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敏 陳如敏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在“互聯網+”技術背景下,利用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為校際基礎教育英語教師合作提供具體可行的交流合作途徑,解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校際、城際合作難題,從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英語教師的高效合作。
【關鍵詞】基礎教育;英語;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合作策略
一、前言
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專業發展的合作,而基礎英語教育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英語課程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特征。學習和運用英語有助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逐步形成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學會客觀、理性看待世界,樹立國際視野,涵養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終身學習、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互聯網+”、工業4.0 和人工智能的時代背景之下,通過智能終端設備(電腦、智能手機、PAD等),能夠為教師提供移動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實現一種混合式的創新合作模式,即任務情境的真實化與交流平臺的虛擬化。“互聯網+”環境下校際合作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拓展教師的教學空間,使得教師間的溝通變得更加便捷。下文結合當下粵港澳地區教育合作特點,研究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利用“互聯網+”作為城際、校際間教師合作的具體路徑,從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英語教師的合作發展。
二、“互聯網+”背景下校際教師的具體合作策略
充分利用“互聯網+”是新冠肺炎疫情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教師合作的不可缺少的路徑之一。結合項目組的實踐調查和歸納總結,具體實施策略如下:
(一)利用“騰訊文檔”等在線辦公平臺實現合作協同
教師可以打破傳統合作方式,利用在線文檔的協作功能,共同參與某一個課時或者某一個活動計劃的制訂,從而使計劃制訂得更加周密、合理,提升組員參與度,并激發組員實施計劃的主動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廣州市從2月10日起開展“停課不停學”工作。根據教育部、省教育廳統一部署,廣州市教育局組織教研人員、優秀教師、審課專家于3月2日至5月22日期間,以“廣州電視課堂”為托底措施,開展線上教育,有效地保障了全市中小學生居家學習。在此期間,教研人員、上課團隊教師就是用在線文檔的方式,合理分工,并展開了教學計劃的撰寫。在平時的教學中,以廣州市增城區鳳凰城中英文學校(以下簡稱“鳳凰城中英文學校”)為例,在開展單元探究時,組長也是利用在線文檔的形式,實現了跨學科的合作,各科教師能夠圍繞同一個探究主題、中心思想和探究線索,填寫各學科融入的內容、活動、計劃以及后期實施的具體情況和反思等等,最終形成了一個全面的單元探究記錄。
(二)利用“問卷星”等網絡問卷調查平臺精準獲取大數據
“問卷星”這一類的調查問卷,也是借助互聯網實現教師之間合作的一項工具。在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英語教師發展合作研究”課題研究時,項目組就充分利用了這一調查平臺,向粵港澳三地不同學校的基礎教育英語教師發放電子問卷。線上調查問卷,雖然不如面對面的訪談有溫度,但不同于傳統的訪談、面對面的“問與答”,線上調查問卷大大減少了時間成本、交通成本,也大大提高了調查效率。利用問卷星的統計結果,可以更加精準定位答卷區域,收集數據更精準、更可靠。后臺形成的大數據,能更客觀全面了解所有教師的答卷情況,對課題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據。
現在,很多學校還會利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展示教研調查。例如,在舉辦了一場跨學校、跨區域的教研活動后,主辦方往往都會發一份調查問卷,調查參與教師的心得體會和建議,以促進今后的交流合作。在開展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方面,也可以利用問卷調查。通過向合作的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基礎教育英語教師發送相關問卷,了解合作區域內的這些教師有哪些特長、在哪一個教育教學領域有突出的建樹,形成了區域內的“優秀教師資源庫”,在下一次展開相關方面的培訓時,就可以根據大數據快速鎖定哪些教師可以做這一方面的指導。同時,通過問卷了解目前灣區三地基礎教育英語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的具體需求,從而開展最符合團隊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提供其最需要的資源。
(三)利用微信、QQ、企業微信、釘釘等即時交流平臺及時開展互動交流
利用即時交流平臺可以及時地開展校際合作項目,能夠有效地解決傳統合作中交流的不通暢和交流形式的單一。傳統的合作交流模式大部分交流只能“一對一”,影響了合作效果。“互聯網+”的推進,讓合作者的交流更為便捷。在網絡環境中,即時交流為參與者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與傳統電話、短信、郵件溝通不同,這些網絡社群將教師之間溝通的弱關系變成了強關系。即時交流平臺的運用,從根本上大大節約了溝通的成本,提升了項目實施的效率。
