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治在初中教育教學開展過程中,基本上將初中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作為基準點,充分展現了家國情懷、道德修養、心理健康等不同維度的內容,且具有較高的人文、思想和實踐教育等綜合價值,是現階段大部分初中生“三觀”形成和法律法治觀念構建的重要課程體系。根據近些年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效來看,大部分初中生在極具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更能直接體會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樂趣,并將這種學習樂趣轉化為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不應當是單純的知識傳遞和理論講授,還需要結合起教育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推進的要求,在貼合初中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文章全方位多角度論述了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價值及開展路徑。
關鍵詞:生活化策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9-0135-04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改革提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實現學科教學對學生現實行為的指導,讓初中生通過知識學習的過程徹底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的核心思想,逐步培養起自身的道德素質和綜合能力,達到一種“內化于心”以及“外化于形”的效果,進而在生活中,能夠更好地運用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和理論解決生活難題。與此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初中道德與法治面臨了新的教學挑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不僅需要積極進行改進、優化和突破,還需要初中思政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依托極具生活化的手段開展教學,進而達到初中生道德觀念、法治觀念、創新思維、道德修養等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最終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一、 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價值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現階段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發展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不再局限于物質生活的富饒方面,對社會公平、社會正義、社會安全、社會法治等方面的需求也不斷提升。法律作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和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關系到了社會中的方方面面。初中道德與法治是與法治意識培養、法律知識教學、道德素養提升緊密相關的學科。
教育教學事業處于動態化和發展化狀態之下,教育教學理念也應當與時俱進,跟隨社會發展和人類個體發展。首先,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開展,符合黨的十九大“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向,且滿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關于拉近學生和學科之間距離的要求。其次,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實施,將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一些極具邏輯性和理論性的知識,通過生活化場景或者生活化內容呈現,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接受法治知識傳授、道德修養提升、道德觀念養成,可以讓初中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過程中,將自己的一種學習主觀能動性展現出來。這樣,在學生的積極主動配合之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得到了最大化的保障。而且,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開展,充分體現了新課改提出的“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革和創新起到了推動作用。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初中教師巧妙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對教學變革、教學創新、學習模式創新等都有重要價值。
二、 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開展路徑
(一)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呈現生活化法治內容
初中生相較之小學生而言,學習的專注度有所提升,但是對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其他的新鮮事物、奇特事物依然保持著一種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務必充分聯系廣大初中生的興趣愛好、學習水平、生活狀況等,盡量引入一些貼合初中生生活的新鮮事物,構建富有生活化特色的教學情境,吸引初中生的學習注意力,讓他們置身于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進行學習。初中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習積極性、學習主動性以及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調動,以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參與到學習全過程。具體而言,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需要在生活化策略的利用過程中,結合學科教育教學目標以及教材大綱內容,將生活化的教學元素、教學內容與道德與法治知識結合起來構建教學情境,讓道德與法治知識可以以一種生活事例的形式呈現出來,即呈現出生活法治、生活道德的學習內容。這樣,初中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對法治知識、道德理論等的掌握就比較輕松,教育教學的總體質量就會得到提升。
例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關于“家的意味”的相關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家庭對國家的意義、家庭對個人的意義等,讓學生通過家庭環境和家庭溫暖的感受,樹立愛家人、愛國家的意識,進而感受個人和家庭、家庭與國家的關系。如果教師單純針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述,學生無法真切理解和辯證看待家庭美滿和自己生活的關系。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在教育教學開展之前,務必針對“家的意味”這一章節內容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析,盡量做到教學重難點和教育教學目標的清晰明了。在這一基礎之上,教師可以依托網絡技術搜集一些和諧家庭、幸福家庭相關的視頻資料,并針對這些視頻資料進行分類和整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和視頻內容為學生呈現出“家庭美滿幸福,我快樂成長”這一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家是我們的港灣。同時,為了確保教學內容貼近生活,教師還需要讓每個同學配合家長拍攝一段家庭生活視頻,選取有意義且拍攝效果好的進行展示。這樣,初中生就能徹底融入極具生活化的教育教學情境,也能了解諸如“愛家愛國”“愛護家庭”“愛護家人”等道德與法治的內涵。
(二)創新教育教學理念,強化生活體驗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固有觀念務必進行優化,教師將學生生活體驗強化作為目標導向,開展教育教學觀念創新,這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過程中生活化策略實施的重要方向之一。具體來說,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務必將學科教育教學內容作為教學立足點,在遵循初中生認知能力發展、心理發展特點、生理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充分引導學生進行生活體驗,并將自身教育教學“引導者”的作用發揮出來,讓學生能夠對生活化的法治內容產生情感共鳴,最終在生活體驗強化的基礎上對學科知識產生認同。
例如,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中“揭開情緒的面紗”的相關內容教學實施過程中,創新教育教學理念,強化學生體驗的巧用,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依托“匿名信”的形式將自己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學習中的一些困惑、難題等寫出來。教師在收到學生的“匿名信”之后,可以針對學生的困惑進行相對應的解答。在解答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和學科知識點。進而引導學生進行生活體驗和生活感知,逐步學會如何進行自我情緒的調控。尤其是部分初中生處于青春期,一些青春期極易遭遇的消極心理和負面情緒可以由教師科學引導進行調整,讓學生用一種科學合理且保證安全的方式宣泄出來;針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身邊的“好人好事”“英雄事跡”等,讓學生感知到生活中的“天下興亡”,進而激發出初中生愛國、愛家、愛黨和愛社會的情懷,并讓他們自身的道德素養得到熏陶。
(三)優化作業設計,展現生活化元素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后作業的優化設計和生活化設計已經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后作業布置的重要思路。而且,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完整流程中作業的地位相當重要,是課堂教育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所以,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開展還需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中充分展現出生活化教學理念,充分將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初中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展現出來,并巧妙與初中生的學習水平、認知能力、生活實際相匹配,讓初中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將自己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徹底激發出來,進而在與教師的相互配合之下完成學習,推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例如,在“勞動成就今天,實干創造未來”的課后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將“勞動教育”的內容融入其中,既讓學生完成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后作業,也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感受“勞動教育”的內容,并通過“勞動”將法治與道德中的生活化元素呈現出來,進一步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質量。具體來說,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在課后作業設計上利用校風建設、學校板報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結合“勞動光榮”“熱愛勞動”等主題思想和道德思想內容進行勞動活動,并將勞動活動中的所做所思所想寫成思想匯報。這樣,學生的道德意識將會逐步構建,且在勞動過程和思想匯報作業完成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一些法治觀念,引導學生的法治觀念形成。這樣,依托生活化的課后作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成效還會不斷提升。
