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芬,張建發
(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廣東 汕頭 515041)
卵巢畸胎瘤是卵巢生殖細胞腫瘤中的一種,主要由內、中、外三個胚層組織組成,根據組織來源的成熟度可分為成熟性畸胎瘤(mature teratoma,MT)和未成熟畸胎瘤(immature teratoma,IT)[1]。MT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占所有卵巢腫瘤的10%~20%[2]。IT屬于卵巢惡性腫瘤,占卵巢惡性生殖細胞腫瘤的35%~38%[3-4]。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以創傷小、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成為治療MT的理想手術方式[5];而對于IT患者,一般給予完整切除卵巢腫塊,并且術中需仔細探查,避免腫瘤破裂造成腹腔種植[6]。由于MT和IT兩者手術方式截然不同,所以術前鑒別MT與IT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回顧性分析47例MT與14例IT患者的CT表現,探討CT對MT與IT的鑒別診斷價值。
回顧性分析2006年1月—2021年12月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61例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卵巢畸胎瘤患者,其中MT 47例,IT 14例。MT組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8.79±16.17)歲;IT組年齡17~55歲,平均年齡(36.57±11.92)歲。臨床表現為下腹脹痛、陰道不規則出血或壓迫癥狀患者45例,無癥狀者16例。本研究經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應用美國GE公司Discovery HD或Discovery HD750 CT掃描儀。掃描條件: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20 mA,螺距0.983?;颊邟呙枨? h適量飲水,常規仰臥位掃描,掃描范圍從橫膈頂部至恥骨聯合下緣,先行平掃,再行增強。采用碘普羅胺注射液(碘濃度300 mg/mL),用量75~80 mL,注射流率為2.5 mL/s,注藥后分別于25~30 s、60 s進行動脈期、靜脈期的掃描。獲得原始薄層圖(層厚0.625 mm)及后處理重建圖像(層厚5 mm,層間距5 mm)。
由2名工作經驗超過10年的影像診斷醫生對CT圖像進行觀察及評估,計量數據分別測量5次,結果取平均值。觀察內容包括:(1)腫瘤大小(橫軸位最大徑)及生長部位;(2)脂肪的分布區域(中央、邊緣或兼有);(3)鈣化(CT值>80 HU)的分布區域(中心、邊緣或兼有)、數量(>3或≤3)及鈣化邊緣情況(清晰、模糊或兼有);(4)病灶內軟組織體積比,即軟組織體積與病灶體積之比,若軟組織為多個,則取多個軟組織體積之和與病灶體積之比;(5)軟組織成分CT各相掃描密度,取固定的取樣框放置于軟組織成分處,測量CT平掃期、動脈期、靜脈期的密度值,注意測量時保持固定位置;(6)病灶內分隔和出血;(7)盆、腹腔積液。
使用10%甲醛緩沖液固定腫塊標本,石蠟包埋,免疫組化染色。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MT組的平均年齡較IT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MT組比較,IT組腫瘤的最大徑更大,軟組織成分更多(P值均<0.05)。兩組病灶內軟組織成分增強掃描均呈輕度強化,部分IT實性部分呈“網格狀”輕度強化,但各期的密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表1 MT組與IT組病灶大小、軟組織體積比及密度的比較(±s)
組別MT組(n=47)IT組(n=14)t值P值腫瘤最大徑/mm 89.28±33.13 159.30±67.66-3.74 0.002軟組織體積比0.07±0.15 0.41±0.13-6.99<0.001平掃CT值/HU 35.40±13.65 37.86±4.54-0.75 0.462動脈期CT值/HU 48.70±23.64 49.57±10.99-0.13 0.899靜脈期CT值/HU 54.30±25.24 60.14±13.21-0.79 0.435
