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喻 劉智依
摘 要:在后疫情時代,隨著疫情形勢不斷變化,保險作為一種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市場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通過研究后疫情時期居民對于健康險、險種類型細化等方面的需求,分析人們購買保險意愿的變化,并根據當前的經濟環境和疫情帶來的挑戰,探索分析出影響需求的因素,從而為保險行業的發展提供具有價值的建議。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新冠肺炎疫情;健康保險
一、引言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對社會各行各業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沖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一直持續至今,全球經濟仍然受制于疫情的發展情況,其中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市場經濟的調控和發展中,保險是規避風險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作為一種保障機制,保險可以支撐金融和社保體系的平穩發展。尤其是新冠疫情催生的居民健康保障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人們對商業健康保險購買需求轉化為實際購買,對商業健康保險未來發展的影響重大而深遠。[1]如何根據當前的經濟環境和疫情帶來的挑戰,調整產業結構,及時更新保險產品,尋求創新發展,是后疫情時代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二、居民保險需求及投保意愿的變化分析
(一)在健康險需求方面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的2020年健康險保費月度收入及增速,可看出2月和3月增速分別高達63.9%和71.3%,4月往后增速趨于平緩。截止上半年,2020年的全國保費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9.72%,累計收入達到了4760億元。不難看出,在疫情的持續影響下消費者的保險需求重心逐步轉變為健康保險。
對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Abraham Harold Maslow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在其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要也正位于金字塔第二層,而安全上的需要中包含了健康保障,而在后疫情時期,疫情常態化威脅了每個人的安全需求。
(二)在健康保險險種需求方面
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作為新出現的乙類傳染病,在醫學治療上相關的治療方法是空白,在保險賠付條款上也是空白。故而需要對原有保險產品的進一步完善。在所學的經濟學知識中,消費者偏好是影響市場需求量的基本因素之一,它與商品的需求量是同方向變動的。根據用戶的需求,保險公司陸續開發出針對不同人群的差異化產品,例如新冠藥品開發責任險、小微企業復工險、出租車司機意外險等,并提供如體檢、口罩配送等相關附加服務。[2]
(三)在銷售服務方式方面
隨著新冠疫情預防控制的常態化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線下面對面式的保險銷售和服務模式受到很大影響。同時,新型線上非接觸銷售服務模式占據主導地位,新技術、新渠道、新方法的優勢逐步顯現。吳[3]認為業務員應當利用疫情期間信息平臺使用率高的機會,尋找開展線上業務的機會,積極改變保險營銷思路,取得更好的效益。
自互聯網平臺的普及與開放,各大短視頻平臺例如抖音、快手,憑借短視頻容易被用戶接受的特點迅速占領市場。保險營銷自然也打入了短視頻市場。鄧[4]認為在服務方式方面,互聯網的保險銷售更具有開放性。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后,線上服務平臺的保險銷售相比于傳統保險銷售的開展難度更符合人們的需求,也降低了業務開展的難度。在近幾年疫情頻發的情況下,互聯網保險銷售依托信息平臺可以做到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虛擬平臺完成各種交易,可以較好的滿足居民的需求變化。
(四)激發長期醫療保障的需求
