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汽車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力量,教師團隊建設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和專業建設水平,是學校“雙高”建設工作中的重要內容。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師分工協作進行模塊化教學[1-2]。因此,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是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展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型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應以校企合作為平臺,整合校內外優質人才資源,建設一支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強、結構合理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科學、師資結構、社會服務等方面突出專業建設特色,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充分發掘企業高級人才的技術優勢,聘請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學校的產業導師和企業帶頭人,組建高水平、結構化、產教融合型的教師團隊。建立教學創新團隊管理制度,落實工作責任制,利用各種校企合作的創新平臺,從技能考核、實踐動手能力、實踐教學能力三個維度,建立“職業素養型”的“雙師型”教師認定體系。重視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聘請企業能工巧匠作為本專業企業帶頭人。以“專業對口、崗位對應”為原則,與合作企業共同制定教師赴企業實踐鍛煉實施方案,明確教師到企業后的具體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鼓勵專業教師積極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參與企業技術開發,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3]。將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成把握高職發展前沿,結構優化,教學水平領先,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高職特色鮮明的創新型教學團隊。
以學校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理念和思想為指導,以汽車技術學院綠色智能汽車技術服務專業群發展規劃為依據,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推動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根據學院不同階段發展需求和教職工自身發展需要,充分發揮校企共同體機制優勢,打造“職業素養型”的“雙師型”教師發展平臺。推行“雙專業帶頭人”制度,聘請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專業企業帶頭人和產業導師,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專業教師擔任企業技術顧問,參與企業技術研發,形成一支專兼結合、校企融合、穩定發展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4]。發揮不同專業背景和工作團隊建設經歷教師的優勢,在專業上取長補短、協同發展為綠色智能汽車技術服務專業群的教學研究、專業和課程建設及科研項目建設提供技術保障。
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要積極參與專業建設,使專業建設緊密結合新能源汽車領域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深化“三教改革”,實現“崗課賽證”綜合育人,以適應新時期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實現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要求的“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5]。構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體系,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入完善課程資源建設,建成專業的教學標準、課程標準、評價標準等專業標準,形成專業的標準體系。推進“課證融通”,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內容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過程中。
深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人才培育精品戰略,大力開展校企合作,推進校企深度融合,在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現代化課程體系構建等方面做出深入探索,引入企業技術資源,使學校和企業在教學和生產實踐中,實現技術上的優勢互補,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水平。與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項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標準、專業教學標準,積極構建產教跨界、技商復合、校企雙元、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深化與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的合作,實現“工學交替”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6]。

圖1 “校企雙元、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圖
團隊教學和質量工程建設過程體現職業教育發展新要求,符合教育教學改革規律、教學理念先進,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通過開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加強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程評價等方面的改革,不斷提高團隊教學能力。
充分認識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模式的弊端。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課程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實施方案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學設計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為目標,以新能源汽車技術服務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一體化教學實施方案。實踐教學場地模擬企業真實的工作場所,實現教學環境和企業工作環境一體化。專業核心課程采用“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步教學法為主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法。通過案例教學、項目教學、角色扮演、仿真訓練等方法,以新能源汽車技術服務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開展教學活動。以工作任務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依據“學生培養重在職業能力、內容選擇基于工作過程、教學環境模擬職業場所、教學方法遵循職教規律”的核心理念設計學習情境,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培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7]。
開發基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法的課程教學資料、教學資料規范統一,參加教學業務競賽材料體現一體化教學方法,注重信息化教學,主講課程全部建設課程教學空間。認真備課,嚴格管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對教學方法進行實踐應用和總結,撰寫高質量教學方法總結報告。積極參加教學方法培訓班,組織團隊教學方法集體學習會,撰寫以團隊主要教學方法為關鍵詞的研究論文。積極參加信息化教學大賽、微課競賽等教師業務競賽,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網絡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拍攝教學微視頻、開發教學案例,與企業合作開發仿真實訓軟件、實訓臺架,實現學生學習過程的自主性和實用性。
合理規劃課程,按照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要求,設置與新能源汽車“三縱三橫”技術體系對應的專業核心課程。從通識教育課程模塊、職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個性化課程模塊四個方面構建基于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分解落實課程教學目標,設計學習情境,確定課程教學單元目標。將企業實際工作流程與規范、先進技術、企業文化等引入課程教學中,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一體化。依托學校網絡課程平臺,實現課程教學資源網絡共享,帶動專業群及相關專業課程建設。在課程教學資源建設中,依托學校網絡教學平臺,集成本專業優秀教學資源(包括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能力模塊、教學設計、學習工作頁、教學課件、實訓指導、考核標準、試題庫、案例庫、視頻資源庫等)、企業相關技術標準、核心知識、關鍵技術、最新觀點、典型案例等,以網絡教學平臺為載體,形成多層次、多功能、交互式教學資源體系。教師團隊與企業協同合作開發基于企業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的新型教材。

圖2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圖
依照“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專業建設思路,打造科研創新平臺。依托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建立互惠、互利合作機制,企業為學校提供教學實例和生產任務,學校參與企業教學設備開發和仿真教學軟件開發,為企業提供深層次的技術服務。教師加強科技研發能力,積極申報專利,參與企業橫向課題,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提高技術服務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聚焦專業核心領域開展科技研發與智庫研究,形成科研創新團隊。科研創新團隊積極開拓校企合作企業,注重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產學研合作,積極參與科技與社會服務。鼓勵教學創新團隊教師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研究,開展相關技術研究和科技創新,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通過引企入校、校企一體、校企共建、校企共管等方式,吸納行業協會、產教融合型企業、龍頭骨干企業參與建設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為師生參與各類技能大賽、開展社會培訓、開發教學資源提供強大的支撐和輔助。依托實訓基地開展各類技術培訓,開發職業技能證書培訓項目。通過實訓基地設備設施使學生掌握新能源汽車產業所需的服務技術,通過實踐教學,結合本專業行業背景,提高學生動手實踐、創新意識和科技創新能力。依托產業學院和實訓基地,開發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培訓項目,大力拓展面向社會的人才培訓,為企業員工、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提供技能培訓,承擔企業技術骨干新技術新理論培訓以及企業技術工人專業知識技能培訓鑒定。
加強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雙師素質,打造一支高職稱、高學歷人才引領、視野開闊、總體素質較高、科研能力強,由專任教師、企業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組成的具有“雙師”結構的教學創新團隊。教學創新團隊在結構上注重產教融合、專兼結合,聘請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擔任專業企業帶頭人和產業教授,充分發揮企業帶頭人的技術優勢提升教學創新團隊的教科研水平和行業影響力。
從專業帶頭人、教學名師、骨干教師、青年教師4個層面,按照教師專業建設能力、科研創新能力、教學改革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8]。通過參加國內外進修、企業兼職、任務驅動相結合的方式打造教學名師,帶動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培養。專業帶頭人和教學名師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在教研、科研工作方面發揮引領作用,使師資隊伍整體水平明顯提高。為青年教師聘請校內教科研導師和企業導師,幫助青年教師成長。安排青年教師赴合作企業實踐鍛煉,參加各類技術技能培訓,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提升青年教師教學創新與技術創新能力,推進高水平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發展。
高職院校主要培養面向企業生產、服務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必須具有備較高的實踐教學能力和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因此,要加強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充分利用區域內有效資源和校企合作平臺,加強交流與合作,實現教學團隊建設、專業與課程建設以及人才培養方案與兄弟院校共享,為同類專業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提供示范,共同促進專業發展。依托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帶動專業的發展,為企業輸送具有現代服務意識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實現汽車行業人才結構的優化和建設汽車產業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高地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