以筆者所在區域為例,廣州市增城區教研員都會組建基礎教育英語教研群(QQ群、微信群、釘釘群),各校英語教研組長都在群內,教研員會定期維護群內的活動,定期發布相關的活動通知、前沿資訊和教學資源,等等。這些信息和資源,教師通過手機就可以獲取或者轉載,給教師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開展“廣州電視課堂”期間,廣州市增城區教研員選取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優秀教師,專門建立了小學英語課堂專門小組群,智囊團在群內通過語音、文字和視頻等不同方式,隨時隨地溝通每一節課的進展,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活動的設計、課件的制作、后期的錄制剪輯等,團隊教師都在群里發揮各自的智慧,讓團隊合作的力量發揮到最大。
(四)利用視頻號、騰訊直播等自媒體平臺多元呈現教學成果
隨著網絡以及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普及,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也在不斷地深入。特別是“互聯網+”背景下,人工智能和5G的發展,校際交流變得越來越多。利用抖音、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合作教師能夠通過共同的平臺有效地分享其學習成果并提出建議。傳統的校際合作中,各小組只能將自己調查研究的成果在本校通過舉行展覽會、報告會、辯論會、小型比賽等方式進行交流分享。通過自媒體的展示,校際的每位學生甚至每位教師都可以成為展示的主人,大大地增加了各區教師的參與度,也使得展示環節更加扎實、高效。
例如,2021年5月,澳門濠江中學附屬小學通過人工智能應用,與鳳凰城中英文學校進行了線上教研,通過兩地展示各自學校的公開課、課后評課研討等活動,進一步促進了粵港澳姊妹學校的交流合作。2021年11月,廣東省語言文字工作協會基礎教育外語工作委員會“十三五”立項課題“閱讀與思維——基于深度學習的英語思維品質培養”子課題研討暨博實樂教育集團小學英語學科大教研活動就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在鳳凰城中英文學校成功舉行。本次大教研活動,參與者有粵港澳各區小學英語教師、教研員及業內專家,活動內容有現場開展的兩節英語課堂,有學科帶頭人經驗分享,有專家點評講座,得到了與會者高度好評。在國家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出版當天,4月21日下午,鳳凰城中英文學校作為協辦單位,與圣智集團、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廣州慧達精英教育攜手為大家帶來了一場“英語新課程教學”線上研討會。出席會議的嘉賓有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組組長梅德明教授,及出版界專家。針對如何落地新課標,將英語教學新理念深入課堂實踐,鳳凰城中英文學校和來自其他學校的骨干教師都在會議上做了課例分享,這些都充分地發揮了教師專業發展合作的能動性。
(五)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基礎教育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相關資源庫
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公、民辦以及不同區域的基礎教育學校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教師所接觸的英語資源并不平衡,還需要進一步規劃布局。港澳地區的英語雖然也是第二母語,但是在港澳地區還有很多學校是以英語為主要學習語言的學校,這些學校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的教育都是非常先進的。廣東與港澳地區近幾年也逐步建立了合作辦學機構、合作辦學項目等,但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和各類政策限制,合作上還是存在一些阻礙的。
這時,“互聯網+”的學習則更凸顯其優勢了。但是,除了通過“互聯網+”的學習,還需要合理地引進優質的基礎教育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資源。例如,相關的教研單位可以聯動比較有共性的學校,開展教師專業發展資源的合作開發、收集和匯總,成立相關的公眾號、搭建局域網站或者建立服務器,集結各類教師專業成長的典型案例、學習資源等,并從源頭把關。政府再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從而使得教師都能更多更合理地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優質資源。
三、小結
新冠肺炎疫情下,“互聯網+”使得教師間的合作效率大大提高,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英語教師之間還可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信息共享資源帶來的優勢,進行優勢互補。上文結合“互聯網+”在基礎教育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合作中的實際運用和具體案例,進行了研究、分析和總結,為基礎教育英語教師發展合作提供了有效的、可實施的具體途徑,從而更好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基礎教育英語教師的發展合作。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合作研究”(課題批準號:GBAJY-YB 201903)]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OL].https://wenku.baidu.com/view/b553f12701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9.html.
[2]周雪琛.“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淺析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英語教師的發展[J]. 教師,2021(11):2.
[3]宋樂.基于項目學習的高中信息技術網站設計與開發[D].曲阜師范大學,2014.
[4]易小愛,朱留華.互聯網背景下項目式學習模式構建研究[J].科技視界,2019,266(8):43-45.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