與2003年非典相比,本次新冠肺炎病影響更廣、時間更長,疫情防控的常態化也成為后疫情時代的鮮明特征。而目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正在日益加劇惡化。對長期醫療保險需求,因這兩方面而出現大幅度提高。第一,疫情常態化下,長期醫療保險使消費者更放心,更滿足對自己長期健康保護的需求第二,消費者投保長期醫療保險后,即使其健康狀況發生變化,但只要在約定的保險期內,保險公司便會履行保險責任,使消費者能夠真正得到經濟保障。因此,老年人和身體不好的人對長期醫療保障的需求相對較高。唐[5]認為短期醫療險并不能給消費者帶來長期且安心的健康保障,因此未來對長期醫療保險的需求將會持續增加。
三、對于保險行業發展的建議
首先,在保險產品方面,現有的保險產品有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對保險代理人而言同行競爭壓力大,對客戶而言缺乏購買欲望。本次疫情,專項化險種顯示出強大的市場潛力。因此,在后續發展過程中,保險業應深挖現有保險產品,專項化、細化保險產品,開發更多具有針對性的保險產品。
其次,在保險種類方面,現有保險產品種類體系發育不完全。疫情帶來的沖擊不僅僅需要保險業提供醫療疾病保險的保障,還有更多人需要保險業提供收入、護理保障。目前,在市場上的健康保險產品中,疾病和醫療保險產品占98%的主導地位,而護理保險和失能收入保險產品的供給嚴重不足,僅占2%,難以滿足后疫情時代的抗疫目標需求。[6]故而,在后疫情時代保險業需要加緊開發完成相關方面的保險種類產品,提高國民的抗風險能力。
再次,短險與長險要兩頭抓。近年來我國保險的需求收入彈性呈現出類似于OECD國家的特點,即保險尤其是人身保險正在逐漸向“必需品轉化”。[7]基于當下保險行業口碑差以及短險保費低保障高的現狀,保險行業應揚長避短,充分利用發揮短險優勢,積累行業口碑獲取客戶信任。同時,牢抓長險長期不間斷的保障優勢,轉化短險客戶,謀求保險行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在保險銷售路徑方面,保險業要抓緊時代風帆,實現全行業的“互聯網+”。這里說的“互聯網+”不僅僅局限于表層的運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直播平臺進行保險銷售,更多的是指保險業要合理利用大數據監測分析,通過大數據來深入了解客戶的喜好和潛在需要,滿足客戶對保險服務廣度與深度的需求。電子產品深深嵌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未來保險行業應積極升級優化保險業自有的APP,提升對客戶的熟知度的同時也提升客戶對本公司的熟知度,靈活運用前沿科技,打造雙方互利共贏的新平臺。
四、結語
雖然新冠疫情對保險行業造成了短期的沖擊,但是在后疫情時代,人們對健康保障需求不僅沒有消失,反而被激發和強化。與以前相比,人們關注點不再僅僅局限于使自己獲利的保障,而商業健康保險成為保險行業的新起之秀,也開始被人們更多的接受并選擇。在這個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投入到保險產品和服務,發現并掃除保險發展所面臨的障礙,抓住發展機遇,是保險企業所要重點關注的。保險企業需要提高其專業水平、對產品進行創新、發展“互聯網+”的保險模式、探索新產品適應新需求,爭取為保險開啟一個新時代。
參考文獻
[1]譚英平,鮑創.新冠疫情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影響和啟示[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07):17-20+43.
[2]孫武軍,楊璐,王麗敏,劉長宏.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與保險行業轉型發展:短期與長期視角[J].保險理論與實踐,2021(05):1-20.
[3]吳輝.疫情下保險營銷人如何思變[J].理財,2020(05):58-59.
[4]鄧任菲.互聯網保險銷售模式[J].中國金融,2021(11):78-79.
[5]宋占軍,陳蕊.費率新規下如何配置長期醫療險[J].金融博覽(財富),2020(05):64-66.
[6]唐金成,韓晴.后疫情時代長期醫療保險創新發展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2(02):99-109.
[7]石曉軍,閆竹.發達國家保險發展特點及其經驗借鑒———OECD 國家 20 年保險發展透視[J].保險研究,2015,(07)
作者簡介:
徐子喻,生于2002年12月,女,漢族,江蘇鹽城人,江蘇大學京江學院本科在讀,公共事業管理(醫療保險)方向
劉智依,生于2002年6月,女,漢族,江西鷹潭人,江蘇大學京江學院本科在讀,公共事業管理(醫療保險)方向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大學第20批大學生科研立項項目,項目編號:J20CF00473A74DFCC-DC2F-4B31-B64B-D989C09B1C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