物的一舉一動影響,從而受到其精神思想的影響。例如備受大學生喜愛的《覺醒年代》以不拘一格的創新題材立意和創作模式,打破了以往創作平鋪直敘及人物扁平化的桎梏,以人物畫像和性格魅力塑造出一個個鮮活的歷史偉人。在影視作品這個載體上,對紅色文化的表達和呈現不能拘泥于某幾種形式,而是要不斷探索多種表現手法的可能性,在構建非凡面敘事的同時,保留普通面元素,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多元。
(三)加強紅色影視的滲透性宣傳
紅色影視作品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宣傳載體,應進一步滲透大學生的娛樂生活,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包括構建線上紅色影視網絡文化,擴大線下紅色體驗表演,開展“紅色影視進校園”“紅色影像創作聯盟”“紅色文化大講堂”等活動。這些宣傳手段的疊加與重復使用,能更好地傳播紅色文化精神,將紅色人文精髓在大學生群體中深刻弘揚并廣泛傳承下去。
影片記載是最能追溯歷史的,它以影像的形式最直觀地將過去的歷史展現出來。影片在原始記憶的基礎上加工成跌宕起伏的曲折劇情,而紅色影視作品在賦予劇情靈魂的同時,又對社會主流思想及價值觀有一定的引領作用。文化傳播者需要結合紅色影視文化傳播性與引領性的特征,立足于當前媒體介質大融合的時代背景,進一步增強紅色影視傳播的社會滲透性,使得紅色文化及其精神內涵隨影視作品滲透而影響包括青年群體在內的受眾群體,實現大學生群體主流價值觀的構建。
五、結語
紅色影視作品耦合文化的傳承性及引領性兩大特點,輔以媒體的高效性和及時性,將學術性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提高作品的感染力與傳播力,讓青年群體得以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并協同深入明晰紅色文化精神,顯著提升對英雄事跡、革命精神等的正向認知,進而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文化熏陶,實現思想上的轉變和升華。
明晰紅色影視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與傳承的發展困境與發展路徑,構筑有效的傳播與傳承之路,可幫助大學生成長為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政治素養兼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李城.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對紅色影視劇的接受與國家認同研究:基于全國12所高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2(4):177-184.
[2] 埃姆·格里芬.初識傳播學[M]. 7版.展江,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321-326,386.
[3] 翟玉蓉.媒介融合背景下紅色影視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播及研究綜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8(2):114-116.
[4] 杜靜,王丙珍.東方文化與西方電影的悖論[J].電影文學,2013(17):4-5.
[5] 陳建.媒體文化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6):34-36.
作者簡介?崔依云,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影視傳媒。?邵衡璐,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影視傳媒。?郭楚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影視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