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惠
摘? 要: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是鍛煉觀察能力的關鍵時期,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發(fā)展特征,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觀察能力。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提高低年級學生觀察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觀察力
小學科學是小學生認識科學世界的開始,是建立科學世界觀的最初途徑,其關鍵在于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學會自己去發(fā)現(xiàn)科學知識,并能夠運用于生活當中,這也是科學教師需要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有教育家說過,觀察對于兒童來說,就如同空氣、陽光和水對于植物一樣不可或缺,觀察是智慧的重要來源。由此可見,觀察能力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的意義。科學教師需要通過多種角度來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養(yǎng)成細致、準確的觀察習慣,提高觀察能力。
一、運用多種感官全面觀察
小學科學教育是為了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但科學上的觀察并不單純是用眼睛看,全面的觀察需要更多感官的配合,單一的運用視覺是不足以完成科學觀察的,不但限制了學生對科學的探索欲望,同時也違背了小學生成長發(fā)展中好動的天性,不利于能力培養(yǎng)。觀察最重要的是細致、準確,教師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嗅覺、味覺、聽覺、觸覺等有機結合,才能實現(xiàn)觀察的全面性和準確性[1]。
對于學生的感官訓練,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簡單有效的實驗,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到科學的趣味,同時獲得實驗成功的喜悅,更加熱愛科學。例如,在學習“認識水”一課時,教師可以預先準備好幾種不同的液體讓學生嘗試分辨,牛奶、白酒、糖水、白開水、鹽水、白醋等,在容器上貼上空白標簽,待辨別后表示。學生首先通過視覺一下就能辨別出牛奶,另外幾種都是無色透明的,需要學生運用其他的感官來識別。教師可以分別找?guī)酌麑W生來參與,通過嗅覺,學生可以直接找出白酒,而其他幾種則需要用味覺來分辨。通過簡單的實驗,學生學會了關于水的很多知識,掌握了觀察的基本方法,了解到科學就在身邊。
二、指導觀察順序和觀察方法
“觀察”區(qū)別于“看”,在于結果的細致與準確,要想做到這兩點,就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于觀察的概念體會得還不夠深刻,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傳授正確的方法。首先,觀察要遵循觀察對象的順序和層次,不能胡亂觀察,否則容易造成觀察不全面,忽略掉重要細節(jié)。教師要指導學生按照從上到下、由外而內(nèi)、從前到后、從左到右的基本順序進行觀察,學生嚴格按照順序完成觀察任務,并通過對不同事物的細致觀察得到能力的提升[2]。其次,觀察的方法需要完善。直接的觀察有時會因觀察對象的相似而難以區(qū)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產(chǎn)生誤差,這時就需要借助科學的觀察器材和工具來輔助,教師同樣要教會學生使用這些器材,如放大鏡、顯微鏡等[3]。有了器材的幫助,才能為學生提供科學的觀察數(shù)據(jù),保證觀察的結果客觀、準確。
例如,觀察樹葉時,有的樹葉表面光滑,而有的摸起來比較粗糙,學生利用放大鏡就可以觀察到樹葉表面長有非常細小的“絨毛”,從而發(fā)現(xiàn)同類事物的不同之處。在進行“誰輕誰重”這一內(nèi)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重量類似的物體讓學生來比較,如橡皮、乒乓球、小積木、塑料塊等。學生通過直接觀察很難判斷出誰最輕,誰最重,這時就需要借助工具,教師拿出天平,指導學生通過標盤上指針的偏移來判斷天平兩端物體的輕重。學生通過親自實驗,不僅能夠比較出物體的輕重順序,還掌握了觀察工具的使用方法,有助于學生更高效地理解科學知識。
三、精心設計呈現(xiàn)觀察結果
一堂高效的科學課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學生的觀察效果和能力的提高都需要教師的悉心指導與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還沒有形成觀察的習慣,很多概念都靠想象,教師需要將教學更加細致化,比如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要由淺入深,多提出幾個小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而學生識字量不多,觀察的記錄很難用語言充分地展示,就需要教師改良記錄的方式,設計出更符合學生現(xiàn)階段學習特征的呈現(xiàn)形式。另外教師還要結合學生好動、好奇的天性,增加動手體驗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提升對科學的興趣。
結合上述觀點,我們來舉例說明,以“觀察葉”一課為例,首先,教師要提前布置好任務,讓學生收集幾片樹葉為上課做準備,樹葉的收集要注意有不同的種類,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收集的過程中觀察,不同的葉子,它們的顏色、大小、形狀、結構、質(zhì)地等也大不相同,增加收集的趣味性。教師要對所在地區(qū)的植物有充分的了解,認識常見植物的名稱、生長習性等,這樣才能教會學生認識不同的葉子。因地區(qū)不同,教材中的圖片和名稱不一定是生活中常見的物種,教師要靈活運用[4]。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葉子,教師可結合實物,教學生認識葉子各部位的名稱,以及相關教學內(nèi)容。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各種千奇百怪的葉子,如一碰就收攏的含羞草,名副其實的兩面針葉子,巨大的能承受一個小孩的重量的王蓮等,開闊學生的眼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提升觀察興趣。最后,教師還可以教學生用拓印的方法制作葉子的觀察記錄,先給自己最熟悉或最喜歡的一片葉子畫像,然后再在葉子上涂上顏料,印在畫像的旁邊,或者可以把葉子放在紙下面,用粗鉛筆在紙上輕劃,拓印出葉子的輪廓,然后比較兩個葉子的不同,從而檢驗自己的觀察效果。這樣不僅降低了記錄的難度,還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調(diào)動了學習積極性。
總結:
小學生的觀察能力需要長期不斷地培養(yǎng),科學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拓展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逐漸引導和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觀察能力。教師的教學過程應當是豐富而充滿趣味性的,這樣才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習興趣,主動思考科學道理,進而形成積極的科學態(tài)度和素養(yǎng),為日后更多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妤.對初涉科學課程孩子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9):196.
[2]張嬋.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堂觀察的有效性提升分析[J].科學咨詢,2020,(27):229.
[3]劉松.細節(jié)在于觀察,成功在于積累 ——低年級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基礎教育論壇,2018,(24):5-6.
[4]王巧巧.科學課教學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觀察能力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