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鑫成
摘? 要:由于我國城市化的發展,以及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批向城市遷移,將大量未成年孩子留守農村,導致了近年來農村地區留守孩子數量的激增。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農村留守兒童在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等諸多方面面臨著嚴峻的倫理問題,這也日漸成為我國社會所關心的復雜性難題。本文根據留守兒童的主要倫理問題,從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的角度,對社會工作者在介入留守兒童中面臨的倫理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辦法,對留守兒童實行全方位的倫理關懷,改善他們的生存處境,從而促進我國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關鍵詞:留守兒童;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倫理困境
1 引言
當前,我國正在發生巨大的結構性變化,在我國社會轉型和政治制度轉型的過程中,城市化進程尤為迅速。由于農村貧困和城市化的共同影響,出現了大量的農村人口外出學習、工作等常見的社會現象,大多數農民工甚至把兒女們扔給了老年人或市場監管或寄養于其他人,農村人口的遷徙越來越頻繁,并由此在農村形成了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在與留守兒童交流與接觸中,常常會面臨一些特有的倫理困境難題,他們本身不具備一些能力,再加上父母常年在外,這就對實務的開展和社會工作者處理倫理困境的專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現狀,分析社會工作者在介入留守兒童社會工作時可能面臨的倫理困境及相關應對策略。
2 留守兒童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的表現
2.1 案主自決的倫理困境
“案主自決”原則是指在社會工作實踐中,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在接受社會工作者的幫助時,也有自由選擇和決策的權利,社會工作者應鼓勵留守兒童行使這一權利,同時尊重他的決定,并相信案主有能力有潛力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1]。社會工作者可以向留守兒童以及親友提供建議,唯一真正能做出決定的人是服務對象自己,社會工作者不能被卷入其中。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社會經驗相對較少,價值觀和人生觀尚未形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如果社會工作者在處理有關問題時不尊重留守兒童的自決權,那么會影響整個治療效果。
2.2 個別化的倫理困境
社會工作者在介入留守兒童的服務過程中,會有很多的關于留守兒童問題和困境的情景預設,在這樣的預設困境中,很容易導致“一刀切”和“模糊化”這些現象。所以,在服務中,必須要認清服務對象的問題,做到“個別化”才能夠提供更好更專業的服務。我們必須指出個體的獨特性并且不完全排斥某一個群體內的普遍共性和心理傾向,個別化原則是社會工作領域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倫理原則,也是我們在社會工作實踐中必須遵守的一個專業價值理念。它要求社會工作者將每一個案主看成獨立的個體區別對待,并且相信每一個案主都有其特殊的地方。在服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是否有精力或者是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和素養去避免“一刀切”和“模糊化”的現象,這對于社會工作者來說也是一種困境。
2.3 保密的倫理困境
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自助的專業,社會工作者秉持專業價值觀,運用相關專業理論知識、方法為服務對象提供相關建議。在保密原則中明確指出,身為社會工作者,如果未經服務對象的同意而泄露秘密,即便是沒有對造成傷害,也是一種偷竊行為,有悖于自己的職業倫理[2]。當服務對象向社會工作者傳達信息時,社會工作者能不能將這些隱私傳達給其他人?如果留守兒童的秘密已危及到其他人的安全和利益,又或是與現有的社會利益相沖突,社會工作者又應該怎樣去處理呢?社工是否應該將留守兒童的情況或者需求告知其家長或者親友?如果告知又該采取怎樣的方式?這些都是社工為案主保密的倫理困境。
2.4 非批判性的倫理困境
“非批判”原則的含義是指社會工作者不對服務對象做出任何批判性意見。特別是對留守兒童這一群體而言,作為社會工作者不能去指責他們存在多少問題,更不能去判斷他是否值得我們去幫助。社會工作者應該秉持社會工作的核心理念,強調這個社會人人生而平等,不管留守兒童這一群體遭遇了什么,他們都應該被這個社會所接納,作為為社會服務的提供者,當留守兒童面臨問題時,會不會以自身的專業價值去批判他會使社會工作者陷入倫理困境。
2.5 無條件接納的倫理困境
“無條件接納”是指社會工作者在專業服務開展過程中不以自己或社會的評判來看待服務對象及其問題,完全接受服務對象這個人。但是“無條件接納”并不意味著對服務對象的“問題”無動于衷,作為社會工作者雖然不贊同某些行為,但是應能夠理解和接納案主。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特對是在與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接觸過程中,就一直堅持“不求理解,但求接納”的原則思想,無論他是多么的不聽話,或者遇到了怎樣的問題,服務對象都希望社會工作者能夠接納。那么當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時,是否接納會使社會工作者陷入倫理困境。
3 留守兒童群體出現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3.1 服務群體的特殊性
