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 宋怡萱 青島城市學院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大力推廣與我校教育教學國際化轉型的趨勢要求,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已經滿足不了當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運動需求,所以必須進行改革與創新。導向型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很多學科中已經應用相對成熟與廣泛,但是在體育教學中還是一片空白。
而青島城市學院一直走在全國體育教學改革的前列,體育課程的發展現狀具體問題體現在體育教育實踐中,突出表現在教育管理體系的科學合理性不夠、教學模式不適應教學需求、評價體系創新性不足等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改變教學模式成為當務之急。大學校園不僅是一個為大學生提供學習的場所,更應該具備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塑造正確三觀、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等功能,而作為體育課堂,還需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訓練意識與訓練觀念,達到終身體育的目標。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提供學習資源與平臺。
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在《以學生為導向的教育和以研究為導向的教學》一文中提到了導向型教學的主題為知識和素養、創新和系統思考、意識形態和專業自主、社交和溝通、研究和發現知識以及問題解決和實踐。官振中在道、法、術、器、例的教學思想形成:《在教學中讓理論與實際結合,與時俱進》一文中提出了教學應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懵懂階段;第二階段,初步理解階段;第三階段,悟的階段。Chee Seong(CS)Chin 在他發表的文章《土木工程專業的研究導向型教學》中提到在教學實踐中有教學支持研究和研究支持教學兩種實現方式;周璐在《問題導向教學模式中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研究》中提到了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的意義,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作者還提到在該模式下創新思維培養的路徑,包括以興趣為突破口、引導創新思考、合作學習三個方面。
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進步,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越來越全面和多樣化,在信息收集與獲取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需要研究的是現代環境下高校學生校園學習的價值和意義,讓課堂學習價值最大化,如果不去改進我們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課堂教學勢必會面臨淘汰。
在20 世紀90 年代,就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三十年來,也有不少的教育學家與研究者針對這一教學理念進行研究和普及,但是,具體的實施能做到什么效果?教師是否能轉變自己的角色?這些都有待考證。相對體育課而言,什么是以學生為中心?如何建立以學生受益為核心的質量評估體系?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學生的基本信息,對學生的技術基礎有一個大體的判斷,才能夠針對不同學習水平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做到因材施教。
在課程設計之前,對我校學生的學習背景進行一個大致的描述。青島城市學院的體育教學改革是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前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課程,我們的課程包括大球、小球、游泳、健身等多個項目,因此,選擇我們臺球課程的學生也是有一定基礎的或者是對臺球這個項目感興趣的學生,其中有80%是大一大二的在校生。除此之外,因為我校是一所具有國際化教育理念的學校,因此,在臺球選修課程中還有一小部分外國留學生,所有學生都是混合上課,不區分對待,這就對我們教師的課程安排與上課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1 在校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對比
我們都知道美國心理學家(Deci&Ryan)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這是一種關于經驗選擇的潛能,即人類的兩種驅動機制,包括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兩個方面。例如:學生學習體育課的外在動機為獲取學分順利畢業,而內在動機則是掌握運動技能享受運動樂趣,而我們要做的是盡量激發學生的內驅力,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我們對在校生的運動的內在動機進行調查,統計主動運動與體育課的比例,如表1 所示。
本次調查主要針對大一大二的在校生,有效填寫人次48人,以自己體育課的上課時間(一般每周2 小時左右)為參考依據,計算主動參與體育運動與上課時間的一個比例。通過本次調查,我們得到了相對較為滿意的數據,主動參與運動的人占調查總人數的一半,這說明我校的體育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也為我們的體育課程模式改革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1.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體育課是一個較為特殊的課程。這就要求我們理論聯系實際,不僅要掌握一個動作的技術原理,也要加強動作練習,形成肌肉記憶。而理論與實踐也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有理論基礎,就失去了體育活動本身的意義,即強身健體、愉悅身心,如果只有實踐,就會陷入埋頭“苦練”的惡性循環,一旦機械性“苦練”的是錯誤動作,那么只會得不償失。因此,我們教師在課程設計中,不但要告訴學生“怎么做”,也要告訴學生“為什么這么做”,將理論聯系實際,掌握這個動作的基本原理與知識體系,進而高效率地完成體育教學,達到預期目標。
