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楓
摘要:隨著學生的不斷進步,學生的學習意識、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都會感覺到很大的壓力,學習的速度很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歸根結底,還是由于一些中學數學老師在教學中沒有“固本清源”的意識,使他們缺乏對數學學習的內在動力。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從學生的數學基礎素養入手。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數學;教學策略
素質教育已經被提出十多年了,它的內涵和理念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在各個學段和學科教學中,最突出的就是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學科核心能力是指在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出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思維、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情感。高中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最后一年,在此期間,學生的全面學習質量將基本形成,對他們今后的學業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從中學數學作為一個切入點,就中學數學在學科核心素養視野下的課堂教學策略提出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和分析。
一、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原則
(一)趣味迎合性原則
正如筆者在前文當中所提到的,學科核心素養中包含有學生對本學科學習的主觀情懷,也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在興趣的帶動下才能形成自發的學習和進取意識,各項內在資源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激活。高中數學的學習任務較多,不少教師為了完成進度而過度采用“高壓教學”的模式,學生在課堂上要面對的是極高的知識輸出密度和高強度的題目訓練,這必然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產生厭惡數學、恐懼數學的不良情緒。
針對這一問題,高中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時,首先應強調對學生數學情懷的培養,采取措施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所在,并對有關教學或訓練環節的具體開展方式做趣味化改造,使之能夠在最大限度上迎合學生的普遍趣味取向。通過這一工作,學生的內在訴求和課程的教學需求將實現高度統一,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認知也從過去的“他向化”而轉變為“自向化”,進而為教師的后續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客體情緒基礎。
(二)知識應用性原則
對知識和技能的實踐應用是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涵與要求,同時也是反映學生課程學習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理論知識在高中數學知識結構中占據了更多的比例,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知識的學習可以脫離實踐應用而進行。很多高中數學教師忽略了數學知識“來自生活、服務生活”的功能本質,將大量教學資源完全集中在單純的理論講解方面,沒有引導學生利用生活應用發現數學學習的價值,這非常不利于學生學習態度和效果的優化。
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更多地設計、組織一些實踐應用型的教學和訓練活動,讓學生可以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并在應用知識、技能時達到更為熟練的狀態。此外,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自主探索活動的組織,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來交流學習認知、分享學習成果、處理數學問題,給他們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平臺與契機。
二、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具體策略
(一)重視對大單元教學理念的體現
高中數學的知識容量相當龐大,不少學生甚至部分教師出于對這一事實的錯誤認識,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具體知識點的精鉆細究上,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大搞“陣地戰”和“拉鋸戰”。這種模式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夯實知識基礎,但是高中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問題大多并非基礎知識不夠牢固,而是缺乏宏觀的知識、技能應用視野,無法在處理問題時做到對各個模塊知識內容的靈活調用和有機整合,這才導致其學習成績始終得不到破壁式的提升。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創設具有跨單元、多模塊聯動性質的數學應用場景或提供同類例題,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和訓練中進一步認識到不同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和共促關系,幫助其掌握重點知識項目常見的應用方向和考查類別,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數學視野層級,為其塑造大單元學習思維。
例如,對于必修二中《空間幾何體》這一章的訓練,教師可以構設出一個體育課的練習背景,先通過具體例題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乃至前面單元、前面學段的有關內容,如求跑道內部操場區域的面積(平面圖形“圓”的面積公式),繪制籃球場三視圖(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求籃球的體積(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完成之后,教師可設計一道綜合題目,將上述各個環節中的知識單體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運用多維知識予以解答,如:在操場跑道內側豎起一圈高2米的鐵絲網,如果要在里面放滿籃球且要求籃球堆放不得高于鐵絲網,則里面最多可放多少個籃球?(跑道內側長度和籃球外徑數據沿用之前例題)?
(二)重視對話題式探究活動的應用
高中生的思維模式和認知能力已經趨于成熟,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社會閱歷和學習經驗,對自主研究學習問題的行為有了較好的參與能力和較強的執行訴求。高中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講解知識時應保留一定的探索空間作為滿足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基礎,同時創設若干與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話題,引導學生通過結組的形式開展自主探究。這一措施保障了學生靈活運用既有學習成果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得以在交流中實現知識理解的互通和互補,也強化了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與能力,同時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和靈感,以求在課堂上更好地表現自己。
比如,對于必修三中《隨機事件的概率》這一課,教師可以在完成基本知識串講后提出一個問題:“現在有一個輪盤,輪盤表面被分成了面積相等的三個扇形,每個扇形的顏色各不一樣。在不改變三個區域面積的情況下,有沒有別的手段可以讓飛鏢隨機射中某個區域的概率發生變化?”之后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二人或四人小組,并可提供一只標靶作為道具,組織學生開展探究討論。教師可在教學期間走到學生中間去,了解學生們的思路和階段成果,并適時提供“切割某個顏色的扇形,改變該顏色分布密度”的提示。
結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本質上就是教給學生學習知識、應用技能的方法并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高中數學教師要真正認識到教育的本質和數學知識的作用,引導、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獨立自主地開展各項學習活動,幫助他們形成更高層級的數學知識視野,同時使其真正認識到數學學習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只有這樣,高中生才能學會數學、會用數學、愛上數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也才能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牛正禮.淺談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9):189-190.
[2]王祥.導學案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21.DOI:10.27230/d.
[3]徐軼.共生教學理念指導下的高中數學單元設計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6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