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洋 姚澤星


摘? 要:制造業是優化經濟結構、重塑產業鏈和價值鏈分工、提升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是穩定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著力點,是推動新發展格局朝更高階段邁進的關鍵因素。新發展格局對提升廣西制造業發展質量帶來了新機遇。廣西制造業高耗能低附加值產業多、高新技術產業少,產業技術基礎相對薄弱、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及投入強度有待提升、產業關聯度水平不高。廣西要審慎謀劃在新發展階段下制造業的發展路徑,通過堅持新動能培育、增加科技研發投入提高生產效率、打造人才“洼地”、技術“硅谷”,夯實優勢產業基礎,扶持制造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培育綠色GDP新增長極,提升全區制造業發展質量,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搶新機、謀新路、開新篇。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廣西
一、引言
當前,世界經濟秩序加速演變,中國-東盟貿易額連續五年持續增長,廣西面臨的對外貿易發展環境不斷變化。順應世界經濟發展大勢,廣西在提升發展質量的新階段,進出口貿易的局面逐漸從原料、市場在外的世界工廠模式轉向充分利用14億人口形成的巨大消費市場進行“雙循環”發展模式。新發展格局需要建設切實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產業鏈安全可靠的制造業集群,形成供、產、銷鏈條順暢的內循環體系。制造業是建設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柱,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廣西制造業體系健全,部分企業擁有國內領先技術,但產業總體技術水平與全國相比具有一定發展距離。總體層面而言,廣西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不高,與發達省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升、物聯網技術協同度不明顯,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都處于價值鏈末端,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三大定位”的要求仍有差距。在新發展格局下實現《廣西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需要深入分析當下產業發展背景、困境及解決路徑。
二、新發展格局下廣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義
區位優勢突出,制造業發展潛力大。廣西背靠大西南,毗鄰粵港澳,面向東南亞,是我國唯一與東盟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作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廣西打造“雙循環”重要節點樞紐對西部地區乃至全國而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造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2021年12月17日,國家發改委提出制造業是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制造業發展迎來新使命。
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強基補鏈提質增效。廣西積極落實工業強桂戰略,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將區位優勢化為發展優勢,提高廣西制造業發展規模和質量,切實加大引資引智力度,鼓勵柔性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推動技術創新和模式革新,培育一批制造業龍頭企業,扶持一批富有增長潛力的高精特新企業,搶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鼓勵工業開發區換擋升級,壯大實體經濟,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促進開發區升級發展,培育發展萬億級制造業集群,對于融入新發展格局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立足新發展階段,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人力資源、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科學謀劃,切實做好政策保障、智力支持、金融支撐、用地保障,助力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廣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
1.制造業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貢獻力度較大
廣西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較為穩固。“十三五”期間,廣西大力打造汽車、機械等10個產業成為千億元級產業。2016-2019年期間,廣西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到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超過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接近7.5%,利潤年均增長超過5.2%。2020年,廣西工業增加值達到5221.24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全區GDP 比重超過23.5%,與2015年基本持平。在廣西14個地級市中,其中柳州、南寧兩地工業增加值占廣西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長期穩居全區前兩位,是西部陸海新通道南向北聯的經濟窗口,是實現廣西制造業穩增長的重要節點城市,是提升北部灣經濟圈工業發展質量的突破口。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朝現代化產業體系邁進。從2015年到2020年,全區及下轄14個地級市的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不斷提高,第二產業占比均有所下降。2020年,南寧、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欽州、貴港、玉林、百色、賀州、河池、來賓、崇左的第二產業占比分別為,22.94%、47.25%、22.8%、35.4%、38.0%、47.5%、28.1%、36.3%、26.2%、39.8%、34.2%、28.5%、27.2%、28.8%。與2015年相比,分別下降16.25%、9.35%、23.6%、22.5%、12%、9.4%、12.3%、4%、17.8%、12.7%、6.11%、3.86%、11.9%、11.5%。
2.制造業區域集聚能力不斷提高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構建現代化工業體系,筑牢汽車、機械、電子信息、高端金屬新材料等重點支柱產業鏈,全面提升廣西制造業發展水平。柳州是廣西的重要工業城市,其工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長期高達約25%,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40%,具備打造高水平制造業的產業基礎和經濟環境,擁有引領全區制造業提質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優勢。2015-2020年,廣西依托北部灣經濟區、柳州—桂林工業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重點打造汽車、機械、電子信息等產業,其中乘用車、工程機械、內燃機、電解銅、氧化鋁產量進入全國前五,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萬億級和千億級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預計2021-2025年期間,廣西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規模超過7000億元。
