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攀
摘要:采用智能輔助訓練策略能夠提升高校視唱練耳教學的效率,亦是信息技術時代音樂技能訓練法改革的新方向。該文首先對視唱練耳智能輔助訓練的概念進行了梳理,其次分析了智能輔助訓練對高校視唱練耳教學的意義,并從多元智能輔助訓練、人工智能輔助訓練、評價智能輔助訓練三方面闡述了高校視唱練耳課程智能輔助訓練的具體策略,最后簡述了視唱練耳課程智能輔助訓練的保障措施,以期為提升大學生視唱練耳訓練水平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視唱練耳?智能輔助教學?訓練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7(b)-0000-00
Research?on?Intelligent?Assistant?Teaching?and?Training?Strategy?of?Solfeggio?and?Ear?Training?Course?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XU?Pan
(Shangrao?Preschool?Teachers?College,Shangrao,?Jiangxi?Province,?334000?China)
Abstract:?The?use?of?intelligent?auxiliary?training?strategy?can?improve?the?efficiency?of?Solfeggio?and?ear?training?teach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t?is?also?a?new?direction?of?music?skill?training?method?reform?in?the?era?of?information?technology.?This?paper?first?combs?the?concept?of?intelligent?auxiliary?training?for?Solfeggio?and?ear?training,?then?analyzes?the?significance?of?intelligent?auxiliary?training?for?Solfeggio?and?ear?training?teach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expounds?the?specific?strategies?of?intelligent?auxiliary training?for?Solfeggio?and?ear?training?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from?three?aspects:?Multiple?Intelligence?auxiliary?train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auxiliary?training?and?evaluation?intelligence?auxiliary?training,?Finally,?it?briefly?describes?the?guarantee?measures?of?intelligent?auxiliary?training?in?Solfeggio?and?ear?training?course,?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improving?the?training?level?of?College?Students'?Solfeggio?and?ear?training.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Solfeggio?and?ear?training;?Intelligent?assistant?teaching;?Training?strategy
視唱練耳是高校音樂教育、學前教育等專業的必修專業課之一,重點在于通過訓練提升學生對聲樂視聽及演唱的能力,學會識譜伴奏等技巧,為音樂綜合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傳統模式下我國高校開展視唱練耳訓練的模式主要有:集體課模式、一對一小課模式、情境演出模式等,通過集體式、小眾式、沉浸式教學,實現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模擬演繹進階三種階段中對學生聲樂綜合能力循序漸進培養的目標。上述訓練模式比較成熟,但也存在方法老套、效率較低、個體針對性缺乏、學生聲樂學習需求容易被忽視等問題,且難以真正滲透信息化元素,對訓練先進性的提升不利。為此,以解決方法老套、效率較低、個體學習需求被忽略等問題為切入點,創設更為智能輔助的高校視唱練耳課程訓練模式,對提升訓練的先進性具有促進價值。
1視唱練耳智能輔助教學訓練概述
