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奐
摘 要:留守兒童問題,一直受到我國教育界、文化界、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由于父母缺席,由老一代撫養長期,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自主性差,社會適應能力低的心理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兒童教育應著重于培養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基礎。本文從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分析了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有效培養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措施。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策略
對于農村家庭來說,教育幾乎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條件選擇外出打工,而孩子上好學校則需要更多的生活費用,于是父母就只能繼續選擇外出打工。這就是留守兒童問題的惡性循環。由于父母長期缺席而無法形成安全的依戀,對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人際交往,人格發展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低自尊,情緒麻木,自我封閉,社會障礙是留守兒童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如何引導學生在兒童期發展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人格,使他們能夠積極面對學習生活是留守兒童教育的一個關鍵點。
一、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必要性
為農村留守兒童制定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有助于為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而優秀的道德素質的形成能夠幫助留守兒童進一步加強意識層面良好行為習慣的發展。其次,在農村兒童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助于促進家庭和諧,為社會和諧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留守的兒童由于與父母的更大分離,加上不利的環境影響的外部因素,可能導致對父母的情感淡漠的發展,涉及父母抵抗的行為習慣,沉迷網絡或者打架斗毆等不良行為響應者。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發展可以幫助留守兒童走向正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首先為農村留守兒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助于形成留守兒童的良好道德素質。而優秀的道德素質的形成能夠幫助留守兒童進一步加強意識層面良好行為習慣的發展。其次,在農村兒童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助于促進家庭和諧,為社會和諧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留守的兒童由于與父母的更大分離,加上不利的環境影響的外部因素,可能導致對父母的情感淡漠的發展,涉及父母抵抗的行為習慣,以及成癮或戰斗襲擊等不良行為響應者。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發展可以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
二、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
(一)積極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影響一個人生活,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的教育,對于培養一個好孩子至關重要。家長應努力創造條件,積極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養育環境,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溝通和接觸。家長可以通過電話和網絡視頻與孩子經常溝通和互動,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自己的日常生活,詢問自己的學習情況,鼓勵取得一些進展,積極創造假期條件,將留守的孩子帶到他們身上,這樣他們就能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同時,應重視科學融合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質量,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是全面支持并確留守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家長應加強與教師的合作聯系,密切關注兒童的成長,加強對兒童的正確及時的教育指導,防止不良行為的發生。同時,教育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他們正確應對外部誘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除此之外,重要的是指導留守兒童更多地與同學互動,更多地參與健康的向上課外活動,更多地閱讀一些有益的書籍,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正確的三觀。
最后,應強調代理人監護人的作用以及加強與監護人代理人的聯系。首先,家長必須選擇一個認真負責的授權監護人,并與授權監護人保持密切聯系,以便隨時了解兒童的動態。同時,代理人監護人本身必須對他們的角色定位和責任產生正確的認識,既要讓孩子在生活中保持開放,讓他們享受家庭的溫暖,還要嚴格的學術和道德要求,通過將嚴重性與愛相結合,這樣留守的孩子既是“人”又是“仁”。特別是祖父母應該防止過度溺愛,及時改變封建觀念,加強后代的教育和監管,提高隔代撫養的質量。
(二)學校正視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管理責任
首先,人本教學理念的深度實踐。人本教學理念的實踐要求教師積極調查和分析學校周圍的環境,并將當地環境確定為真正偏遠的山區,城鄉交界處或其他地區,以便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和學習道德。此外,教師需要積極參與家訪活動,有效了解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況,然后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扭轉學生的不良行為。例如,一些學生在課堂上遲到的頻率更高,教師需要調查他們的家庭住址以確定對學生的更正強度,在課堂管理中保持深刻的人文學科,等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熱情的言語風格,多種教學方式,都能激發學生的積極生活,學習意識,使道德教育教學能夠更有效地進行等等。
其次,對學生的具體行為給予有效的指導。在發展農村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時,教師應該掌握更多的教學細節。例如,培養文明禮貌的學生識字能力,讓學生學會開口打招呼,懂得尊老愛幼、尊師重教、基本的社交禮儀等。。除了家庭中的貧困學生外,教師還應鼓勵他們確保自己的外表干凈整潔,從而削弱學生的自尊心,從而對自己的能力發展保持更積極的期望。最后,學校和教師都需要重視學校教育中的儀式感,如日常的升旗活動,不同季節的集體戶外活動,假期等,以便更切實地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
最后,鼓勵學生觀察生活,了解社會。小學班級是一個小社會,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社會常識的引入和引入,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現實情況,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嘗試道德行為。例如,在封閉的農村地區,教師可以深入了解當地的經濟運作方式,了解外界的多元生活,使學生能夠在宏觀的視角下更積極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例如,對父母上班原因的社會化解釋,利用信息技術保持學校,學生和家長團體之間的有效聯系等,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各種社會規則。被留守兒童的內心相對孤獨,自尊心較低,心理上對家庭的潛在需求較強。傳統教學受到時空障礙和限制,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最終可能逐漸與家庭情緒疏遠,進一步無法合理表達各種情緒。為此,教師可以利用視頻的形式組織其余兒童,家長,教師本人的聯席會議,將學生照顧的情感部分分配給教師,同時激勵學生家長積極履行教育責任,促使學生的心理不適得到緩解,并激勵學生積極樂觀的行為和心理意識。
總之,農村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發展需要各級共同努力,社會,學校,家庭負責任,才能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馬春城.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良好生活行為習慣培養初探[J].小品文選刊:下,2019(6):1-2.
[2]陳明周.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對策研究[J].教育界,2020(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