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麗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頒布給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體現出了打造生本化、趣味化、個性化和實踐化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同時也引起了廣大同仁對有關問題的系統性思考。據此,筆者將根據個人教學經驗和有關研究成果,依托文獻查閱、案例分析等方法,圍繞“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一題撰文,并從不同角度切入提出一些策略性的建議,希望可以給大家的工作改良帶來一定的靈感與幫助。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是對標于新形勢下基礎數學教育發展目標和要求的指導性文件,其內容非常的豐富、多元,而其所體現的核心主要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對教學模式的趣味改造、對學生差異性的有機利用以及對“學以致用”理念的落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于以“牽引+復刻”的方式來組織具體活動,讓學生在事實上成為固定思維乃至固定知識內容的機械“收錄者”,沒有真正彰顯出學生作為鮮活個體的能動價值,從而大大制約了教學活動成果的取得。在筆者看來,對于這一局面的有效扭轉應當以下列幾點為主要抓手設計、執行具體的改革工作:
一、彰顯數學課程教學的生本化特色
“學生是學習行為的主體”,這是為教育界所公認的至理;然而通過實際觀察不難發現,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依舊沿用著“師本位”的思維,可供學生參與并發揮自主能動性的環節過少,且沒有建立起長效性的師生、生生互動機制,這就在無形中造成了生本資源的巨大浪費。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樹立起“留白”意識,有目的地選擇一些難度適中且具有較大討論空間和價值的知識點來設計對應的問題,讓學生以獨立或結組的形式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思考、討論,使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執行知識信息的有機分解和能動吸收,并引導學生逐步掌握主動學習的思路和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綜合執行質量。
比如對于《時、分、秒》這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在完成基本內容的講解后,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常見的單位大多是十進制的換算關系,為什么只有時間單位之間是特殊的‘六十進制’呢?”當學生們在思考或結組討論中陷入瓶頸時,教師則可結合之前所講過的“除法”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從“六十能被更多的數整除”的角度出發去思考,進而得出“六十進制更便于計算零碎時間”的正確結論。
二、彰顯數學課程教學的趣味化特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門課程的教學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小學數學教師要真正意識到這一點,借助學生們所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作為開展教學的有機載體,根據課程內容、目標和學生們的興趣、能力設計一些富有參與感、趣味性和發展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們在“邊玩邊學”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地了解知識、掌握技能,同時引導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優化。當然,這項工作的開展要秉持“適度”原則,不可“為了游戲而游戲”,否則反而有可能導致“喧賓奪主”的問題的出現。
例如在進行《可能性》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一場“猜金瓜”的游戲:準備三個不透明的杯子,在其中一個杯子下放一枚瓜子,而后快速調換杯子的位置,猜一猜哪只杯子下面放著瓜子。在學生們完成幾輪游戲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計算一下自己猜中的次數和總輪數之間的比值,看看這個數值是否接近于理論上的“1/3”。
三、彰顯數學課程教學的個性化特色
小學生正值身心發育的“進行時”,每一天都在經歷著身心方面的變化;此外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環境的影響,每個小學生都必然存在著鮮明的個體差異。小學數學教師要尊重這一事實,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摸清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勾勒出他們個性化的學情“肖像”,而后根據這個肖像去設計對應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們得到更具有個性化色彩的引導。此外,小學數學教師還要保持對學情內容的動態補充,以便于強化其對后續教學工作優化效力的長久續航。
比如,教師可以在每個單元結束后組織一次考試,通過學生總體作答表現以及不同題目中的失分情況來判斷出他們的整體學習水平和薄弱點的分布情況;每過一段時間,教師要對之前單元的內容組織一次復查,看看學生在舊知識的理解、運用方面是否有了新變化,同時及時分析這種變化出現的原因和正向利用的方法;等等。
四、彰顯數學課程教學的實踐化特色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地,實踐也是學習知識的絕佳途徑。小學數學教師要在完善理論講解的同時,引導學生利用既有學習成果去解決一些實際性的問題,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深化對知識信息的理解層級,并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所具有的巨大使用價值,同時在客觀上滿足學生的好勝心和表現欲。
例如在結束了《觀察物體》這一課的教學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去觀察學校、小區等地的一些建筑物,將這些建筑物的“三視圖”繪制下來,而后以此為基礎試著用積木等工具將這些建筑“還原”出來,看看誰最具有工程師的天分。
結束語
真正的教育并不只是對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知識、運用技能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思路和方法,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價值,并養成良好的學習、實踐的習慣。小學數學教師要真正認識到這一點并在日常工作中努力踐行之,圍繞生本化、趣味化、個性化和實踐化這四大主題設計、執行系統性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以更為主動、積極的姿態參與到數學學習當中,并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和學習意義,同時依托廣闊的實踐平臺去深化其對數學知識、技法的認知,讓他們真正學會數學、用好數學、愛上數學,從而為學生后續更高階段的數學學習和課程核心素養的形成、優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秀梅.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7):125.
[2]靳江霞.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提高的研究策略[J].數學大世界(下旬),2019(12):14.
[3]蘭奎德.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讀寫算,2019(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