采用智能輔助理念和方法構建視唱練耳教學訓練模式,是近年來國內高校音樂專業視唱練耳課教學改革的新方向。潘威[1]認為,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高視唱練耳課程訓練成效,是智能輔助訓練的有效切入點,實現了音樂技能訓練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對推動智能技術在音樂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有積極作用。趙海鷹[2]提出,視唱練耳課程智能輔助訓練可基于技術和理念兩個角度探索,技術角度以引入智能輔助技術輔助訓練效果為切入點,理念角度以引入多元智能理論改革訓練模式為切入點。馮思媛[3]認為,應用App可以構建視唱練耳課程智能輔助訓練情境,實現線上線下雙渠道智慧智能輔助教學。王玲霞[4]則提出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依據,對大學生進行視聽智能輔助體驗聲樂技能訓練。
該文在對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將視唱練耳課程智能輔助訓練界定為:以提升視唱練耳訓練智能水平、教學效率、學生學習體驗為出發點,采用各種智能學習理念或技術構建的視唱練耳訓練方法體系。可以肯定的是,在智能理念和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探索和實施智能輔助訓練方法,對提升高校視唱練耳課程教學先進性有重要作用。
2智能輔助訓練對高校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的意義
2.1有助于提升學生參與性
采用智能輔助訓練方法,能夠優化傳統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的理念和技術形態,一方面,從理念上,它更為強調對學習者多元智能學習素養的培養,通過沉浸式的智能輔助學習,給學習者帶去更為智能、便捷、高效和輕松的學習體驗[5];另一方面,從技術上,它強調借助人工智能、智能手機App應用等資源,構建交互性更強的學習場景,基于智能輔助技術提升視唱練耳學習的效率和感官體驗,幫助學習者更好地接收復雜枯燥的音樂理論信息,進一步通過智能輔助的測評形式,找出學習者視唱練耳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實現交互智能場景下的精準學習。豐富智能的教學體驗最終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性。
2.2有助于提升訓練先進性
傳統模式下高校視唱練耳課程訓練方法、形式、流程已趨于固化,且大多沒有滲透智能輔助訓練理念和技術,久而久之,不利于視唱練耳課程訓練先進性的提升。引入智能學習理念或智能技術構建訓練體系,從教學方法、內容、策略、技術應用、效果測評、學習者體驗感知等多方面出發,對視唱練耳課程訓練的模式進行全方位改革,是一種有別于傳統訓練的新模式,學生的參與能動性得到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得到升華,高校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的軟硬件水平也將得到提升。通過循環往復的教學實施,不斷總結存在的問題,并進行訓練智能輔助層面的完善,最終能提煉出最優的智能輔助訓練方案,有助于提升高校視唱練耳課程訓練的先進性。
3高校視唱練耳課程智能輔助教學訓練方案
3.1?多元智能輔助教學訓練
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他認為,對學習者智能思維水平的訓練應從8個方面展開,分別是“語言-言語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肢體-運動智能”“視覺-空間智能”“人際-交際智能”“自省-自律智能”“自然-審視智能”,只有從這8個方面制定智能輔助訓練策略,才能全面地培養人才的智力[6]。相較于傳統的學習者單一智能培養理念而言,多元智能理論認為8種智能對學習者同樣重要,只有全面開發,才能使學習者的智力水平得到最優培養。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制定智能輔助訓練方案,能夠有效地確立高校視唱練耳課程智能輔助訓練的理論框架體系,實現對專業人才綜合智能水平的深度挖掘。以“言語-語言智能”培養為例,傳統模式下的高校視唱練耳技能訓練,多注重對學習者演唱、識譜、表演單一智能的培養,忽視言語表達和文字撰寫能力的培養。而“言語-語言智能”訓練模式下,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用語言描述音樂情境,用文字撰寫音樂故事。例如:在進行《黃河大合唱》視唱練耳技能訓練時,教師引導學生課前進行音樂背景準備工作,搜集與歌曲有關的歷史背景、主人翁知識等,查閱相關資料,積累學習背景知識,課內訓練時,不僅要求學生進行視唱練耳學習,還引導學生用口語描述歌曲相關的歷史情境,講述音樂故事,構建聲樂學習言語知識鏈,培養紅色音樂文化的學習觀,課后再要求學生用筆寫下歌曲學習的心得,鍛煉學生的音樂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反復的練習,激活學生的視唱練耳“言語-語言智能”。
3.2人工智能輔助教學訓練
人工智能是當前最前沿的技術發展方向之一,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其技術內涵為:用計算機模擬人類智能解決問題,是一種高端、先進、智能輔助的技術形態[7]。自2016年起,人工智能技術在我國得到了高速發展,并被逐漸應用在音樂教學和訓練領域,逐步實現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音樂教學場景多元化、教學工具智能輔助、歌唱信息檔案化、教學方法動態化、聲樂陪練智能輔助等,為各高校探索視唱練耳人工智能輔助訓練途徑打下了基礎。當然,由于人工智能技術仍處于探索研發階段,與視唱練耳訓練融合的策略也需不斷摸索,該文僅提出兩個方案以供借鑒。