四、新發展格局下廣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存在的短板
廣西產業基礎較為薄弱、以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資源密集型企業為主、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尚未建立、向海發展的態勢尚未形成等,導致廣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諸多制約和問題。
1.科技研發投入強度較低,制造業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廣西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較少,制造業企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產品缺乏核心科技,產品附加值較低,稅收貢獻率較低。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廣西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排在21位,為167.1億,研發投入占比為0.79%。2020年廣西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173.2億元,低于全國增速6.5個百分點。其中,廣西制造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112.94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0.7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83%。與北京、上海、廣東、湖南的地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情況相比,分別有2153.4億、1442.5億、3306.7億、725.5億的差距。研發投入經費偏低導致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動力不足。
表2???? 2020年廣西產業技術創新主要指標與全國及周邊省份比較
2.領軍型、創新型人才供給不足,發展缺乏智力支持
制造業大國轉變為制造業強國的路徑是提高產品核心科技水平,創新產品模式,改變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低附加值的狀況,其核心在于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廣西自2000年以來,僅有一位新入選的“兩院院士”,僅為廣東的14.2%,江蘇的8.3%,湖南的10%,僅占全國的0.429%。廣西區內共有78所高校,但其中僅有一所“211”院校。2020年全區普通高校畢業生數27.4萬人,其中研究生僅1.01萬人,本科生11.86萬人。高校畢業生區內就業占比僅56.42%,其中研究生區內就業占比僅44.66%。總體上,廣西高素質人才流入較少,區內高校學生流出較多,引進人才的類型及數量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的人才仍有一定距離,高端人力資源供給水平有待提升。
3.工業經濟發展均衡度較低,部分地市工業基礎薄弱
在廣西下轄的14個地級市中工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10%的地市僅有柳州、南寧,兩市工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35%。賀州、來賓、河池、崇左市的工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增加值比重均低于4%,呈現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局面。地區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數據顯示,僅有柳州市的地區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40%,北海、防城港、百色的地區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30%,南寧、桂林兩地地區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低于15%。不同城市之間的工業化水平差異較大。
五、推動廣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1.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升級,加強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
廣西制造業的發展需要依托資金要素和領軍型、創新型人才要素驅動。通過建立健全產業政策,針對制造業出臺“一攬子”政策方案,由自治區發改委牽頭,廣西金投、交投、城投等省級國有企業共同出資建立創新投資基金,為有發展潛力的制造業企業提供資金保障,提升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水平和發展質量。
2.打造人才引進新模式
將柔性引進作為人才引進的重要方式之一,不斷拓寬創新型人才的來源渠道。同時,發揮省內高校的教育優勢,堅持外地引進與本地培養相結合,提高對本土人才的培養力度,持續深化校企交流及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培育一批具備科技創新潛力巨大、成果轉化實力突出、技術應用能力顯著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隊伍。
3.推動傳統產業換擋升級,全面提升制造業產業基礎能力
一是堅持綠色引領,讓傳統產業“在煥生機”。鋁業、糖業、建材等產業是廣西的傳統產業,根據行業生命周期理論(Industry Life Cycle),傳統產業市場增長率大幅降低甚至呈現嚴重的負增長態勢,需求增長率、產品品種相比于成熟期,有顯著變化,行業態勢競爭者數量增加、技術變革速度減緩、用戶購買彈性提高,這類產業已不再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但作為廣西重要的產業,在促進地方經濟增長、提供就業崗位等方面仍具有重要作用。面對傳統產業困局,需引入新技術、新模式,通過綠色改造、工藝革新,降低生產耗能,優化生產結構,增加有效供給,提高傳統產業市場競爭力。
二是培育發展千億級制造業,筑牢工業經濟基礎。通過發展云智能產業、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蛙跳”產業,實現“彎道超車”。同時,深刻把握產業革新方向,對朝陽產業提存量、擴增量,對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堅持“關停一批、升級一批”的政策導向。做優做大做強南寧、北海、桂林的信息技術產業,扶持柳州新能源汽車城建設,鼓勵上汽通用五菱、玉柴、柳工等“百億大企”擴大規模升級成為“千億大企”,加快培育生物制藥、智能制造、區塊鏈技術產業。
參考文獻:
[1]郭克莎,田瀟瀟.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與制造業轉型升級路徑[J]. 中國工業經濟,2021,(11):44-58.
[2]宋洋,李先軍. 新發展格局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與評價體系[J]. 貴州社會科學,2021,(11):120-129.
[3]李曉沛,鄭春蕊.中部地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與創新路徑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22,(01):59-68.
基金項目:2021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名稱: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廣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機制及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11548064。
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項目名稱:西部陸海新通道對廣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促進機制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BJY004。
作者簡介:黃海洋(2000.12-),男,漢,廣西貴港人,廣西財經學院經濟學本科生。
姚澤星(2000.07-),男,漢,廣西賀州人,廣西財經學院經濟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