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萍
[摘 要]小學時期是兒童品德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實踐證明,將小學生的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相結合,能夠讓課堂教學相得益彰,形成有效互補、相互促進的作用,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可通過對學生的品德教育來激發學生潛在的道德素質,再經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去認識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本文圍繞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進行闡述,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素養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要培養小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具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小學階段是學生良好學習品質,優秀道德素養初步培養、奠基的重要時期,教師要抓住這一關鍵期,重視日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在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良好道德素養的培養。
一、立足課本教材分析,加強德育教育滲透
課本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教材是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學習語文內容的重要依據。因此,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教師要重視在日常教學中對教材課文的深入分析,加強對其中所含德育素材的深入挖掘,確保在引導學生理解學習具體教材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學生良好道德素養的培養。以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為例,在教學時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生字詞進行深入地理解學習,并讓學生初步掌握文章閱讀分析方法,還需要加強學生對文中雷鋒叔叔樂于助人這一良好品質的理解感悟。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先刺激學生的內心情緒,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逐字逐句的精讀分析,促使學生通過對課文中描寫雷鋒叔叔人物形象語句的深入閱讀分析,清楚認識到雷鋒叔叔不畏艱難、樂于助人的良好道德修養,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學習榜樣,提高幫助他人、積極克服困難的意識。
二、聯想具體生活事例,豐富學生內心體驗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其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積極地將更多的生活事例引入課堂,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具體語文知識,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因此,要想讓德育教育有效滲透,教師要重視結合具體語文教學內容,聯系小學生的德育學習需要,將實際生活中的具體道德現象、優秀道德人物的事跡等內容引入日常教學課堂,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以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掌聲》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語句,感悟體會文中人物英子及教師和同學的情緒變化時,可適當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學生被教師提問,緊張回答不出問題的具體事例,促使學生聯想自己的生活經歷,充分調動他們的內心情緒,讓更多學生與文中的英子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人物情感后,也可組織學生觀看日常生活中給予他人鼓勵、關愛的視頻,并討論分享自己的觀后感,從而培養學生關愛、尊重他人的良好道德素養,切實豐富學生的內心情緒體驗。
三、加強讀寫結合訓練,提高德育滲透效果
加強讀寫結合是新時期語文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方法,是提升學生閱讀學習效果、培養學生語文讀寫能力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教師還需重視加強日常教學中的讀寫結合。在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學習教材課文、感悟體會文本人物的同時,積極組織學生仿照課文語句、段落結構進行寫作練習,在提高學生德育效果的同時,也落實學生讀寫素養的培養。以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陀螺》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精讀、分析,讓學生能夠理解掌握課文中的重難點語句的表達技巧、表現手法以及重點段落的結構,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對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標注,并在練習本上進行簡單仿寫,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文中人物情緒的理解。教師也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對課文故事情節進行續寫,鼓勵學生結合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自主想象、續編出后續的故事內容,從而有效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認識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句話的含義,以及不能依據人的外表來評價別人的道理。
四、引入小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良好品質
小組探究學習是教學實施的重要方法,是鍛煉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開展德育滲透,語文教師還需重視日常教學中對小組探究學習的引入,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將其合理劃分為不同學習層次的小組,積極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自主閱讀、思考協作、交流分析,切實增強學生對文本人物情感的學習體驗,有效塑造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以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蘆花鞋》為例,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將其劃分為3-5人的小組,要求每個小組的學生對文本知識內容展開精讀分析,共同完成分工協作。總結課文寫作方法與各大段中心思想,提取課文結構框架,理解文中重難點字詞讀音、字形、含義與造句應用知識,找出文中語句主要應用的表達技巧,概括文章主旨,總結文本人物性格形象等。從而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切實加強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體驗,有效鍛煉學生的自主閱讀分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落實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生活、感恩他人、樂于互幫互助等良好品質。
五、加強內外閱讀銜接,促進學生德育學習
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而有限的語文教材課文并不能滿足小學生閱讀學習以及德育知識學習的實際需要。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還需要語文教師結合學生的閱讀能力,聯系具體的教學主題,將課外優秀文本推薦給學生,鼓勵學生在課后自主選擇喜歡的文本進行閱讀,切實加強對學生內心情感的熏陶,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以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人之初》的識字教學為例,教師可在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認識學習課文中的重點生字詞知識后,借助多媒體將與之相關的《三字經》章節內容引入課堂,通過播放朗誦音頻、出示文字圖片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學習,加深學生對三字經的認識,加強學生對課文內容具體含義的理解,加強學生對《三字經》中蘊含的優秀精神品質的學習。同時,教師也可以積極向學生推薦《千字文》《聲律啟蒙》等經典誦讀文本,強化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精神品質的理解學習。
六、加強日常教學評價,發展學生道德素養
加強教學評價是鞏固提升日常教學實效,落實培養學生良好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教師需重視日常教學活動中評價活動的有效開展,引導學生共同反思、評價學生自身的學習表現以及教師的教學情況,并積極鼓勵學生對其他同學的學習方法提出適當建議。確保有效鍛煉小學生的自主評價反思能力,培養學生積極質疑、認識自己、尊重他人、認真學習的良好個性品質。以部編版小學六年級語文《狼牙山五壯士》為例,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閱讀分析、理解學習課文中的具體知識內容后,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盡可能再現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鼓勵其積極分享表達所在小組或者其他小組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習亮點,讓班級學生學會發現他人長處、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有效提高學生尊重他人的意識。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對其他學生的學習問題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改進建議,有效提高班級學生敢于面對問題、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是當代學科教師開展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既是小學語文教學適應素質教育要求,實現優化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滿足小學生內心素養發展實需,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成效的有效途徑。因此,當代小學語文教師加強日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刻不容緩,急需繼續探尋滲透德育教學的有效路徑,以助力學生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唐珊珊.教學語言:激活學生閱讀思維的“一把鑰匙”——例談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教學語言的價值[J].小學教學研究,2018,(36).
[2]丁銀花.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技術在移民學校教育教學中的作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5).
[3]薛友明.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探究[J].語文課內外.2019,(19).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