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菊芬
【摘要】“教學評一致性”是近年來課程與評價結合起來的新理念,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這三者結合起來,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信息技術是促進“教學評一致性”的重要媒介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支撐。本文以小學英語“教學評一致性”為例,在了解信息技術下“教學評一致性”現實意義的基礎上,探究如何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小學英語“教學評一致性”。
【關鍵詞】小學英語;信息技術;教學評一致性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妥善處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課程評價之間的關系,實現教學評一體化。這可以說是目前課程教學與課程評價之間的新變革,這一變革不僅有利于教師了解與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還有利于教師通過教學機智改變教學策略,從而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目前有的教師在實踐“教學評一致性”時往往依靠過去的經驗,因而使得教師不能及時把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的指導與幫助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信息技術是現代社會教育系統中重要的支撐,如何將信息技術與“教學評一致性”相結合是教師高度關注的話題。下文通過研究小學英語教學活動中應用“教學評一致性”產生作用的基礎上,探究如何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小學英語“教學評一致性”。
一、信息技術下實現小學英語“教學評一致性”的現實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被應用到英語“教學評一致性”中,這對當前英語教學有效性以及課程改革發展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深化教學改革,促進小學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二級(小學六年級)的目標是“對繼續學習英語有興趣。能用簡單的英語互致問候,交換個人、家庭和朋友的簡單信息,并能就日常生活話題作簡短敘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目標分化成一個個具體的知識目標與技能目標,通過教學內容內化成學生的能力。信息技術能夠幫助教師進行學情分析和診斷性評價,使教師能夠在教學前、教學中以及教學后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深化反思,確保小學生獲得一定的語言能力,保證小學英語的各項目標落到實處。
(二)有利于引導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當前有的一線教師在教學各方面高度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方面所得的結果,導致教師過多看重學生考試成績的獲得。現代教育評價觀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學生的發展,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信息技術下“教學評一致性”能夠使教師了解與把握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評價之間的關系,通過評價來促進教學效果與學習效果得到最優化。這也將有利于轉變教師的評價觀,形成發展性評價觀,也就是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投入程度、參與感以及學習效能。
(三)有利于引導教師關注教的內容、學生以及學生如何學
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評一致性”,其實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診斷。通過信息技術教師能夠把握學生的學習軌跡,并以測評的方法對學生各章節的學習情況進行診斷,形成具有可參考性對的診斷報告,教師可以根據信息技術下的診斷報告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指導學生調整學習方式,并改變教師自身的教學策略,以實現教學目標。
二、信息技術下實現小學英語“教學評一致性”的策略
(一)開展信息技術下準確的學情分析
在教學之前,有的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往往會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它是教學環節的第一步,也是進行教學評的開端。教師可以通過學情分析,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學習水平、心理發展程度,并據此建構教學設計。
那么,如何通過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通過把教材中的主體語境作為任務放到信息技術平臺上,學生根據自身所掌握的知識情況進行作答,完成任務,隨后平臺根據學生的作答情況進行診斷,并以報告的形式發給教師。這樣教師可以查看到整個集體的表現水平、個體水平以及測試結果等進行較為準確的診斷性評價,找到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而組織有效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改善學習痛點。
(二)解讀基于學情分析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進行“教學評一致性”的媒介與載體。這就要求教師把信息技術下的學情分析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學習弱項,有效地設計教學內容,同時還要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以及教學目標。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三年級起點)的三年級下冊教材中,Unit6 How many的主題語境16-20的數字認識與運用。教師在上課之前,巧用單元主場景的語境,讓學生理解和運用16-20這幾個數字單詞,并能夠通過How many…等進行使用。
筆者根據教材主場景頁的主體語境設置了角色扮演場景,教師提前分配四名學生扮演圖片上的小鴿子,他們頭戴鴿子頭飾,一一與學生打招呼,這樣使課堂生動、有趣起來。接著教師運用PPT課件,通過人機互動,在屏幕上變化出四種鴿子頭飾,讓學生利用顏色差異尋找數字16-20。同時,這些數字單詞是貫穿整堂課的口令,這樣教師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環境下理解語言、運用語言。
(三)制定基于學情和教學內容分析的教學目標
在信息技術下,教師能夠把握學生的薄弱點,并與教材內容相結合,確定如何通過教材內容改善學生的弱項。教學目標是“教學評一致性”的前提與基礎,也是教學活動與教學評價的基礎。 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三年級起點)的三年級下冊教材中,筆者將Unit6 How many的單元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語言能力目標:(1)能在語境中聽懂、認讀和識別 16-20數字單詞,做到發音準確。(2)能在活動中使用“How many…”進行交流。
2.思維品質目標:通過觀看表演、參與表演、體驗表演等活動來感知和運用語言。
3.文化意識目標:通過課堂活動,感受中西方在數字表意上的差異。
4.學習能力目標:通過角色扮演熟悉主要句型的運用;在活動中發現生活中的數字。
(四)設計促進提升能力的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是教學環節中的重點,是基于教學目標以及對學生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為了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一定的提升,教師就需要設計具有層次性的教學設計。而信息技術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具有一定的數據性、層次性。教師可以這些數據以及診斷結果對小學生的英語能力有了一定的把握。因此,教師可以有效地設置不同級別的教學環節,一步步向教學目標邁進。例如,我們可以借助“一起作業平臺”“口語100”等平臺,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將學生進行同質分組,不同組別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自己水平的基礎上進步。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根據一些平臺大數據,診斷出學生的薄弱點,在設計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薄弱點,有的放矢重點講授詳細講授學生的薄弱點,使學生的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對于學生都已經掌握的內容要略講,這樣在不同層次、不用策略的教學中促進學生的發展,著體現了教學評一致性。例如,在平時測驗或素養展示中,我們可以根據電腦統計的數據,判斷出學生英語學習的薄弱點,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并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五)開展基于學生學習目標的教學效果評價
為了檢驗以及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活動中的每一環節都不能離開教學評價。教學效果評價與教學活動的聯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步步對學生進行引導,依靠信息技術實時監控與監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評價,即學生所學單詞能否掌握、任務能否獨自完成,在了解這些情況后,教師再改變與完善自身的教學結構,調整和改進教學,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張珊.“教學評一致性”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分析[J].中學生英語,2022(4): 132-133.
[2]于麗萍.“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評一致性”區域推進的價值與路徑研究[J].現代教育,2021(12):21-25.
[3]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