(四)實施家校合作,強化生活化教學成效
初中生生活的環境主要集中在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家庭則是初中生接受教育的第二陣地。而且,家庭也是初中生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開展的重要載體。所以,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開展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施家校合作,不斷強化生活化教學成效,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法律意識、法治觀念、道德素養等。這樣,依托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教育合力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成效不斷提升。具體來說,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經常性和長期性開展家校合作,組織諸如法律專題講座、法治學習宣傳活動、道德知識教育、家長會議等。這樣,依托家校合作的模式,邀請學生家長參與到法律教育、法治普及的相關活動和講座當中,可以為學生家長介紹家庭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加深學生家長對法治意識、法律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同時,有針對性地邀請一些具有法律法治工作背景的家長,參與到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和道德與法治座談交流會,以家長身份給學生和學生家長普及法律知識、開展法治教育、強化道德觀念。這樣,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開展成效將會大大提升。
例如,有不少家長擔任律師工作,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就可以組織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宣講為主題的道德與法治交流座談會。道德與法治交流座談會中,學生家長為學生和教師從專業角度講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重大意義,介紹了基本內容和體系,通過案例問答的方式,與同學們探討有關的法律知識、法治觀念。一個個身邊可以感受到的生活化案例,生動有趣,初中生可以直觀地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相關法律術語、法治觀念、道德思想的內涵,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最為重要的是,初中生通過這樣的家校合作座談會形式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無處不在,也能明白道德與法治與生活的關系,從而發揮出學習主觀能動性配合教師完成道德與法治的教學。
(五)加強學校與社會合作,拓展延伸生活化法治教育內容
為徹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憲法法律教育要從青少年抓起,把憲法法律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講話精神,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開展要求教師加強學校與社會合作,邀請公檢法機構工作人員走進學校開展道德與法治的專題講座課,并在課后向學生發放該院編寫的法治宣傳讀本。這樣,依托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合力,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開展成效將會不斷加強,學生還會感受到法律就在身邊,自身法律意識、法治觀念、道德素養也會不斷加強。具體來說,公檢法相關機構參與初中道德與法治專題講座課程的授課工作人員可以從法治的重大意義、法律編纂的過程、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初中生的關系等方面向學生介紹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同時,通過問題引入的方式,結合學生身邊的真實案例、法治熱點展開具有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專題教育,幫助學生建立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體系,理解社會中與初中生相關事件的法律規定、法治觀念以及道德內容。
例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關于“維護國家安全”的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邀請公檢法機構的工作人員作為客座教師進行專題講座課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由初中教師進行課程引導,為學生講述“維護國家安全”的相關基礎理論知識。隨后,由公檢法機構的工作人員結合生活中“打擊破壞國家安全”“國家安全維護策略”“維護國家統一”“國家安全與個人安全的關系”等案例開展教學,并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道德”“愛黨思想”等道德內容。
(六)依托網信技術,拓展教學主陣地,實現生活化教育和課堂教育融合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普及,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開展還需要教師依托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不斷拓展法律教育陣地,延伸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觸角,進而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可以突破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束縛,實現生活教育和課堂教育的融合,有效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質量的提升。
例如,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廣泛利用微信、學校公眾號等平臺,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重要的知識點進行網絡化呈現,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借助網絡微課視頻、教育動畫視頻等初中生生活中常見的形式,讓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教學實施過程中更具有趣味性,不至于感覺到枯燥無味,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道德內容和法治觀念,同時也能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最終讓法律意識、法治觀念根植于學生心中。
三、 結語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深入,社會各界、教師隊伍以及學生家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重視程度加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的重要性也愈發突出。作為培養初中生良好素養、道德品質以及法治觀念的重要課程,初中道德與法治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三觀”,實現健康成長。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務必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價值,并在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基礎上,有的放矢開展生活化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初中生道德觀念和法治理念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周鳳霞.聚焦問題與提問: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問題與提問有效性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10):126-128.
[2]白雪峰,王夏冀,王皓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開展勞動教育的幾個問題[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9):61-63.
[3]王愛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生命教育目標的達成[J].科教導刊,2021(23):165-167.
[4]李祥.運用生活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凱里學院學報,2021,39(2):121-124.
[5]瞿小燕.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科技資訊,2020,18(24):39-40,43.
[6]胡婷婷.生活化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法治博覽,2020(24):221-222.
[7]梁朝.微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實踐課例教學中的運用與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20):180-182.
[8]車建鑫.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常見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科技資訊,2020,18(17):104-105.
[9]郝守珍.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8):42-43.
[10]王連俊.生活化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24.
作者簡介:林勝發(1978~),男,漢族,福建漳州人,漳州市龍海區蓮花中學,研究方向:中學思政課、初中德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