其一,智能輔助視唱練耳課程陪練教學。日常教學中,筆者探索應用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音樂工具MuseNet的智能伴奏功能,輔助視唱練耳課程陪練教學。該音樂工具基于BP神經網絡技術研發,具有匹配聲樂旋律自動生成伴奏的功能,例如:學生們演唱完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聲樂部分后,我將聲樂旋律錄入MuseNet中,該軟件能夠根據不同小組學生的聲樂演唱風格生成差異化的伴奏,且風格鮮明,從而減少人工編曲的工作量,發揮出人工智能技術陪練的功能。當師生覺得自動生成的陪練伴奏仍有瑕疵時,可以通過語音輸入的方式,對MuseNet智能生成的伴奏進行實時粗調、微調、校對等操作,且能夠邊調整邊聆聽,直到編譯出最優的伴奏聲。其二,智能輔助演奏輔助教學。借助先進的人工智能演奏樂器,實現高校視唱練耳訓練中的智能輔助教學,例如:2020年12月3日,上海音樂學院孫遠奇老師使用雅馬哈人工智能演奏鋼琴為星海音樂學生上了一堂視唱練耳課,整堂課中,智能演奏鋼琴能夠根據孫遠奇老師的想法自動彈奏教學樂曲,幫助老師解放雙手,有更多的時間聆聽指導學生的視唱練耳學習細節,大大提升了現場訓練的效率。
3.3評價智能輔助教學訓練
對學生視唱練耳課程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也是高校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傳統模式下,評價主體通常都是教師,即由學生進行視唱練耳學習,教師從旁聆聽獲取信息,再根據教師的主觀經驗去評判學生的學習成效[8]。這種模式比較成熟,但也存在評價結果受人為影響大、評價標準不統一、評價效果不精準等問題,且各高校聲樂教師的聆聽素養、演唱能力、教學技巧也存在顯著差異,采用傳統評價模式得出的結論,也容易出現推廣借鑒價值不足的問題。
基于智能理念和技術探索高校視唱練耳課程訓練效果評價策略,能夠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例如:學者苗雨(2012)一種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視唱練耳發音質量訓練評價方案,采用BP神經網絡法、MATLAB計算機培養編寫視唱練耳發音的質量標準,包括平均能量、評價頻率、平均音域誤差等,實際操作時,教師應用專業的智能儀器現場實時檢測學生視唱練耳的輸出聲音樣本,比如:學生唱a,o,e,i,u?5?個元音時,相應的發音能量、評論、音域誤差值便會被儀器自動收集,再通過儀器中的BP神經網絡算法計算出具體的數值,最后通過MATLAB生成評價圖表呈現出來,實現對學生視唱練耳訓練的效果的標準化精準評價。類似的評價智能輔助訓練方法具有很強的新穎性和先進性,若得到推廣,能夠大大提升高校視唱練耳訓練的智能輔助水平的效率。但在具體實施中,各級高校應探索根據更具針對性的評價標準,以提升效果智能輔助測評的應用價值。
4結語
探索和推廣視唱練耳智能輔助訓練策略,并開展行之有效的教學實踐,能夠大大提升視唱練耳教學的效率、先進性和精準性,應成為現代高校音樂教學研究的方向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與傳統的視唱練耳訓練模式相比,智能輔助訓練無論從理念構建,還是從實踐實施上,都需要各級高校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建立完善的智能輔助訓練軟件和硬件體系,因此,相關的保障性建設和運維工作仍需要各級高校不斷強化,可謂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潘威.人工智能時代高校音樂教學的境遇與因應——以視唱練耳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2020,36(2):59-63.
[2] 趙海鷹.“互聯網+”視域下高校視唱練耳教學新策略探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9(3):151-157.
[3] 馮思媛.?Ear?Master軟件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4] 王玲霞.淺析學前教育學生聲樂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科技資訊,2020,18(30):233-235.
[5] 石宏.數字音樂技術在高師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J].戲劇之家,2018(17):191.
[6] 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構[M].沈致隆,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7] 周玨.節奏訓練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評《視唱練耳教程》[J].中國高校科技,2021(9):116.
[8] 唐曼.“中國音樂母語樂感訓練”的理論依據——對曹軍相關研究成果的思考[J].當代音樂,2021(9):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