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偉,陳維濤,葛云,魏敏,羅昕
(石河子大學 機械電氣工程學院,新疆 石河子)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2020年,教育部召開“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課程思政要在高校進行全面部署,全國全面的開展思想道德建設[1]。通過各種形式為廣大青少年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課程思政并不是直接地向學生生硬灌輸道理,而是采取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舉措,無形之中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思想和理念,絕不僅僅是某一門具體的課程[2]。將道德認識與思想情操的引導融入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微的舉措中。通俗來講,在教學過程中,在傳遞知識的同時,思政教育也要同步達到,讓同學們在學習專業學科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1-2]。
作為一名教授專業課知識的教師,通過總結梳理思政元素并融入日常的教學中來,相當于從事相關思政的授課,這樣可以更好地傳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激勵學生做出貢獻,滿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求。筆者作為機械專業的一名專任的教師,主要教授機械制造基礎系列課程。也深刻了解到機械制造專業對于新工科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筆者想從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這一課程為背景,結合課程思政的教育大背景,淺談對于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思政教學的基本方法與思路。
作為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的基礎必修課程之一,《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同時也是《機械制造工藝學》《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等專業課程的先導。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孔、軸結合的極限與配合”“幾何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標準件、常用件的幾何精度”等。旨在使學生經過對本課程的系統學習,能夠熟練掌握并運用互換性、幾何量精度設計標準、測量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選用公差配合的原則,為今后機械零件加工質量的設計奠定基礎。
基于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培養方案,筆者所在院系構建了以《機械制造基礎》《機械制造技術》《機械工程材料》以及《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等課程為主的機械制造基礎系列課程。其中,《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對象為筆者院系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大三學生。按照該課程教學大綱擬定的學生培養目標,在授課過程中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操作相結合。其中課程理論教學部分共32個學時,主要內容包括課程緒論、幾何量測量基礎、尺寸及幾何精度設計、表面粗糙度設計以及四大標準件——滾動軸承、圓柱齒輪、圓柱螺紋與鍵聯結。
就“教書育人”這一目標來說,教師僅僅講述教材上的既有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即教師在“教書”的同時還必須注重“育人”。故將思政內容融入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實現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即“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統一[3]迫在眉睫。因此,在構造課程知識體系時,教師要著力于加強課程思政的建設,將職業道德、工匠精神、愛國主義這些具體的內容與知識點的構建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將思政內容融入教學。本課程與機械工程的實際應用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在具體教學中,由工程背景引入相關的概念,一方面可以向學生傳遞這門課相關知識對于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借由實際工程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深入思考探究的好奇心,有助于其對相關學習內容更深層次的理解[3-5]。經筆者教學過程的實踐,本課程的思政設計方案如下。
針對教材內容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對知識就行重新整合與構建,以立體的方式進行呈現。以主干知識點進行分支細化。構建知識節點樹,以課程教學目標為基礎前提,統籌推進課程思政目標、新工科建設目標的共同達標,在節點上開出課程思政的花朵。
要將課程思政元素與上述構建的知識節點樹進行深度融合,首先需對課程知識節點與思政元素進行有機結合與合理編排。在這一過程中,借助包括中國大學慕課“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網絡資源在內的多個渠道資源,篩選并確定適合《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的思政內容切入點。結合當下“互聯網+”與新工科建設的綜合背景,引入“理論聯系實際”“大國重器”“一帶一路”等主題,將“馬克思主義”“中華民族復興使命感”等思政元素“潛移暗化”地融入《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堂教學過程[5-7]。
本課程課程思政元素點的挖掘及導入如表1所示[8-10]。

表1 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導入
由于2020年的疫情出現,及其各地的防疫要求不一樣,筆者所在的院校在2020-2021-2學期的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采用線上線下結合,前半學期是采用線上,大致內容為教材前三章內容;后面學生到校隔離期過后采用線下課堂教學。因此,筆者認為線上進行課程教學不僅對防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還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并實現個性化學習。學生可以通過我校的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自主資料,任課教師會把前期的課程教學材料,包括教學大綱、教案、教學日歷、教學課件及課后作業發布到網絡教學平臺,學生通過登錄各自網絡教學平臺賬號查收電子版文件,在家可以實現自主學習,而且時間范圍比較充足。同時,筆者所在教研組老師依據精品課程、中國慕課和網絡教學平臺課程為支撐,優化教學過程,重構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線上資源庫的豐富資源和共享平臺,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和推廣具有積極意義。將課程所有教學資源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中供學生自學,同時促進教學環境中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應用,實現教學資源中優質課程的共享。
