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益
由于地區經濟差異、個人興趣追求等,中國人口在不斷地流動,“留守兒童”群體逐漸向“隨遷子女”轉變。李克強總理強調:“決不能因家境、區域不同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在“文化沖擊”理論視野下,“隨遷子女”在本土文化中心理自卑、起點不一、缺乏關愛等現象普遍存在。如何讓“隨遷子女”成為“當家少年”?真實的生活場景,是學生最好的學習資源。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實驗小學分校(以下簡稱“星河分校”)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開發創意生活課程,借助“星星農場”的開發建設,著力提高學生的生活力。
當今時代,成人和兒童似乎都被電子化了。我們的感覺能力隨著科技進步而日漸萎縮。很多學生迷失在電視、平板電腦的方寸之間,把自己束縛在“水泥森林”里,忘記了自然才是最廣闊的世界通道。學生需要自然來開發他們的感覺器官,喚醒他們的感受力、創造力。
針對星河分校學生的樸素、尊師敬長、自理能力強及缺乏創新、學習能力欠缺、自信欠佳等特點,學校對近千名學生與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學生希望自己長大后變成怎樣的人?他們期待的學校是怎樣的?父母又期望孩子受怎樣的教育、成為怎樣的人?
學校共發放問卷999份,回收999份,回收率達到100%。從統計數據來看,隨遷子女家庭更多地把目光聚焦于孩子的陽光心理、健康成長,他們不僅希望孩子成績好,同樣也希望孩子綜合素養能夠得到提升,可以有更強的創造力。
基于問卷分析,我們叩問自己:到底要給學生怎樣的教育?學校的創意生活課程給全體師生提供了“身體、智慧、生存、品格和藝術”五個方面的創意生活課程體系,對具體的班級、教師而言,從哪個角度切入更好呢?我們發現,我校的學生很勤勞,特別愛勞動。于是,我們對“生存”課程進行了再細化,以勞動教育為抓手,實現課程的突破(見圖1)。

圖1 勞動教育課程架構
學校地處農村和中心鎮區的交界地帶,學校北面有一塊空地,年久未經開發,便成了一塊荒地。
這塊荒地,對于校長來說,是一個煩惱:學校即將進行擴建,對荒地不會投入資金建設,但又時常要整治、清理,費時費錢費精力。而對于學生來說,隱秘的角落卻是他們探險的樂園。他們中午會跑去看花看草或捉蟲,發現一個又一個大自然的秘密。
四(1)班的秦老師利用班會,組織學生講述了他們在秘密基地的許多小發現。最終討論的結果是——他們想把荒地“變廢為寶”。
“星星農場”由此誕生——以耕種之名,聯五育之線,系自然之脈,覓勞動之魂,得生命之神。
“星星農場”這個名稱,是征集學生意見、結合學校理念“每一個孩子都是銀河中最閃亮的星星”而命名的。農場的建設讓學校、家庭、社會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每個兒童都是天才設計師。“星星農場”啟動前,學生們小組合作,描繪自己心目中的農場物象,通過設計圖紙,來呈現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樣態。同時,根據時令,挑選自己喜歡的農作物種子。每個學生投入其中,用設計師的思維來進行設計和規劃。
每個成員都是農場建設者。藍圖已描繪,星星農場開始動工。學校的老師們動起來了,多方籌措資源;家長們動起來了,他們開上卡車幫學校搬運樹木;開汽修廠的小李家長,運來一堆廢舊輪胎,用來制作環保花盆;小張同學把家里不用的農具運到了學校,給大家使用……從老師到家長、從家長到孩子,每個成員都是農場建設者。
大自然對于兒童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與價值,親近自然也是兒童的天性使然,他們能從大自然中獲得巨大的精神愉悅和良好的情感體驗。
“星星農場”承載著學生的歡樂,是學生知識和精神的伊甸園。社會發展的今天,“當家少年”如何更好地適應未來?未來的“當家少年”有著怎樣的特質?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學生們在一年四季中不覺生長。當確定種什么的時候,正值春天,有人種下了蘿卜,結果沒有收獲。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否努力了就會有結果呢?這樣的辯論、探究,在學生心中徘徊。于是,結合撰寫作物介紹,學生開始經驗總結——我們需要擇令而種,做事需要擇機而行。
考慮到學校有北方人,我們種植了一期小麥。在沉甸甸的麥穗里,有學生驚呼:“老師,快來看啊!這是不是和禾苗的‘禾’很像?”于是,我們開啟“說文解字”的研究。原來,禾確實是一個象形字。格物致知是新時代“當家少年”應有精神。到了蔬菜收獲的時節,我們進行采摘與義賣。如何定價呢?學生們核算自己投入的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進行合理定價,義賣所得,給班級添置物件或者給家庭困難的同學購買書籍等。在生活中學習,融合各學科生長,實現學科間的聯動感應。
以前,午飯的時候,常常有學生挑食,而且每次午餐后,垃圾桶中的浪費那是一個驚人。如何讓學生更懂得珍惜呢?
在“星星農場”種植體驗過程中,有的學生除草起了水泡,有的學生打水直不起腰。小雨說:“我終于體會到了農民伯伯的辛苦,我們僅僅種植這一塊地就夠嗆。”在這樣無聲的教育中,大家體會勞動的艱辛,懂得食物的可貴,擁有感恩的心。
“星星農場”到底給學生帶來了多少成長?孩子是否真正成了“當家少年”?我們通過評價體系的變革,來促使學生生活素養的提升。
兒童的教育是一段幸福的旅程。以“星星農場”為支點,學生在星河分校生活6年,收獲了什么?有哪些生活技能?我們梳理小學階段需要掌握勞動方面的生活技能(見下頁表1、表2)。

表1 星河分校6-13歲家務勞動清單

表2 星河分校6-13歲自我服務與公益勞動清單
對照清單,班級定期進行生活技能的考核,在生活力護照上進行相應的表現性評價。
星河分校注重五育融合。在勞動中,踐行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以勞育德、以勞啟智、以勞健體、以勞益美、以勞為樂。有學生在作文里寫道:“現在爸爸媽媽上晚班,我也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我能在陽臺種植小蔥,給菜增加味道。”在家訪中,家長也表示,孩子的自理能力比之前強了很多。就連班級的收交作業情況,也不再需要老師操心,高效收全,不掉下任何一個。
失敗是成功之母。在“星星農場”的實踐過程中,常常有失敗的事件。例如:種子不發芽;種子發芽后,長得太慢,拔根看看,結果把根拔斷了;不合時令的種植;施肥不恰當等等。錯誤是一種資源,失敗更是一種好資源。我們按下暫停鍵,思考失敗的原因,尋求避免失敗的策略。我們雖然放慢腳步來探究失敗的真相,但是在此刻,慢就是快,是為了今后更快地成功。欲速則不達,快慢的最大效度在交點處、在峰值處、在平衡處。
我們通過“星星農場”開展創意生活課程,幫助學生實現從“隨遷子女”到“當家少年”的轉變。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游戲的快樂、種植的體驗,更多的是帶給自己一生受益的生活技能、生活品格和生活素養。光陰可以流逝,容顏可以改變,生活力素養,卻印刻在每一個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