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興
摘要:小學生時期是人的行為、性格和智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由于身心變化發展比較快,接受的文化知識及社會經驗的不足,小學生極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導致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排除小學生認知、情感、意志等問題的障礙,鍛煉他們的意志品質,優化他們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質,使他們形成良好的人品和健康的心理,這是小學教學應盡的責任。筆者簡要談談對小學生心理問題干預原因和對策。
關鍵詞: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對策
一、引言
中國進入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快速變革時期,學習和就業競爭壓力加大。兒童、青少年因為不適應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會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經常遇到挫折和困難,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和諧發展和健康成長。
為了有效地規范學生的心理行為,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那么,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這就是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困惑,迫切需要解決。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對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探索一些干預措施、方法和途徑,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無論老師如何鼓勵他們,他們都不熱衷于參與課堂學習,他們經常在課堂上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我班的區灝然和陳彥康是班里出了名的調皮、厭學,上課總坐不定,屁股下像是長刺似的,手腳總是沒有停下來的時候,作業基本不做,每次都要老師追著完成或被迫完成。
二、心理問題干預產生原因
(一)入學適應問題
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們不斷適應新的校園生活環境。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到師生的人際環境,還有學習壓力、學校紀律等,這對于新入學的學齡兒童的心理適應構成了嚴峻的挑戰。對于一些心理發育迅速的學生和已經準備好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他們可以很快地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但也會有一些孩子適應不良。這種適應不良大多表現在:情緒失調,如焦慮、抑郁、恐懼等;注意力不集中,然后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不能約束自己,總是違反紀律等。通常需要幾個星期的自我調整來適應它,有時甚至可以持續幾個月。通常性格內向、膽小、謹慎、不耐煩、情緒化的學生容易不適應環境。
(二)厭學與逃學問題
小學生主要缺乏學習興趣,學習難度較大,造成長期落后于進步,還缺乏勇氣和毅力迎頭趕上,教師也未能及時給予鼓勵,學生學習熱情受挫。結果,他們要么在課堂上無精打采、心煩意亂,要么偷偷地搞小動作或玩玩具,要么在課堂上打瞌睡,更甚者干脆逃學、曠課、假裝請病假回家上網、玩游戲等等。一些農村兒童還得到父母的支持,輟學在家,為父母工作,做生意等等。還有一些成績優秀的學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被別人超越了自己或者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時,就很容易出現厭倦學習的情緒。
(三)依賴心理
由于小學生自身的特點,他們無法獨立生活,只能在父母和他人的照顧下生活。因此,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心理依賴性。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也逐漸成為了在校生的主體。他們從小在溫室里成長,從小受到爸爸媽媽或長輩的百般呵護、寵愛,缺少獨立意識,什么事都要依賴家長或長輩。還有表現為對環境的依賴,如果天氣稍微有所變化,他們就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添加或減少衣物,就這需要老師或家長的提醒,否則很容易感冒。
(四)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人們可以獲取正確合理的社會常識和經驗,也可以在生活中得到來自親密的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在困難時期幫助人們。如果缺乏正常的交際,人們就不能滿足依戀的感情,內心的抑郁,不能得到宣泄和排斥,影響孩子的正常人際溝通和心理需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大多數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大多都是和成年人交往,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兒童往往生活在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中,學生普遍具有任意性、固執性和強烈的依賴性。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時,他們在集體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但他們仍然以自我為中心,無法理解他人,遇到的困難無法克服,不想克服,缺乏自信,使學生不會平等地與人交往。在接觸他人時常出現過度恐懼,過于強烈的預防,結果是封閉了自己。另外,由于教師的教育方法不當,缺少了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在小學,教師是學生的偶像,公平的代表。他們需要老師的關愛和理解。如果老師不給予熱情的指導和幫助,而只是責備學生,學生只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的感覺,消極的情緒,導致師生之間的關系無動于衷。這種以學生失敗告終的交流方式,會轉移和加重學生的人際溝通焦慮。
(五)來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學生最初接受教育的環境。家庭氣氛是否和諧會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情感意志和心理健康的發展。
1.父母的溺愛
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3.家庭氣氛不和諧
(六)來自學校的因素
教學缺乏趣味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是學生厭學的重要原因。
1.學習負擔過重
2.教師教育方法失當
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幾乎是空白的
三、心理問題干預對策
(一)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兒童的興趣不是天生的,尤其是逃學、對學習厭倦的兒童的學習興趣已經被稀釋,很難使兒童的學習興趣萌芽和增強。我們應該注意使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如綜合運用聽、說、讀、寫,避免學習時間過長而造成心理厭倦。
(二)改變課堂知識的呈現方式
教師可通過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和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學習感興趣。
(三)用愛來營造和諧的課堂,讓學生熱愛老師,熱愛課堂,熱愛學習
如果師生之間存在焦慮或沖突,即使教學過程設計得更好,學生也難以積極參與教師組織的教學過程。教學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不要站在高處,不要冷嘲熱諷。老師通常要關心每一個學生,這樣他們才能感受到老師的真誠和愛,這樣學生才會對你所教的東西感興趣,能樂于接受,并嘗試將它轉化為行為,從害怕學習,到愿意學習,喜愛學習,樂于學習。
四、結語
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隱形殺手”,想要“抓現行”,需要家長和老師們的共同努力。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細心,多一些責任心,很多問題便不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