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馨
摘 要:傳統的教育方式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預留大量的課后作業和參加一系列的課外輔導班,不但對學生的學習壓力造成嚴重的影響,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也非常不利,所以提出了雙減政策,減少不必要的課后作業和課外輔導班的培訓。在此情況下,語文教學就需要貫徹減負增質的策略,在減輕學生的負擔的同時提高授課質量,促進學生未來有效發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課堂;減負提質;教學策略
引言
在“雙減”的總體背景之中,對教師有了新的定位和標準,教師的眼光和教學措施不能僅僅拘泥于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對學生的整體思維性發展是具有封閉性的,使得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變得復雜化和生硬化,依照著新背景中氛圍影響,教師開始了語文教學減負提質的路徑探究,給學生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以及自主性,對學生的成長過程減輕了負擔和壓力,進而促進課堂效率的快速提升。
一、情境搭建,增強課堂靈活性
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涵蓋十分廣泛,綜合性極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故事與詩歌等內容,十分適合小學生的天性。可以利用情境搭建真切的感受文章內容,這也是提升課堂質量的有效形式。比如,在《坐井觀天》的教學中,為了讓小學生能夠有效的理解其中的教學內容,保證教學的質量,教師采用創設情境來展開教學,讓學生在情境的幫助下快速的理解所學內容。如:教師利用一些較大的紙板做成一個圓筒當作“井”,在旁邊放一把椅子當作“井口”,隨后,讓一名小學生熟讀課文內容并扮演“青蛙”進入到“井”中,并讓另外一個小學生同樣熟讀課文并站在椅子上扮演“小鳥”,以此來完成情境的模擬,最后讓扮演“青蛙”的學生描述一下自己對“青蛙”的理解與認識,另一名“小鳥”也同樣如此,然后,讓其他小學生也簡單的體會一下“青蛙”與“小鳥”的感受。
二、融合現代教學技術,提高課堂有效性
現階段的語文教學還是以用語言和板書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無法真實的理解古詩詞真正的含義和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可以對運用現代化技術的教學方式,增添教學的趣味,提升教學質量,讓語文中的知識通過影像、音樂等聲音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提質的目的。比如,在學習《從軍行》詩詞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將盛唐時期的景象和邊塞的景象以視頻的方式展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盛唐時期主要城市的繁華和邊塞的荒涼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后可以根據詩詞的最后兩句感受到將士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和將士們不打敗敵人發誓不回還的精神,通過視頻的形式讓學生能夠了解盛唐時期的歷史背景,并從中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在學習詩詞的過程中也感受到艱苦的環境下將士們還能保持著舍小我保大國的愛國精神。
三、創新授課模式,提升課堂趣味性
想要實現“減負提質”,需要對陳舊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實施趣味教學的方式,減少學生的心理負擔。教師要避免傳統的知識講解,而是設置趣味性的教學設計,吸引學生的自主參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邏輯和知識邏輯相互結合,讓學生在趣味體驗中,完成對知識邏輯的建構學習。例如在《小英雄雨來》的教學中,可以將文本內容的學習轉變為故事劇目的表演。通過角色還原與對文章內容的細致剖析,給與學生沉浸式的角色體驗學習,讓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學習,不再是孤立的刻板記憶。而是通過聽讀說演的情境還原,為學生構建完善的邏輯知識認知。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再是枯燥的課堂知識記憶,而是以內在興趣為驅動的趣味表演體驗。在趣味教學結束之后,鼓勵學生通過情境表演的形象認知,立足主題知識概念,圍繞情境故事的邏輯發展,整合文本結構要素,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思維導圖,進而使學生在歡樂的課堂氛圍中進行高效學習。
四、拓展教學思路,保障教學效果
若想保證課堂質量,就要拓展教學思路,豐富教學方法,以多元趣味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關注,集中學生注意力,構建雙向互動的現代化語文課堂。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堂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學生積極的配合,兩者缺一不可,教師要通過豐富教學方法來實現這一目標,改變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刻板印象。比如,在《愚公移山》這一課教學之后,教師要充分發揮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趣味性的優勢,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角色扮演任務,展開想象力和創造力,豐富故事內容和情節,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通過親身參與的方式走入文本深處,體會主人公的思想行為和心理活動,與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想要通過此篇神話故事闡述的道理。
五、優化作業設計,實現減負不減質
減負的理念不是單純減輕作業量,而是要求教師要摒棄機械的、低效的作業,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既減輕了負擔,還能增強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思維。因此,改善作業形式,注重實踐性作業,有利于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以往的作業形式以抄寫、默寫、背誦為主,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優化作業設計,為每一個學習層次的學生設計最適合的作業內容,讓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能夠找到學習的自信。同時,教師也可以改變作業布置思路,多布置一些復述、開放形式的作業。比如,在開展《紙船和風箏》教學之前,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制作紙船與風箏,并在紙船上寫下自己的愿望,在課堂中進行相互交換,以此種形式與課文內容進行融合,有助于學生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更容易理解,降低學習難度,保證課堂的高效性。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豐富作業形式,作業不僅僅可以是一些書面的練習,還可以是一些實踐活動。比如教師可以通過主題教學,讓學生錄一段小的視頻,或者是讓學生根據這個主題進行創作。通過這兩種形式,讓學生更好的體悟到這個主題所要傳達的內涵與理念。
結束語
總體而言,在“雙減”的背景中,教師要遵循其學生發展特性,不能盲目的局限于陳舊模式中的教學手段,教師要以新的觀念和思想來應對教育背景下的進程發展,尤其是針對減負提質的策略研究,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優勢性,重視此方面的影響,才能夠推動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路程,讓學生從策略中獲取新的收獲和感知,使得教師語文的課堂效率有了明顯的提升和增加。
參考文獻
[1]馬艷春.“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有效落實減負提質的路徑探析[J].新課程,2022(21):8-9.
[2]周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2(16):58-59.
[3]蔣秀琴.“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策略[J].新課程,2022(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