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瀲,謝曉慶,吳黎明
(三峽大學 水利與環境學院,湖北 宜昌)
將辯論賽引入課堂教學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有益嘗試,這種教學模式與高等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及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相契合。工程倫理作為一門實踐性學科,是以解決工程活動中工程實踐主體的思想和價值取向問題為主旨,以解決現實的工程倫理情境為根本目標。三峽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總結多年教學和工程實踐,于2018年開設了工程倫理全校素質拓展選修課。旨在解決工程建設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在面對多重價值追求和不同利益訴求時,面臨工程行為困境與沖突時,應該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制[1]。課程開設當年便受到廣大在校學生的歡迎,選課人數接近80人。然而在實踐教學中,也暴露出工程倫理課程特性和公共選修課共性的“痛點”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0世紀,各國高校專業都已開設工程倫理教育課程,要求學生運用倫理原則,在工程實踐中遵守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職責[2]。我國高校工程倫理教育教育起步較晚,1999年首次開設工程倫理學課程,標志著中國“工程倫理”研究的落地生根,以及工程倫理教育的開始[3];2016年后才形成較為完整的工程教育體系和規范。當前我國工科院校的工程倫理教育以課堂教育為主,教學形式單一,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倫理決策能力,導致教育與實踐脫節[4]。有調查報告顯示[5]某高校有55.61%工科大學生認為學校沒有開設與工程倫理教育相關的課程;有40.99%的學生認為,在已經開設的課程中幾乎沒有涉及工程倫理規范內容。此外,通過參考同類高校開設的工程倫理課程,教學方法還是采取課堂全程講授,輔助案例分析討論等傳統教學方法,難以充分反映學生的主體精神,無法促進學生主體個性的彰顯、主體能力的提高。而面對工程倫理課程中提出的工程倫理困境,倫理沖突問題,需要學生通過批判性、哲學性的思維方式,在教師正確引導下自主解決。而這些恰恰是常規教學較難達到的目標,亟待教學創新。
公選課程教學質量是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標志[6]。目的是拓寬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科學、人文素養等綜合素質,豐富道德情操。我校公選課目前存在以下共性問題:第一,對公選課認識不足。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抱著混學分的態度,加之對象均來自不同學院,導致整體出勤率不高,普遍出現“兩頭高中間低”(第一次課和最后一次課到課人數多)的現象。此外校公選課大多安排在晚上授課,這部分學生必修課程、實驗實踐課程相沖突,但是少數學生會以此為借口逃課,這種嚴重的逃課現象不僅挫傷了教師的授課熱情,也會影響其他選課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很多選修課的開設流于形式。第二,長期以來公選課都存在執教不嚴,獎懲不公的問題。不進行課程簽到,也無相應的激勵懲罰機制,師生課堂互動性差,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不足,嚴重影響了公選課的課堂教學質量。第三,校學生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形成和固化自身系統思維能力,使學生從難以從整體、全面、辯證的觀點去認識工程倫理中的問題[7],需要任課老師摸索新的思維訓練的教學方法。
綜上,無論是學科本身的特性問題,還是公選課的共性問題,均為工程倫理課堂目前存在的“痛點”,為教學目標設置、課程大綱設計、教學資源獲取、教學創新活動的組織等帶來一系列的困難。目前,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認證標準規定,高校所培養的畢業生必須“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2016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逐漸推動我國工程倫理教育的研究和發展。2020年,三峽大學工程管理專業,水利工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工程倫理教學團隊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指導下,結合學科專業特色,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模式改革探索,教學方式創新和教學內容拓展。貫徹“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理念,以促進學生對復雜工程實踐問題的思辨、培養正確“兩觀一養”(價值觀、事業觀和職業道德素養)為課程創新目標。2020年秋季,工程倫理教學團隊采用思辨教學法實現課堂教學方法創新,將辯論賽引入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精神,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促使公共選修課程教學的重心從“教”轉向“論”,從“學”轉向“思”。課堂教學實踐表明,課堂到課率、學生參與度有了極大改善,教師授課和學生課堂熱情有了顯著提升。
