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強
教學活動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著教和學兩個方面,而教和學這兩個方面的主體分別是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既獨立又相互依賴,他們之間是相輔相成,并非孤立存在。如果要想發揮出教學的最佳的效果,就必須要處理好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的關系。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老師為主,主要是老師在教學,而學生被動的學。換句話說就是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老師讓學生學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是在被動學習,而非主動學習。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課堂教學的效率十分低下。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容易產生無效課堂。主要的理由有三個:第一,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是敵對關系,即學生不喜歡老師,討厭老師。第二,學生本人不想學習,但又迫于壓力被迫學習。第三,學生自認為自己學習能力很強,不需要聽老師講課。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下,老師主動在講,但是學生沒有主動學,即使學也是被迫學,這樣課堂效率相對較低,無法實現教學的最佳目的。那我們怎樣才能夠改變這種現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一、轉變觀念,打破傳統
1.老師和學生的觀念都得改變。傳統的課堂基本上是老師在教,學生在聽。老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基本上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從自己的情況出發。而學生在整個教學的過程當中,跟著老師的步子走,缺乏主動思考。而這種模式下,老師只顧教而學生沿著老師的路子走,走著走著,學生也就跟丟啦,更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主動學,而老師只是一個課堂學習的引導者。
2.課堂教學的模式也應該調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老師一講到底。 這種模式下,學生學習了多少?學會了多少?無法反饋。容易出現老師講的好,而學生根本沒有聽或者學會的很少。最后容易出現花費了時間而效率低下的無效課堂。所以,老師少講,更多讓學生來講。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氛圍是一種文化,良好的氛圍會讓人在潛移默化的過程當中改變自己,讓參與者不知不覺的改變并付諸行動。
1.課堂教學中,不應該再有一種老師在上,學生在下的緊張而壓抑的環境,而應該是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老師應該放下那個威嚴的面容,少一些呵斥。多一些對學生生活中的關愛和課堂上的鼓勵和表揚。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更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進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讓課堂的氛圍更活躍更生動,更有吸引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符合學生的生活需求,做到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樣的課堂會更有吸引力。從而不會讓學生產生厭師厭學的情況。學生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是需要老師給他們加一點調味品的,而這個調味品會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好感,激發學習的動力。
3.教師提高個人的專業素質能力。課堂教學當中,教師為學生呈現出一堂精彩的完美無瑕的課。這樣會增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佩服,進而會產生一種團隊的自豪感和榮譽感。無形當中。學生會愿意學主動學,并以此作為一種快樂。
三、方法得當,內生動力
1.分層教學? ?提高教學有效性
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在對事物的感知上和學習的能力上存在著差異性。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能對學生一概而論,更不能采用一刀切的辦法。對學生來取分層式教學,可以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要求。能夠照顧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有所收獲。不同的學生做出不同的要求,達到激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愿意主動去學習,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小組合作? ?團隊中激發潛能
小組合作學習當中,利用好獎勵和懲罰這兩種形式。懲罰適應于整個小組,這樣會刺激整個小組人員之間相互幫助,共同進步。懲罰的形式一定要注意效果,否則會適得其反。懲罰時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注重考慮到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情況。獎勵重在于對個人,同時也兼顧到小組。這樣有利于促使小組內部人員之間的競爭,以及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競爭。小組的這種獎懲制度會調動整個群體的積極性,進而促使學習內生動力的產生。
3.分享制度? ?助燃學習的熱情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表明: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被尊重,被滿足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當今社會的學生,尤其希望在老師面前,得到認可,特別喜歡展自己。讓學生在全班,分享成功的經驗,分享心理獲得感。通過這種形式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激情和熱情。同時,這種分享制度也為其他的學生提供了方法和經驗的借鑒。分享制度會促使學生不斷去創造,主動去學習。同時也為大家的相互學習營造了一種良好的環境,有助于激發學習的內生動力。
總之,教無定法 ,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辯證使用。千萬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夠簡單粗暴,機械的采用哪一種教學方法。教學的真諦就在于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讓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出學生的內在潛力,不斷追求,不斷完善自己,那就是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