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蓮松
摘 要:數學教學對于培養小學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老師能夠通過數學作業的設計,使學生學會靈活地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老師也能通過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否扎實。但是許多老師并沒有有效的對作業進行設計,只是通過題海戰術,希望能夠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在2021年7月,教育部發布雙減政策,對老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要求老師多元化的設計作業,使學生能夠主動完成作業,在作業中找到樂趣。在雙減背景下,本文針對小學數學作業管理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措施,以期能夠給予相關人士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數學;作業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個各業都需要專業的人才,而教育就是輸送人才的最佳途徑。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教育對一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所以許多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就面臨著學業的壓力,繁重的作業使得學生在放學后沒有時間玩耍,童年在不斷學習、做題中度過。國家為了消除這種錯誤的教學方式,還給學生一個快樂的童年,于是頒布了雙減政策,讓學生能夠在一個輕松、快樂的環境中學習,愿意主動地吸收知識。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老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適合小學生的作業,讓學生在作業中思維得到有效發展。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管理原則
1.書面作業和實踐相結合原則
數學是一門理性學科,老師在設計作業時不能只是局限于書面作業,也要加入實踐作業,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知識,并能學會在實際生活中合理地運用知識。
2.作業和教學目標相匹配原則
老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和課堂所學的知識的相符,以幫助學生深入消化課堂內容,通過完成作業學生能夠了解自己對于課堂知識掌握的情況,從而找到自己不懂的知識點,及時詢問解決。
3.趣味性和層次性相結合
每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同,對于數學知識理解的快慢也不相同,對于數學知識的敏感度、興趣度也都不相同,所以老師要從趣味性出發,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在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分層布置作業,讓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能力的作業,即使學生感受到完成作業的挑戰性,又不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
4.作業減量增質原則
老師在布置作業時,不能以讓學生做大量的作業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要通過合理的設計,通過布置具有針對性的作業,讓學生做少量的作業卻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童年的樂趣。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管理有效措施
1.以趣味性為出發點進行作業設計
小學生正處于會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當中的階段。所以數學老師在設計作業時,要以趣味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從而愿意主動地完成作業。在雙減背景下,老師要了解學生,深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從而設計學生感興趣的作業。例如,老師在講解完《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后,設計作業時,如果只是單純地讓學生進行加減法,學生會沒有興趣完成,老師可以引入學生喜歡的動畫片里的人物進行作業設計,喜洋洋、熊大、熊二、汪汪隊都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動畫人物,老師可以以此設計作業,作業題目是“熊二的一天”,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完成數學加減法,如熊二今天在森林里新交到了3只小松鼠做好朋友,熊二原來有12個好朋友,你能告訴熊二現在它有多少個好朋友了嗎?到中午了熊二餓了,它決定摘果子吃,它摘了5個蘋果,3個梨,12個草莓,熊二現在有多少水果了?以此設計作業,學生能夠找到完成作業的樂趣,覺得并不是在完成作業,而是在幫助不會算數的熊二解決問題。
2.結合實際生活設計作業
雙減政策的實施要求老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死讀書的學習方式。所以數學老師在設計作業時,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學會將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實現學習數學的價值。明確學習目的,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的目的不是考高分,要靈活地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例如,老師在教學完《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知識后,可以讓學生在放學后觀察周圍環境,找找什么事物是長方形的?什么事物是正方形的?看誰寫的事物最多?誰寫的事物最獨特,是其他學生沒有發現的?以此將作業和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學會觀察周圍的景物,并和自己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
3.了解學生差異,分層作業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所擅長的能力各不相同,對于數學學習情況、作業的需求也都有所不同。所以數學老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要先了解學生在數學方面的能力、需求,然后有針對性的布置作業,實現通過作業提升學生能力的最終目的。老師可以從作業題目的難易程度進行分層,簡單的題型為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打好基礎,難的題型給能力強的學生帶來挑戰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滿足學生對于數學知識挑戰的需求。例如,老師在講解完《表內乘法口訣》后,可以設計只有乘法口訣相關的計算題,3*4=、5*6=、7*8=、2*7=、6*9=等這樣的基礎計算題,使學生在完成作業后能夠熟練地掌握乘法口訣。老師也可以再設計一部分在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適當的加上前面學過的加減法。2*6+3=、3*5-2=、3*7+1=等計算題,適當地增加難度,以滿足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需求。老師也可以從而題量進行分層,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做題的量。例如,老師在講完《乘法口訣》后,可以設計出乘法口訣相關的計算題后,可以讓學生利用20分鐘去完成作業,對于口訣基礎稍差的學生做的題量會少點,口訣基礎好的學生做的題會多點,以此也可以激勵學生熟練地背誦乘法口訣。
結束語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的實施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對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使學校、老師、家長不再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能夠在一個自由的學習環境中成長。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老師更要合理化地設計作業,正確認識到布置作業的目的,做到減量增效,多元化的設計作業,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完成作業,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找樂趣,從而促進思維靈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衛星.“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新思路[J].教育科學論壇,2022(10):20-23.
[2]周瑤.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C]/課程教學與管理研究論文集(六).,2022:415-419.
[3]朱登峰.“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管理有效途徑[J].求知導刊,2021(5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