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改變,現如今國民對于環境保護有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在此種背景下,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制度體系也在逐步的完善,但就目前我國真實環保情況而言,其中部分地區依舊存在環境風險管控不完善的問題,這對于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健康發展有著嚴重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圍繞著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展開論述,對生態環境應急管理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并根據現狀提出生態環境應急管理的新對策與新方向,以供相關人員參考,從而推動我國社會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環境;應急管理;現狀;新對策;新方向
引言
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我國工業化腳步也在飛速的前進,這也直接導致我國環境污染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在此種環境下,為了有效的緩解環境污染問題,加強社會經濟的綠色發展,我國相關部門也逐步頒布了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但目前我國依舊有部分地區存在著突發事件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極大的影響,針對此種情況如果沒有完善的應急管理措施,不僅會危害到生態環境,甚至會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產生威脅。因此加強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刻不容緩。
一、生態環境應急管理
生態環境應急管理是環境管理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該部分主要是相關部門通過個完善的措施來應對生態環境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一般情況下,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可以劃分為事件預防、應急準備、應急響應和事件處理等環節,其中涉及到生態環節的風險管理和應急措施防范等多項內容。生態環境應急管理的有效實施能夠進一步降低生態環境發生突發事件的概率,如果發生了還能有效的降低危害程度,以此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和環境的安全。
二、生態環境應急管理現狀
(一)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力度不足
就目前而言,雖然綠色環保理念已經深入到每一個人民群眾心中,但這僅僅是粗淺的環保意識,在環境應急管理方面并沒有深入的認知。這也導致如今生態環境的應急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政府手段。此種情況下,便會導致出現“事多人少”的情況,進而導致管理力度不足。除此之外,很多地區的生態環境應急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依舊處于起步階段,在這些隊伍當中不僅沒有配備足夠的管理裝備設施,很多工作人員也沒有足夠的專業技能,進而導致在出現生態環境突發情況時,難以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1]。
(二)生態環境應急管理體制不完善
無論在任何工作當中,完整的制度體系是該項工作效率的保障。但就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而言,管理體制不完善是目前很多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管理由環保局進行統一管理,但在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公眾方面的管理過程中,存在著職責不清晰,管理邊界不明了,相關關系不順暢的情況,這也導致該地區生態環境應急管理主要依靠環保部門來完成。除此之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體系不健全也是當前生態環境應急管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此種問題會直接導致生態環境應急工作在跨區域執行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部門協調不暢,信息傳輸效率慢、協作無頭緒等現象,從而導致相關部門的聯合效果并不明顯。在出現生態環境突發事件時,此種管理制度模式下難以及時的進行處理,進而可能導致事件出現擴大化情況。
(三)環境污染風險抵御能力薄弱
雖然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行綠色環保事業,但由于傳統經濟留下的問題根深蒂固,很多小作坊、小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收益,對環境評價制度沒有足夠的重視,從而導致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出現環境污染的風險,而該類企業往往較為隱蔽,因此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容易產生監管盲區,進而導致相關部門難以及時排查出環境污染風險[2]。
三、生態環境應急管理的新對策與新方向
(一)提高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力度,加強生態環境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
想要進一步加快生態環境應急管理的前進步伐,相關政府部門便需要根據實際生態環境情況來加大應急管理方面的投入,建設標準化生態環境應急管理體系,以此來提應急管理水平。在此過程中,相關部門要針對環境應急管理頒布一定的優惠政策,還需要加大該方面的資金投入,完善相關工作人員的應急裝備,定期舉辦培訓活動,以此來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管理能力。與此同時,在生態環境應急管理當中需要以大中型企業為提托,建立專業的環境應急管理隊伍,以此來充實加強環境應急管理的專業化水平,從而實現生態環境的穩步發展。
(二)完善生態環境應急管理體制
在生態環境應急管理體制的完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明晰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嚴格落實責任制,以此來提高相關部門和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要加強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群眾的溝通交流力度,同時還要加強不同地域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實現信息的快速分享,進而建設處“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生態環境應急機制,以此來作為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依據和指導。
(三)提高環境污染風險抵御能力
為了有效提高環境污染風險抵御能力,相關部門需要針對自然生態環境制定出合理的評估體系,以此來為生態環境污染事件進行準確、客觀的評估,進而分析出其中原因,相關人員可以針對原因來采取相關措施,以此來降低生態環境污染風險。除此之外,相關人員針對環境污染風險較大、投訴較多的企業進行詳細的環境評估,以此來查看其中所出現的問題,從而采取針對性處理,以此來加快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3]。
(四)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
建立新聞報道快速反應和協調發展機制,利用媒體優勢,一方面定期曝光企業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制造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積極整改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一方面積極宣傳生態環境保護優秀典型案例,引導企業完成"從他律到自律,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爭優創先,扎實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四、結語
生態環境應急管理是一項涉及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多個主體的系統工程,包括突發生態環境事件防范、生態環境應急響應、突發生態環境事后處理等多個階段過程。要深入探索生態環境應急管理機制,全面提高生態環境應急處置水平,優先解決侵犯公眾利益的突出環境問題,確保各類突發生態環境事件得到有效防范和處置,確保生態環境形勢持續穩定好轉,不停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邁進。
參考文獻:
[1] 王琦珣. 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環境應急管理機制建設探究[J]. 包裝世界,2020(10):1-2.
[2] 王清軍. 我國流域生態環境管理體制:變革與發展[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8(6):75-86.
[3] 劉瑞鳴. 加強環境應急管理的策略研究[J]. 清洗世界,2021,37(8):100-101.
作者簡介:袁立波,1964-9-30,男,漢族,浙江嵊州人,大學本科,無線電技術,研究方向:環境檢測,環境安全管理0DC2E62D-679C-4012-A6CE-E7AA64B10F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