在是否含有鈣化灶、鈣化灶的數量、鈣化灶分布、鈣化灶邊緣差異及病灶是否含有分隔的表現上,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IT組所有病灶內均可見鈣化,主要分布在病灶中央,鈣化灶邊緣主要表現為清晰及模糊兼有。而MT組中僅34例(72.3%)出現鈣化,主要分布在病灶邊緣,鈣化灶邊緣主要表現為清晰。IT組的脂肪更傾向于分布于病灶中央,并呈散在的“碎絮狀”分布,而MT組中的脂肪更傾向于分布在病灶的邊緣或者邊緣及中央兼有(P<0.05)。IT組病灶內均含有軟組織成分,而MT組中僅有20例(42.6%)含有軟組織成分,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和圖1。

圖1 部分MT及IT患者CT表現及術后病理結果
卵巢IT是具有一定惡性程度的卵巢生殖細胞腫瘤,手術方式與MT不同,所以術前鑒別尤為重要。IT的發病率較低,既往相關文獻[7-10]多以分析其影像學特征為主。本研究主要對IT與MT的CT表現進行綜合分析,為兩者的鑒別診斷提供客觀依據。
李楊等[11]研究發現,IT好發于青少年女性,平均發病年齡小于MT,且IT中實性成分比MT多。本研究中,IT組的平均年齡小于MT組,與既往研究相符。另外,本研究中IT組的病灶明顯大于MT組,平均直徑約15.93 cm,與劉艷等[6]的研究結果相符。
本研究顯示IT多為體積較大、邊界清楚的分葉狀囊實性腫塊,內含有多發的分隔,其中實性部分較MT多,這可能與IT的病理成分相關,IT中含有更多的未成熟組織,其中未成熟外胚層組織構成病灶內的實性成分,起源于內胚層的上呼吸道上皮排列形成的大量囊性結構,構成病灶實性成分內多發的小囊樣結構及分隔;而MT中主要以分化成熟的皮膚及附屬腺分泌的囊液及脂肪組織為主,實性成分較少[8,12]。本研究中,IT實性部分呈“網格狀”輕度強化,與方如旗等[8]的報道一致,但與MT病變中軟組織輕度強化無明顯差異,與陸寬等[13]的報道不一致。這可能是因為本研究的所有病例在CT增強掃描時沒有增加延遲期掃描,無法更好觀察病灶后續有無進一步的延遲強化。
在本研究中,脂肪在IT與MT中的分布方式也存在差異:在IT組中,脂肪常分散在軟組織內,呈多發、散在的“碎絮狀”表現,但仍以分布在病灶中央為特點,而在MT組中,脂肪常以液體形式存在,多分布于病灶邊緣或邊緣和中心兼有,與既往研究一致[14-15],這可能是因為IT主要由外胚層組織構成,少量來源于中胚層的脂肪組織被分離包裹在軟組織內,形成類似“碎絮狀”改變。鈣化在IT與MT中的分布也有顯著差異:IT病灶中鈣化成分多為多發并散在分布于病灶中心的軟組織中;而MT內多呈散在分布在腫瘤邊緣,位于壁結節或囊壁內,與Yamaoka等[15]的研究相符。此外,IT和MT病灶內鈣化的邊緣情況也有明顯差異:IT病灶中鈣化邊緣多為模糊且表現為不規則的、條帶狀或點線狀,而MT病灶鈣化邊緣均為清晰可見,表現為粗大、規則的齒狀結構,估計可能與IT病灶內組織分化程度不一致、部分組織骨化不全及含有幼稚的軟骨相關,但目前缺乏相關的影像與病理對比研究的證據,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少數IT和MT病例可伴有盆腔積液,極少數病例病灶內可合并出血,可能與腫瘤的自發性或創傷性破裂、感染引起的腹膜炎或瘤外轉移有關[10,16]。因此,病灶內出血及是否合并盆腔積液在兩者鑒別上的意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由于未對兩組病例進行CT增強延遲相的常規掃查,因此無法對病灶在延遲期是否存在持續性強化進行分析;另外,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尤其是IT病例數偏少,加上混雜因素考慮不周,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及局限性,后續研究需加大樣本量來進行更全面的分析。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IT和MT在CT表現上有一定的差異性,病灶大小、病灶內軟組織成分占比、病灶內分隔以及病變中脂肪和鈣化的分布、鈣化數量和鈣化邊緣等指標或特征,均有助于IT與MT的術前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