2.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
以學生為中心,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導向型教學模式的基礎。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程設計中將“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一項重要環節,注重學生需求,遵循以學生為導向的教學原則。
3.知識與能力培養的綜合性
在導向型教學模式下,除了關注學生技術動作的掌握程度與完成度外,我們還要注重學生其他綜合能力的培養,“軟實力”將會變成社會競爭中越來越重要的一項能力。
4.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教師的引導性
教師必須主動改變自己在社會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當然,這對于有多年從教經驗的教師來說是一個相當困難的過程,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不容小覷。因此,我們必須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去對待不同學生,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有更多選擇的空間去探索研究,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5.學習主體的創造性
教師在適當的時間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為學生提供資源、場地、學習環境等各方面的支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獨立思考、團結合作,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傳道受業解惑”的過程到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過程。
在導向型教學模式的體育課中,學生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已經不只是身體素質、運動能力、技戰術等,還包括學生多個方面的全面發展。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臺球運動的基本動作、基本技戰術,了解臺球運動特點、發展背景、歷史沿革,關注臺球賽事及最新發展。
過程與方法目標:協調性、平衡性、速度、力量、爆發力等多種運動能力全面提高;根據個性化教學培養不同的臺球運動方向,例如,臺球運動員、裁判員、臺球賽事講解員、臺球教練員、器材師等。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形成“終身體育”的健身意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精神、團隊合作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升。
2.臺球課程教學大綱設計
導向型教學模式摒棄傳統的固定教學內容的教學綱要,采用靈活可變的設計方案,其中包括縱向的三大板塊:臺球技術板塊、運動分析板塊、個性化知識板塊;橫向的擴展板塊:思政內容板塊、自我認知板塊、專業英語拓展學習。

表2 導向型臺球課教學過程四大環節
教學時長:單次課時100 分鐘,每周一個課時。
3.臺球課程教學過程設計
我們將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分別為微觀課堂、組織教研的環節;組織教學、方法實訓環節;考核測評、成果展示環節;體驗反饋、座談調查環節。具體內容如表2。
4.場地設施的設計
借助現代化的教育技術來提高教學質量,時刻關注當下的最新教育技術,評估其作用價值以及可行性,我們在要求學生具有創新精神的前提是教師與時俱進的探索能力和獲取最新資訊的能力。
為了滿足導向型教學模式可視化、多互動性的上課需求,我們對課堂場所設施進行了升級,包括可容納30 人進行上課的球館、一張標準球臺、多媒體展示系統和360 度可視化展示。除此之外,學生的手機也將成為輔助上課的工具的一部分而不是作為一種限制,合理使用手機也是上課過程的重要內容。
導向型教學模式考核靈活多變,包括日常考核、過程性考核的多角度考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主選擇考核內容,以達到學生全面發展的效果,由學期末考核模式改為階段性、過程化、綜合性考核模式。考核形式包括技術性考核、總結性考核、實踐性考核、影像性考核和創新性考核等多種考核形式。
影響教學模式改革的發展除本身的主觀因素外,還有其他影響因素,包括學校的整體校園環境、學生既有的學習習慣、教師本身的影響:師德、講課能力等。這些也是我們在進行體育課程改革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研究導向型教學模式其實包含了學和教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針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教師引導學生在課程相關問題的驅動下,引導學生自主的或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討論,整合廣泛知識為所發現的問題提供一些解決方案的一種學習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掌握相關的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等,在體育課上的具體運用主要表現在運動技術的學習與掌握,運動能力的改進與提高等方面;其次,是針對教師的教來說,教師在訓練計劃、教案設計、考核評價等方面,也需要適應導向型教學模式,摒棄傳統的課程設計,采用不同于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模式,與之相對應的考核評價也需要順應教學模式的改變而改變。而課程設計的原則還是要以學生為中心,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參與課程的內驅力。
教學改革不僅是教師的改革,也是學生的改革。學生參與才是改革的重點,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明白學生的習慣與學習行為,教學改革對學生來說意味著什么。搞清楚改革的意義和效果,學生的真正想法和學習動機才是教學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