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珍
摘要: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素質之一,是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能力是學好各學科知識的重要基礎,加強閱讀教學改革工作能夠拓展學生的學科視野,促使學生掌握更多文學知識,對學生全面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對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的限制,順應時代發展,立足學生發展需求,積極調整教學方法,探索出適合學生的閱讀教學路徑,讓學生在濃郁閱讀環境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此,在閱讀教學中與廣大同行共同切磋。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能力;學生;學科素養
傳統閱讀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不注重結合學生發展特點調整教學方案與理念,導致閱讀課堂缺少有序性、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出現,在閱讀教學中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加強對閱讀教學的改革與優化,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的傳授與指導,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閱讀中,讓學生能夠在正確的閱讀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一、初中閱讀教學現狀
目前初中語文在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傳統教學方法的應用較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大多采取傳統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應試教育相關的素材,在教學講解中也是針對閱讀試題教學,通過對文章案例的解析,帶領學生總結閱讀理解技巧。此教學方法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類題目,但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甚至會對學生的思維發展造成一定限制,讓學生的思維只能局限于應試教育框架內,難以對文本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對初中生來說,閱讀能力的培養不能受應試教育的桎梏,而是要以較高的閱讀能力與閱讀習慣來適應未來學習與生活。若長期按照傳統教學模式,無論進行多少閱讀訓練,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二是先進教育技術應用較少。在互聯網環境下,信息技術實現了與教育事業的有效融合,不僅為教師展示教學內容提供了便利,同時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加直觀的拓展渠道,讓學生可以從各種領域中獲取文本內容,進而實現思維水平發展。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先進教育技術的應用較少,在閱讀教學中仍以黑板與傳統多媒體形式講授,即便是引進相應的信息技術也是對傳統教學內容的放大展示,缺少對教材與教學資源的靈活應用,無法讓學生通過閱讀開闊視野,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初中學生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創設閱讀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閱讀教學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教學情境基礎上,只有帶領學生投入到閱讀氛圍中,才能引導學生開展沉浸式閱讀學習。在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建立對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定位當代初中生的興趣特點,分析初中生在閱讀方面的特點優勢,立足學生學科興趣范圍與閱讀優勢,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特定情境中發揮自己的特長,最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來說,輕松良好的閱讀情境能夠帶動學生的全身心參與,在教師引導下開展深度閱讀,在興趣驅使下建立對文本內容內涵的深刻理解,進而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濟南的冬天》教學中,教師先為學生介紹作者的生平事跡,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理世界,切實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與特點,拉近學生與作者的距離,促使學生通過文本閱讀建立與作者的情感共鳴,為閱讀理解奠定良好基礎。
(二)注重傳授閱讀方法,打造自主獨立探索空間
在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傳授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探索總結出符合自己學習特點的閱讀方法,進而促使學生閱讀探究能力的發展。考慮到學生在語文學科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無法適應通用閱讀方法,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探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與學習,為學生打造出能夠獨立探索的空間,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激發學生思維發展。這對教師的語文學科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科相關知識的閱讀,不斷提煉出有效的閱讀方法,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參考,充分發揮對學生閱讀提升的積極引導。例如在課文《觀滄海》教學中,考慮到此前已帶領學生進行了大量的閱讀教學,此時可嘗試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分析。學生結合自身閱讀經驗,嘗試走進作者曹操,通過了解曹操本身建立對其作品更好地理解。此時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曹操的相關作品,或展示以曹操為原型的影視作品《三國演義》等,這樣能夠有效帶動學生的閱讀,讓學生建立對曹操人物形象更加全面的認識。另外,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對人物曹操的分析,會對曹操英雄主義觀念產生敬佩之情,進而在他們小小心田中發芽生根,為培養正確價值觀念提供支撐。
(三)整合多樣閱讀素材,拓展學生語文閱讀視野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多為學生提供閱讀素材,讓學生了解更多題材的文章,為他們提供和介紹圖書館、圖書室、走廊圖書等,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同時還可以促使學生在不同風格中找準自己的喜好,確定出自己的閱讀興趣。首先是與課程相關的拓展閱讀。在閱讀材料選取上,教師可為學生提供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了解更多與之相關或同時期的作品。例如在魯迅作品《風箏》教學中,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共同了解作者在人物介紹方面所展現的風格,而后引進作者同樣帶有人物描寫的作品或文本片段,讓學生從文本片段中感受到魯迅的獨特風格,通過對比提煉出風格關鍵詞。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故事簡介方式為學生講解作者經歷,讓學生對他產生敬佩之情。接著教師可推薦作者的相關作品,鼓勵學生課下進行研讀,以此深度了解魯迅先生。其次是基于學生興趣的課外閱讀。教師不應局限于課本素材,應加強對課外閱讀材料的拓展,將課內與課外的學習活動有效關聯起來,以拓展學生的閱讀面。例如教師定期舉辦的“交換心靈”主題閱讀交流會,讓學生在日常學習或閱讀中有意識地收集自己喜愛的書籍,認真思考自己喜愛或想要分享它的原因,將其整合起來。在交流會開展過程中組織學生分享自己的書單并表明推薦理由,讓學生在興趣驅使下主動融入閱讀交流活動之中。為保持學生這份閱讀熱情,教師還可以私下與學生達成約定,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同一本書,閱讀一段時間后彼此交流閱讀心得,教師在交流過程中對學生的疑惑進行引導與解答,以幫助學生學會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四)開展閱讀評價活動,培養學生個人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及時進行針對性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誤區,以正確的方法開展閱讀活動,進而逐步培養了學生個人閱讀能力。在實際落實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糾正學生的偏離思想,讓學生以正確的方向開展閱讀,進而確保學生的不斷成長。例如在學習《金色花》一文時,教師會立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引進泰格爾先生的《飛鳥集》,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作者。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詩歌教學討論活動,鼓勵學生將自己收集的詩歌進行分享,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的空間,讓學生能夠結合詩歌發表自己的看法,以此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此過程是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獨立賞析過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展示學生的個人閱讀能力與特點。在此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觀點表達,分析出學生的思維動態,把握學生的閱讀方向,進而可以更好地開展閱讀教學。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對學生各項能力水平與興趣特點的分析,加強對先進教育理念與教育技術的應用,立足初中生身心特征確定出合理的教育方案,讓學生在開放環境中能夠靜下心來閱讀,切實感知文本傳遞的情感,以逐步提升閱讀水平。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初中生視角思考,對現有教學策略進行分析與優化,進而探索出符合初中生身心特點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虹霞.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堂閱讀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21(21):67-68.
[2]孟利文.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20(28):1.
[3]馮少鋒.以閱讀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升[J].學周刊:中旬,2015(6):1.
[4]李秀英.淺談情境教學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8(010):136,142.
[5]沈月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淺談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20):2.
[6]魏培紅.剖析閱讀素材 提升閱讀素養——淺談如何圍繞閱讀幫助學生掌握更多語文知識[J].考試周刊,2017(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