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偉,成興華,周 軍,鄧 峰*
(1.江陰市中醫院胸外科,江蘇江陰 214413;2.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外科,上海 200030)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為肺癌中占比較高的一類,約占肺癌的80%,由于此類患者發病率及病死率較高,其臨床診治工作一直受到關注[1]。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加強,早期NSCLC的檢出率明顯增加,解剖性肺段切除術對肺組織損傷小、能夠保留正常肺組織,逐漸受到眾多臨床醫師的關注,并廣泛應用于臨床[2-3]。肺段相對于肺葉而言存在解剖結構復雜、肺段支氣管與動靜脈變異發生率高的現象,這也增加了解剖性肺段解除術的手術風險及難度,因此臨床亟需尋找相應的術前評估方式用于解剖結構的評估、手術方案的制定[4]。三維計算機斷層掃描支氣管及血管成像(3D-CTBA)為近年應用于臨床的一項技術,可觀察肺部解剖結構及血管變異信息,可立體觀察靶血管三維走向[5]。為積極尋找有效的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術前評估方式,本研究在3D-CTBA輔助下行單操作孔解剖性肺段切除術對早期NSCLC患者進行治療,觀察3D-CTBA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江陰市中醫院收治的60例早期NSCL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48~68歲,平均年齡(58.59±6.28)歲;體質量指數(BMI)20~24 kg/m2,平均BMI(22.49±1.08)kg/m2;腫 瘤 直 徑15~25 mm,平均直徑(20.39±4.08)mm;TNM分期:Ⅰ期6例,Ⅱa期18例,Ⅱb期6例;病理類型:鱗癌14例,腺癌13例,腺鱗癌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9~66歲,平均年齡(58.14±6.40)歲;BMI 20~24 kg/m2,平均BMI(22.33±1.25)kg/m2;腫瘤直徑15~25 mm,平均直徑(20.50±4.37)mm;TNM分期:Ⅰ期5例,Ⅱa期20例,Ⅱb期5例;病理類型:鱗癌15例,腺癌14例,腺鱗癌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江陰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參照《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5年版)》[6]中關于NSCLC的診斷標準,入院后經穿刺活檢證實為早期NSCLC。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18~85歲;③TNM分期為Ⅰ~Ⅱb期;④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或遠處轉移;②近3個月內有重大外科手術治療史;③凝血功能異常;④術前有其他方案治療史;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肝、腎功能障礙;⑥同時合并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⑦無法配合本研究者,精神異常或聽、視力異常者。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患者于3D-CTBA輔助下行單操作孔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術前通過Mimics Mdeicall 9.0軟件行3D-CTBA三維重建,并依據3D-CTBA圖像觀察病灶位置、明確病灶與肺段支氣管及動靜脈的關系,識別肺段結構是否存在變異,進而提前行手術方案規劃,辨別術中是否需切斷動靜脈、肺段靜脈,避免誤判。手術方案:患者健側90°臥位下行全身麻醉與雙腔管通氣,于第7或第8肋間腋中線1 cm作為腔鏡孔,腋間前線第4或第5肋間作3 cm切口為操作孔,應用3 D胸腔鏡系統(德國KARL STORZ,型號:26003BA);術中術者位于患者腹側,助手位于對側,且均佩戴3 D偏振眼鏡;術中對于病灶位置較深且靠近肺段血管、肺段氣管者直接行肺段切除,對于病灶位于肺表面淺表者行楔形切除快速處理,對于葉間裂發育良好者于葉間裂入路處理血管,葉間裂發育不完全者于肺門入路處理血管,對于術前3D-CTBA觀察存在解剖結構變異者應仔細辨別靶段動靜脈,避免誤傷其他肺段與支氣管,另外由于肺段支氣管與肺段動脈伴行,通常最后處理;術中通過“肺膨脹-萎陷法”觀察肺段交界,同時病灶手術切緣需≥2 cm或等于腫塊直徑,必要時可行聯合肺段切除;常規行段間、肺門、肺內及縱隔間淋巴結采樣活檢,陽性者需改行肺葉切除與系統性淋巴結清掃。手術結束后腔鏡孔常規留置胸引管1根至胸頂引流。對照組患者于2D-CTBA輔助下行單操作孔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術前經胸部薄層CT觀察病灶位置,應用3 D胸腔鏡系統,術中麻醉方案、手術操作流程同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量、術后引流量、胸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腫瘤標記物水平。均在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個月抽取其外周靜脈血3 mL,采用酶標儀(美國Bio-RAD公司,型號:Bio-RAD550型)及配套試劑盒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細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50(CA50)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肺功能指標。均在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個月采用肺功能儀(德國JAEGER公司,型號:MS-IOS型)檢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最大通氣量(MVV),各項指標檢測3次后取均值。④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肺漏氣、肺不張、咯血。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胸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顯著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數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x)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腫瘤標記物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血清CYFRA21-1、CEA、CA50水平顯著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腫瘤標記物水平比較(ng/mL,x)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MVV、FEV1、FVC水平顯著低于術前,但觀察組術后各項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x)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6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NSCLC為腫瘤科常見的疾病,疾病初期癥狀較隱匿,但疾病進展后可引起咳血、呼吸困難、食欲減退等一系列表現,再加上相關致病因素的增加,國內NSCLC患者也隨之增多[7]。對于早期NSCLC患者,外科手術是臨床首選的治療方案,其中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可有效切除病灶,但此項手術方式對患者肺功能、免疫功能等有較高要求,因此本研究觀察3D-CTBA輔助下行單操作孔解剖性肺段切除術用于早期NSCLC的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胸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提示3D-CTBA輔助下行單操作孔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能夠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利于患者術后恢復。2D-CTBA輔助下行單操作孔解剖性肺段切除術僅能顯示二維圖像,在立體感與縱深感的表現欠佳,容易導致術者的思維與操作不協調。3D-CTBA技術為當前級別最高的三維重組方式,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容積三維成像,能夠顯示空間結構、密度信息,具有立體感強、形態逼真的特點,可直觀、立體地觀察病灶位置、形態、周圍血管形態等信息[8]。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數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兩組患者血清CYFRA21-1、CEA、CA50水平顯著低于術前,證實肺段切除術在早期NSCLCL患者中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與戚勝波等[9]研究基本相符。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患者術后肺功能優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3D-CTBA技術的應用能夠減少肺組織的損傷,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10]。
綜上,3D-CTBA輔助下行單操作孔解剖性肺段切除術用于早期NSCLC能夠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同時還能減輕術后肺功能損傷,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