將辯論賽引入課堂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結合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就某一方面擬定正反兩個觀點,引導學生辯論、研討,使學生經過思考、爭論、交流、體驗等實現對知識的理解、認知、探索和創新,運用正確的價值觀、事業觀和德育元素等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課堂教學方式[8]。工程倫理課程教學中對辯論教學的課程流程設計如下:
1.隊員的組織和培訓。辯論參賽隊員以選課班學生報名的方式進行選擇,分為正式隊與預備隊,均以2018級、2019級學生為主。同時引入擁有辯論實戰經驗的辯手和相對積極活躍的2020級新生代表作為外援辯手參與正式隊,為辯論賽提供專業指導和新生血液。辯論隊組織完成后進行統一培訓,培訓與籌備時間半個月,培訓方式包括組織觀看國際大專辯論賽、表演賽、教師講解辯論程序和分析辯論技巧,正反雙方線上線下組織討論等。
2.辯論賽形式與辯題確定。辯論賽采用隨堂活動形式,在教學11周左右開展,辯論賽活動時長2課時。采用國際大專辯論賽的賽制,將學生分成正反方兩組圍繞特定的題目進行辯論。從題目的設計到具體的實施過程都是圍繞學生展開。辯題從工程倫理課程大綱中的環境倫理、職業道德倫理、工程利益公正分配倫理等爭議性問題中進行選擇,比如:“建筑工程的發展是否有利于生活的低碳化”。按照辯論規則確定正方和反方同時指導教師組織辯論正反方收集材料查閱文獻報道對信息進行整合。各辯論隊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圍繞辯論題目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做好論據的收集和處理,為辯論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開展課堂辯論時,為了提高學生對教學活動的重視,辯論賽活動對全院師生公開。由課程主講人作為“辯論賽主席”,其他課程團隊老師及視導組老師作為辯論賽評委,教學團隊深度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師生互動。辯論程序與規則在正規的辯論賽程序和規則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如:加大自由辯論賽時長,由普通賽制的5分鐘每組改為8分鐘每組,以加大辯論賽的觀賞和對抗性;為加大活動參與度,增加了時間提示員、記錄員、攝像師等,整個課堂辯論賽以學生為活動中心,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發揮自由想象空間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主席扮演控制主題和把握時間節奏角色即可。辯論賽結束后,評委老師針對在辯論中存在和出現的問題進行補充和說明,對辯論過程中出現的重點知識給予剖析,歸納總結,起到對課程總結和升華提高的作用。圖1為課堂辯論賽現場。

圖1 工程倫理課堂辯論賽現場
課后通過布置案例討論題,對學習效果進行考察。設置分組式案例討論課,各組成員采用互評—自評的方式進行打分,分數納入最終考核成績(定量);課堂辯論賽活動評選“最佳辯手”,并體現到最終課成績中(定性)。運用“雨課堂”班級成員投票和場外聽眾投票的形式(圖2),選出辯論獲勝方和本場最佳辯手,并進行現場嘉獎。此外,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其中辯論賽占比25%,教學活動參與人員按照貢獻程度均給予不同的成績加分,并向授課班級公開加分細則。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報名參加課堂活動,使學生賽后有成就感和滿足感,起到公平、公正的激勵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大授課教師考查學生能力的主動權,能更綜合、全方位地考核學生。

圖2 辯論賽活動“雨課堂”投票結果界面
從教學改革創新上,基于辯論教學的課程設計在工程倫理課堂創新上做出了探索,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轉化為主動,從聽者轉化思者,從思者進一步轉化為說者,從被動接受轉化為積極思辨。促使公共選修課程教學的重心從“教”轉向“論”,從“學”轉向“思”。
從教學應用和推廣上,實施工程倫理教學改革創新,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興趣、平均到課率達85%以上,課堂作業完成效果好,評教分數每年在95分以上。本課程教學創新得到了水環學院推廣及宣傳。該成果不僅可在我校公共選修課中進行實踐教學,也可作為工科類專業學科大一新生“認識實習”“學科概論”其中的一個教學環節。此外,該研究也可應用到學科通識課中,以充分發掘專業課程德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打通專業課、基礎課、通識課,思政課之間的壁壘。再次,由于我校留學生眾多,且絕大部分來自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臨床醫學專業,工程倫理可推廣至我校工科醫科類必修課程教育,有助于提高專業國際影響力,推廣普及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