1.愛國精神: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我國工業化建設以及蘇聯援建的“156個重大項目”,結合學生大三實習的中國一拖集團,讓學生理解我國工業化發展道路上的曲折與艱辛。同時幫助學生了解建國70周年工業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第一臺國產拖拉機下線,到運-20、殲-10戰機、C919大型客機、大國工匠等為切入點,講述零部件的“國產化”的重大意義,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時代責任感。同時,講解零件圖讀圖時,了解技術要求,了解標準的執行,了解各級別標準含義,感受我國在世界標準中的影響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和愛國主義情懷,使學生在學到既有知識的同時拓寬其知識視野、歷史視野、國際視野[11]。
2.工匠精神:嚴謹、專注、精益求精。在整個教學中需要體現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意識以及溝通協作能力。通過綜合案例“減速器精度設計”分析,可提高學生團結合作、勇于探索的能力。從制造業高精加工的發展水平關系國家富強的角度引入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
3.創新意識:在第四章幾何精度設計時,對以測量方法提出來的跳動公差,由于是以測量方法提出的,有別于其他的幾何公差項目,這時任課傲視要進行啟發性教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辯證思維能力,增強創新意識。
4.職業道德:加強學生對于專業崗位的認知,增強學生愛崗敬業精神;加強在學生知識見識增長上下功夫,遵規守紀,作業獨立完成,守時守信;弘揚熱愛勞動的精神,教導學生需崇尚和尊重勞動;培養學生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奮斗精神,做到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5.生態環保意識:將課程尺寸精度設計與職業素養教育中“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相結合。同時也將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思政理念融入課程教學,鞭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
筆者所在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組是由兩名高級職稱教師組成的中青年搭配的教學團隊,本團隊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儲備及授課教學水平,整體結構合理,團隊成員都有較高的政治覺悟,機械制造基礎相關理論扎實、教學實踐能力突出。通過近年來教學改革實踐,拓寬了教學思路,并結合實際生產形成了大量的教學案例,不斷提升教學能力;任課教師與時俱進,改革教學方法;實施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環境。
目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實現線上線下教學,在石河子大學網絡教學平臺上的學習人數超過1000人次。本課程具備系統、的基本教學資源,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課件、作業、參考資料目錄等。
1.適應“互聯網+”教育背景,教學模式采用線上、線下混合的方式。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接著2021年初便進入后疫情時期。筆者所在的院系積極落實教育部及學校發布的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要求,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立即投入線上教學準備、教學實踐、線上學習工作中。在原有網絡教學平臺的基礎上,重新整合課程資源,增加課程思政素材,大國工匠視頻資源,并設置作業、課堂測驗、習題、試卷等教學環節。線上教學拓寬了教學形式,雨課堂、慕課、騰訊會議、QQ群等教學信息化方式有助于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為創新性教師團隊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2.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查漏補缺、取長補短,共促學習。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通過采用翻轉課堂的方式充分調動課堂中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積極互動性,具體方式以學生小組為形式,讓學生自己做老師,同時做評委,互評互助,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發現,在探索過程中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有效鍛煉了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的意識。
3.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融合。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堅持將“立德樹人”根本目標作為行動準則,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思想,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如團結合作意識、大國工匠精神、生態理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并在教學的全過程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本課程的內容和特點,幫助學生學習并掌握互換性的基本知識,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和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學生掌握尺寸精度設計、幾何精度設計的具體方法,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建設建強針對機械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教育,為學生未來職業工作中形成“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操守和鍥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奠定夯實基礎[11]。
該課程考核方式由成績定量評定和定性評價兩種方法構成。
1.成績定量評定。《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的課程成績包括課堂測試成績(平時成績)、期末測試成績兩部分。其中,課堂測試成績即平時成績(包括考勤成績及四次課堂測試成績)占40%,其中每次平時測試占總分10分;期末測試成績占60%,按4個課程目標進行評價。
2.定性評價。定性評價依據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目標,結合結課調查問卷進行評價分析。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骨干課,是對學生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檢驗課程之一。在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及“新工科”建設的綜合背景之下,作為一名高校理工科教師,應時刻將“教書育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大國工匠”等精神作為培養學生的指導精神,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工匠意識。貫徹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要求,將職業道德、工匠、愛國主義等內容有機融入知識點中。將思政元素融入本課程中后,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學習積極性得到大幅提升,教師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改善。此外,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思想政治素養也得到綜合提升,切實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及“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