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圣穎
摘要:時代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對英語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教學環境和資源相對薄弱的情況下,要想縮短農村地區學生與城鎮地區學生的距離,跟上發展著的時代和社會的步伐,英語教師在培養學生的“世界面”方面的努力和作用不容忽視,體現在實現課程目標結構中的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等目標,也就是其中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意識。
關鍵詞:國家視野;跨文化交際意識;英語教學;英語新課程標準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化,對學生心智的全面發展,人文素養的培養提出了高要求,其中重要的體現便是國家視野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當學生的視界打開、拓寬,學生才會在學習過程中有目標、有方向的前進和規劃。因此本文意在探討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且通過經驗研究和閱讀相關論著總結相關教學方法,以期為提升文化教學、素質教育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在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不足
學生對世界的認識需要媒介以及條件,其中重要媒介便是老師,英語便是認識的手段。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在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師對當前教育存在一些認知誤區,欠少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培養,沒有意識到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在英語教學的培養對學生未來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積極的國家視野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體驗;再者,教師對認識世界的教學認知不夠全面,使得在其教學中缺失相對應的教學實踐。
二、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意識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人對世界的認識是零散的、不自覺的、不斷發展的過程。英語作為國際社會的通用語言,世界的語言,是學生了解世界多樣性、文化差異性的重要媒介。小學教學中學生通過英語課堂對世界的初步認識就像一顆種子,在學生的不斷成長中悄悄的發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文化觀。同時,小學生正處于對世界的好奇心最重的階段,因此,在教學中滲透世界觀、認識觀、人生觀和文化觀的培養和發展尤為重要。
三、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方法
本文從教材、教師、學生以及互聯網+教育等方面探討在如何教學中滲透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方法,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必不可少的是對世界不同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的選擇上必然要考慮的是文化與教學的結合。
(一)把教材所蘊涵的“世界”因素滲透到教學中去
備課時教師要有善于發現的眼睛,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世界”、“文化”因素,利用英語自身的魅力和在國際舞臺上的廣泛使用性來吸引和感染學生。新人教版英語教材(三年級起點)中許多內容都有與學生的生活和時代發展緊密相關,這些也是知識插入點,因此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興趣愛好和學習實際,啟發和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教材中的世界和文化。例如,在教授有關國家名稱的課程,教師除了教授學生國家名稱的讀音與對應國旗,可以在穿插這些國家在世界地圖中的位置,埋下探索世界的種子。但筆者通覽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發現其中蘊含的世界與文化的因素相對薄弱,因此需要教師自身尋找更多的相關聯和有用的資源以豐富教學、充實內容,為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加碼。
(二)將教師的廣博的知識滲透到教學中
英語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與文化相結合的教學理念,重視文化教學,改變陳舊刻板的觀念與方法。學生獲取文化信息的重要的源泉來自教師,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儲備、教師的國際視野和對文化意識教學的態度都關系到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教學是否成功。英語教師利用語言之便多涉獵各種知識,在英語教學中融匯多方知識、有效信息,參考國外有益的英文系列、兒童影視與繪本,豐富教學素材,立足于課堂且不限于課堂,做到知識與素養的結合。
(三)多方面滲透學生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
英語新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提到,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語言和得體地使用語言,而且積極的情感態度培養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身心的持續發展,因此教師需從學生的認知、情感、表達等方面做好語言、文化與交際的英語教學,由此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認知上,普及世界地理、世界各國相關文化,建立“世界”的意識;情感上,將與教材和教學相關的中外聯系傳達給學生,讓學生不局限于中國或當地,而是世界各地共聯,形成“地球村”的概念,建立世界圈意識,減少文化距離,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表達上,學生在語言的表達上,要更注重其廣度和深度,使其不局限于思維的“一畝三分地”。
(四)合理有效利用網絡拓寬“世界面”
在如今互聯網高速發展時代下,教師要合理利用其優勢,以互聯網+教育的多種形式、多種角度向學生展示世界與世界文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和行動去認識世界。既然時代和科技給與了我們快速獲得信息的渠道,身為教師要善于利用網絡的便利性,篩選出有效內容,通過消化、融合,以口頭講述、圖片、視頻等方式再輸出給學生,匯聚多方資源,融于一方課堂。
本文所述并不認為無論什么教學內容都一定要接上文化的教育,而是在教學內容有文化因素可挖掘的情況下,盡量納入文化的考量。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到“學習英語能幫助他們形成開放、包容的性格,發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識與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人文素養。”再者,教學與文化的有機結合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英語教學中對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與發展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桂琴.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3]王麗.注重情感滲透,提高英語課堂實效[J].學周刊C版,2104.
[4]唐艷.運用課堂天地,精彩教學舞臺[J].學周刊C版,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