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明
摘要:由于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農村人口進城務工,導致了很多留守兒童的出現,這些兒童處在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期,完整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個課題,也是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面臨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改革開放后,我們國家加快了城鎮化的發展進程,城鄉之間發展拉開差距,大批勞動力人口開始涌入城市。城市中的工作機會更多、工資也更豐厚,所以越來越多的農村務工人員進城打工,但也由于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戶籍制度,農村人口不能舉家搬遷,這就造成了大人外出打工,孩子和老人留守在家的現象。留守兒童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父母監管的長時間缺位會對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心理等等都有著不良影響。而近些年來隨著留守兒童的數量不斷增多,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受到了國家的關注和重視。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分析,并且也需要多方面的主體共同努力才能解決。
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一)性格自卑內向
心理學家曾表明,一個人童年的環境和經歷會對性格形成長期且深遠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一大心理健康問題就是性格很多傾向于自卑和內向,不夠自信。一個孩子的自信的培養,是離不開父母的支持和鼓勵的,但是留守兒童他們從小都是由祖輩帶大,平時很少見到自己的父母,日常與父母缺少溝通。農村里面的老人雖然能照顧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但很難注意到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問題,兒童的心理一旦長期被忽視,就會自動形成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會對周邊環境和人不信任,心理也會更加敏感脆弱,性格也更自卑內向。
(二)焦慮等負面情緒
父母和孩子經常伴隨著一種依戀關系,這種依戀關系直接影響著兒童對于這個社會的信任度以及自我認知價值等等方面,但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卻很難與自己父母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系,因為父母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無法對孩子的情感需要作出及時的回應,這也就是為什么留守兒童經常出現焦慮的情緒,尤其是與父母分離時焦慮就越大。有的年紀比較小的孩子還會把父母離開的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會認為父母不喜歡自己或者自己做得不夠好,長此以往焦慮還會升級為抑郁的情緒,是一種極其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三)叛逆厭學心理
很多留守兒童大多是由父輩來進行撫養長大,雖然祖輩老人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父母陪伴的長期缺位,但隔代教育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隔代教育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祖輩對于孩子的溺愛,祖輩們覺得孩子從小不由父母照顧會產生內疚心理,所以會加大對孩子的寵愛。但沒有原則的寵愛只會養成兒童不好的行為習慣,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后,很多兒童會進入叛逆期,這個時期如果不好好加以管束和引導很容易使兒童誤入歧途。在學校孩子也會滋生厭學情緒,在學校表現出各種違紀行為,如遲到早退、逃課、破壞公物、不聽從老師管理等等。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一)強化政府的主導功能500
1.協調區域經濟發展
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和緩解留守兒童的問題,我們就要從根源上著手。要知道產生大量留守兒童歸根結底還是在于經濟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展開,我們國家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但經濟的迅速發展也伴隨著一系列問題,其中一大問題就是經濟發展不平衡。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就是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又造成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不斷去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發展差距。要做好脫貧扶貧工作,關注三農問題,加強新農村的建設,利用政策在農村周邊地區引進企業、工廠,為農村人口提供就業機會,這樣才能減少留守兒童產生的幾率。
2.強化社會支持體系的建設
從經濟發方面入手雖然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進程相對來說比較緩慢,非一日之功,所以與此同時需要政府做好相關的社會體系建設。比如對于現在已經留守的兒童,政府可以建設托兒中心和兒童活動中心,讓留守兒童可以有開展課余活動以及接觸其他伙伴的場所,這樣可以使得孩子更加開朗,當然這是需要專門的人員對兒童進行看管和教育的,真正實行起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政府結合實際的情況進行調整。現在很多公益機構也會在鄉村地區建設書屋、音樂教室等等場所,這種也算是一種社會支持體系,政府方面也可以多多給予鼓勵和支持。
(二)構建素質教育的完整體系
1.學校的素質教育改革
兒童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是學校,所以對于農村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學校也要肩負起一定的責任,要對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素質教育的改革。首先學校要加強對于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很多學校只重視學生成績而忽視學生心理健康這樣做是不對的,學校要盡肯能地配備心理輔導老師,對于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除此以外,還可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講座或者座談會,向學生和家長傳遞心理健康知識。班主任也可以定期召開主題班會,與學生們一起來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等等。不管怎樣都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學生積極健康成長。
2.家庭教育功能的補強
我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在于一個兒童成長過程當中的重要作用,父母也是家庭教育當中的主導者。但現在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是不正確的,很多家長過于看中學生的學習成績,但自己又沒有時間陪伴和教導孩子,所以干脆就長時間把孩子扔在輔導班。其實我們也能理解農村的一些父母這樣的想法,因為他們覺得就是因為自己沒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個人沒有發展好吃了很多苦,不想要孩子重蹈覆轍,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學習有出息。但是要知道教育是要有全面性的,一個兒童的成長不是單一面的成長,所以不能只看重文化課的成績而忽略了兒童其他行為包括習慣的養成。一個兒童的三觀、性格、習慣、心理等等方面都對人生有著深遠的影響,也需要家長們關注和關愛。
3.社會教育的滲透影響
在社會教育方面,要發揮農村社區的重要作用。我們都知道環境在教育當中的重要影響,而農村社區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就是很熟悉的一個成長環境場所,所以我要發揮社區的作用。前文我們也提到,可以建立留守兒童托福中心或者活動中心,這些其實就可以歸屬到農村社區當中,活動中心可以設立自習室讓孩子們進行自習,也可以添置適合兒童的讀物,比如中外名著、神話故事、唐詩宋詞、科普期刊等等,激發兒童閱讀興趣也可以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也可以建設體育場所,比如籃球場、乒乓球臺、羽毛球場等等,科學表明體育鍛煉可以大大降低人的抑郁幾率,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培養。除此以外農村社區居委會也可以派遣專門的基層人員負責相關工作,了解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多多進行溝通和心理疏導與教育,這樣也可以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發生,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三、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必須要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得到解決。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注意帶著正確的教育觀念,通過教育的投入創設良好的文化氛圍,增加孩子健康成長的信心,從而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義菊.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基礎教育論壇,2022(01):104-105.
[2]包麗麗.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新課程,2021(5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