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高職院校的學生和教師數量急劇增大,經歷了“百萬擴招”之后的高職院校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高職院校的管理中,青年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育出現了一系列的二律背反現象,本文聚焦青年教師教育感染力的研究以求解決教育當中的二律背反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二律背反;青年教師;教育感染力
一、問題的提出
二律背反是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提出的哲學基本概念。它指雙方各自依據普遍承認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公認的兩個命題之間的矛盾沖突。由于人類理性認識的辯證性力圖超越自己的經驗界限去認識物體,誤把宇宙理念當作認識對象,用說明現象的東西去說明它,這就必然產生二律背反,而實踐則可以使主觀見之于客觀,論證相對性與絕對性統一的真理。它不僅是一種學說,還是一種現實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更是一種思維方式,高等教育管理中很多現象處于相互的矛盾狀態,根源在于各自處于矛盾兩端或者相互沖突,而超越這種極端性,需要借鑒“二律背反”的思維方式找到破解高等教育管理矛盾問題的化解方法,全面剖析,辯證,融合的認識,尋找有效的管理行為。二律背反現象產生關系人類認識的特性,有限理性和這里追求的博弈性,使得人類無法短時間內認識客觀世界的所有規律,從而陷入獨斷和懷疑的矛盾之中,這一點在高職院校的青年教師群體中體現的非常明顯,聯系高職院校管理的特殊性,其主體由多重悖論性的人和群體構成,其客體是適合其發展的一切人和物組成,具有復雜性,加上指導高職院校教師管理實踐的概要性理論達不到精準水平,使得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群體的自我管理中的“二律背反”矛盾普遍而客觀的存在。
高職院校的青年教師在高等教育中處于一個特殊的位置,首先,大多數青年教師年齡較小,工作經驗和人生閱歷不足,對高職院校的定位容易和本科院校的定位認識模糊,同時,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自身的性格的可塑性很高,但是對知識的渴求度相比本科院校的學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高職院校的青年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和對前途的迷茫之中,從而造成這一階層發展的兩極分化。在整個高職教育的過程中,學生關注點更多的是對于社會生存技能的渴望或能產生實際經濟價值的事物,而青年教師的關注點是希望把更多的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并且讓學生更順從的認可自己的教育管理。這兩個現象在各自的立場內都成立,但是在實際的互動中經常發生矛盾。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青年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教育感染力,并且以正確的心態面對這些現象。我認為應該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一、情感的包容接納
許多青年教師本身就是從傳統教育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中獲得了習慣和舒適度,在走上了工作崗位后,自然而然的會把這些他們認為的成功經驗傳授給學生,但是高職院校的學生是不適應傳統的教育方式的,否則他們也不會進入高職階段的學習了。這就需要這兩個群體在交流的過程中又更多的情感互動和包容心。
二、科學性的評價和審視
當前的教學活動中許多青年教師高揚“知識就是力量”的大旗,在單項的知識灌輸中,教學評價這樣一個復雜系統卻被平面化表象化了,我們必須從學生所處的文化社會背景中設身處地的分析他們的情感波動,審美的好惡。積極面對,潛心專研,理論同步,這便是我們對當前教育中“二律背反”現象積極而又正確的心態。
二、教育感染力的核心是情感教育。
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種互動交流除了知識的交流外,也伴隨著情感的交流,根據研究證實,在其它條件一定的情況下,課堂氛圍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是正相關的。在教學過程中,認知因素與情意因素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并在教學過程中得到統一。
2.1情感分析模型的提出
在情境導入中,學生對教師所出示的材料產生積極情感體驗還是消極情感體驗,是基于學生自我的評價認知之上的。例如,當教師通過展示一些可愛的小動物作為導時,有的學生會產生喜愛的情感,而有些學生不喜歡小動物,自然就不會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根據情感分析,學習者在任務驅動教學創設情感階段的情感體驗可由下圖表示:
2.2利用學習者情感模型指導任務驅動教學
第一,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情感行為變化,合理有效的對學生情感進行引導,從任務驅動中學習者的情感模型來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并不是完全是積極情感的體驗,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引導和幫助學生在體驗到消極情感時積極的將消極情感轉化為積極情感。學生在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消極情感的體驗主要發生在情境的導入部分和自主學習兩個部分,在情境導入部分,當學生現有的知識無法解決問題時,會出現消極的情感,而教師在這個部分應該鼓勵學生將這種情感轉化為愿意解決問題的欲望促進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產生消極情感主要是當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時,在此階段,教師應該及時的幫助學生獲得資源解決問題。
第二,多種課堂互動能夠維持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多種方式的課堂互動能夠滿足不同性格和階段的學習者學習需求,同時,學習者在互動過程中能夠得到滿足感與成就感增加學習興趣。
第三,學習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策略促進學生積極情的發生。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情感體驗是基于自我認知之上的,在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方法的使用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情感向積極情感進行轉化。
第四,在學習結束后,通過多種方式促進學生體驗成功和滿足感。在學生學習結束后,體驗成功與滿足感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如果只是單一的對作業或作品進行評價,那么不能夠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感與滿足感。
三、結語
真切深刻的體驗。體驗是人在特定的情境中,以自己的需要、認知、情感、價值取向為出發點去理解、接受、建構自己的思想體系、價值觀念。體驗可以是瞬間產生的情緒,也可以是稍縱即逝的強烈幸福感,甚至欣喜若狂、如癡如醉的感覺。體驗過程也是一個情感感化的過程,受教育者通過親身感受,更直接、真切、鮮明、強烈地受到刺激,心靈被觸動,甚至震撼,讓人產生真切的感受,激發情感。一切道理只有通過親自體驗,在實踐中感悟才能真正了然于心;一切情感只有真正感同身受,才能由感性認知升華為情感共鳴。教育感染力是教育“真”、“善”、“美”本質力量的彰顯,是教育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實踐層面而言,提升青年教師教育感染力既是增強教育實效性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陳曉平.先驗綜合命題辨析兼評康德的二律背反[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5).105.
[3]黃希庭,鄭涌.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基于教育學領域“二律背反”原則下高職院校青年教師教育感染力研究(編號:21YB315)。
作者簡介:姚小英(1964.11-)女,漢,江西省南昌市人,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