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愛娥
合理強化德育實踐,能夠為小學生的成長提供正確指引,促使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認知與良好品德,對他們的成長成才、終身發展有著積極意義。而在德育實踐中深挖傳統文化的應用價值及可行辦法,能夠為德育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推動德育效果明顯改善,進而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一、作用分析
對于小學生德育實踐而言,傳統文化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首先,傳統文化是小學德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發展,民族的崇高精神與優良品德得以傳承并為現代小學德育提供了豐富養分。不管是直接將傳統文化內容應用到德育之中,還是基于傳統文化內容進行適當創新、延伸、拓展、調整,均能為現代化的小學德育帶來新的支持,進而對學生進行熏陶、影響和陶冶。
其次,有利于傳承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在小學生德育中滲透與融入傳統文化,能夠面向廣大青少年落實傳統文化傳承工作,在弘揚文化的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文化自信心等,有利于傳統文化在新時期背景下的傳承、弘揚,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可行策略
1.利用傳統禮儀文化規范學生日常行為
最好的德育應當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讓小學生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習慣,進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小學班主任應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積極推動傳統禮儀文化、班級管理制度和學生行為規范等的有機融合,通過明確而合適的制度、標準、要求等,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引導和規范,讓他們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并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2.著重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主義情懷一直都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核。小學生德育實踐過程中應當充分借助傳統文化的優勢,著重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結合現代的國旗、國徽、國歌等,以多樣化、豐富化的愛國人物、故事、名言等對學生進行綜合引導,有效強化他們愛國主義精神。
3.基于“百善孝為先”強化家庭德育作用
對于小學生德育而言,家庭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然而部分家長由于思想、觀念、認知、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往往難以充分發揮自身對孩子的德育作用。班主任需要根據自身在德育方面的專業性和優勢,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系與合作,雙方共同促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融合,進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同時,班主任應當在此過程中汲取傳統文化中“百善孝為先”這一優良傳統,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培養學生孝敬父母、熱愛家庭的意識和習慣,與家庭德育相呼應,達到良好的互促作用。
4.積極組織豐富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
僅僅停留在理論說教層面的德育,往往很容易令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產生抵觸情緒。班主任需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并基于傳統文化組織豐富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形成正確認知,養成良好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如以深挖傳統文化中的經典素材為基礎,通過組織學生分享傳統故事、參與德育班會、編排表演傳統故事、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將傳統文化與各種實際的活動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促使學生于實踐中感受、體會和成長。
5.利用傳統故事加強教育
德育實踐應當具有針對性,才能基于學生實際情況加強引導和教育,可以著重針對學生在思想認知、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引導、糾正,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改正錯誤觀念、糾正錯誤習慣,進而成長為一名具有良好品德的優秀青少年。
例如班主任發現學生存在撒謊的行為,可向學生分享“商鞅立木為信”的故事,借助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促使學生意識到自身的錯誤并逐步改正,最終成為一名有誠信的人。
綜上,傳統文化是小學生德育體系中不容分割的部分,班主任應當充分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積極推動傳統文化與德育的有效融合,增強德育效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王思靜6316EE3E-390C-4355-81EF-9E64DC6C3B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