對“留守兒童”這一群體而言,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他們現在還是不成熟的。首先在生理上,少年期的孩子通常來說個子不高、力氣不大;其次在心理上,因為父母常年在外,缺乏家庭對他們的關心,自己的情感也會欠缺。在成長過程中,留守兒童會遇到困惑,需要長輩、老師等幫助他們解決心中的疑慮[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應該照顧他們,但在這個階段,父母在外面工作。從這一角度來看,社會工作者無法取代留守兒童的父母,也很難給他們提供“家長式”的情感安慰。
3.2 國內相關專業發展不成熟
社會工作作為助人自助、解決問題的專業,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也需要與其他相關專業合作解決這個問題,加之社會工作歷史短、發展不成熟,自身就有眾多的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其他專業的相關理論與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相碰撞,會形成不同的倫理觀點和分支,加上缺乏統一的要求,社會工作者在實踐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倫理困難[4]。
3.3 雙重關系限制
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扮演了多種角色,可以發展出專業關系之外的具有一定特點的人際交往關系,即雙重關系。中國是一個典型的人情社會,隨著服務過程的推進,社會工作者與留守兒童之間的相互信賴關系將逐漸加深。從社會交換理論角度出發,如果社會工作者需要服務對象幫助,服務對象也可以幫助社會工作者,但這違反專業關系的要求,會挑戰專業服務的有效性和專業性,影響專業聲譽,使服務對象得以利用。
4 留守兒童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的對策
4.1 尊重案主自決,與留守兒童建立良好關系
社會工作者在整個服務過程中應當幫助服務對象建立自己的評判選擇能力,挖掘他們自身的潛力和開發利用資源的能力,讓服務對象認識到自己具備的潛力。同時在抉擇過程中,社會工作者要帶領服務對象了解每一種抉擇背后的利弊及其預期的結果和影響,通過反復的溝通來確保服務對象做出最合適的決定。在介入過程中,有些留守兒童害怕自己的決定引起社會工作者和相關人員的不滿而不敢反應自己真實的心理訴求,這就需要社會工作者與留守兒童群體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讓他們能夠真實的反應內心變化,以良好的專業關系為契機,讓服務對象相信自己的專業分析,這樣才能夠有效的幫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
4.2 注重個性化服務,提升社會工作者職業素養
一方面,兒童社會工作組織應加強對個性化服務的探索,更加關注留守兒童的特殊需求,充分利用相關社會調查統計和分析留守兒童的需求,探索個性化服務模式應基于差異化的原則,了解其他地區的實際情況,借鑒相關經驗,探索特色服務模式和管理機制,以更好地提高社會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加強社會工作者專業素質的培養,相關社會機構應加強對社會工作師的資格考核,同時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完善培訓機制,為其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和服務,制定配套實施規則和考核機制,有效提升社會工作者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建設和專業技能,不斷提高專業素質,為更多的留守兒童提供更專業的服務。
4.3 尊重留守兒童“保密”原則,選擇最佳處理辦法
社會工作者在面臨保密的困境時,需要逐步引導并告訴留守兒童,社會工作者分享留守兒童的秘密前提是有一些強制性的理由,保密也是有限制的。遵循保密原則以留守兒童的利益為前提,必須在保證他們的利益前提下遵守保密原則。通過社會工作專業的引導和安撫,讓當事人全面了解保密原則并接受這樣的保密原則,以免在后期處理問題時出現抗拒情緒。當留守兒童告知社會工作者的信息永遠都不能以任何形式泄露給他人或機構時,社工就該執行絕對保密原則。社會工作倫理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補充和完善,不能照搬套用。而作為社會工作者,更應該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積極應變,依照“人在情境中”的理念來分析和處理問題。
4.4 運用“非批判”“接納”原則,堅持生命優先的服務理念
社會工作者不僅要幫助留守兒童走出困境,更要指導他們學會自助,學會成長,社工更不應該對其進行評判對錯或好壞,而是應該相信他們都有改變的能力。作為社會工作者應該幫助留守兒童發掘自身的潛力,讓留守兒童感受到自己改變的力量而重新審視自己。社會工作者不評判留守兒童,并不等于社會工作者不需要判斷力。我們同樣需要對留守兒童的價值觀、行為態度以及情感需求進行分析判斷,從而找出問題,對癥治療。對于各種問題,社工雖然予以接納,也應該幫其矯正,讓留守兒童重新建立正確道德行為規范。社會工作者要真正做到堅持這兩項原則,同時,應從保護人權的角度尊重留守兒童,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表達權,更好地挖掘他們的需求,提高服務效能。
結語
社會工作服務中的倫理困境問題十分常見,沒有一個人的思想是與其他人相同的,有人的地方就有倫理,社會工作者在面臨社會工作中的倫理困境時,要學會結合現實境況用合適的方法做出倫理抉擇,既要學習和借鑒西方以及本土前輩總結出的寶貴經驗,也要注重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的本土化與實踐化,不能完全照搬書本上的困境理論或是類型,要不斷在實務過程中總結反思從而提升實務能力與技巧。并且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找到解決社會工作中留守兒童倫理困境的靈丹妙藥,努力為他們創造與其他孩子同樣健康的成長環境,為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夢娟.兒童社會工作實務的倫理困境及其解決方法[J].區域治理,2019.
[2]劉冰蘭,張淑萍.兒童社會工作的倫理困境及解決策略初探[J].辦公室業務,2021.
[3]王玉瑞.流動兒童社會工作倫理困境及其出路[J].法制與社會,2020.
[4]孫康喆.兒童社會工作倫理困境及解決策略淺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