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芹,周蓉,唐裕芳,張劍,黃師榮
(湘潭大學 化工學院食品系,湖南 湘潭)
為提升我國高校在人才培育、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國際競爭力,中共中央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其中明確提出大學生在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應具有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創新意識、民族自豪感、團隊合作意識、學術忠誠等德育品質,并著重強調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載體是專業課。然而,諸多高校本科專業在實際課程教學過程中過多注重知識與技能傳授,常忽視專業課中蘊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甚至教學的拓展延伸也幾乎針對專業知識。即便在專業課教授過程中相關的思政元素有所涉及,但因存在教授時間不足、關聯思政教育的專業課程數目偏少、教授方法陳舊單一、考核與評價標準不完善、學校職能部門協調配合不夠以及教師對專業課中滲透的思政教育認知不足或理解狹隘等諸多問題,造成思政教育融入困難、人文教育缺失和大學生人格缺陷,進而導致“雙一流”建設質量不高或建設進度遲滯現象。因此,“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甄選及全過程教學融入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達成的關鍵。
《食品化學》作為食品專業實用性較強的工具課之一,是為改善與控制食品品質、革新食品加工工藝和儲藏技術、開發新食品資源、合理膳食結構,以及食品原料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提高而奠定基礎的重要專業課;同時,其獨特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也是專業后續課程、職業資格或技能證書的必要支撐,因而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工作陣地。尤其在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于2019年通過了教育部工程專業認證以及2022年我校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形勢下,人才綜合素養能力培養對該課程思政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講授食品化學基本知識、開展食品化學相關實踐的同時,應結合該專業課程的特點,積極在《食品化學》全教學過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這對于充分發揮該課程促“雙一流”建設綜合素養能力達成至關重要。
基于“三位一體”(知識探究、能力培養與思政素養)教學理念,要求學生掌握理論基礎知識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專業素養、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以期達成《食品化學》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圍繞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專業培養目標,制定食品化學課程教學目標(圖1)。

圖1 “食品化學”課程教學目標
《食品化學》起源可追溯至18世紀。而我國《食品化學》學科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迅猛,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國歷史悠久,飲食文化豐富,從而造就了當今的“食品化學”。讓學生以史為鑒,了解我國食品文化之博大與傳承,增強文化自信,并肩負起相應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另一方面,我國油脂風味化學和天然抗氧化劑研究先驅張駟祥教授、利用可食用膜技術延長果蔬貨價期的世界領先開創性成就的孫大文院士、食品毒理學學科創始人陳君石院士、食品科學檢測技術學科專家龐國芳院士等曾先后為食品化學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創新貢獻,這些科學家故事都是充滿正能量、生動感人的《食品化學》課程思政素材,他們堅持不懈、一絲不茍、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淡泊名利、樂于奉獻、勤奮執著的崇高品德;恪盡職守、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等,都可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熱情、民族自豪感、熱愛科學以及熱愛工作的激情,同時培養學生不計個人得失和淡泊名利的精神修養以及崇尚科學、積極創新的科學素養。
在食品化學課程思政建設中通過典型案例挖掘思政元素并付諸教學實踐是提升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之一。如通過食品化學相關領域溝通成功的案例,著重挖掘包含尊嚴、價值、生命維護、追求和關切等在內的人文精神,使學生認識到教學相長,在實際工作中須尊重食品工作者,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通過食品推廣經營服務、食品化學信息服務等案例教學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守法經營、為民服務的職業道德;通過分析農資食品電商實際案例,培養學生大眾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以“三鹿奶粉-三氯氰胺”“臺灣飲料-塑化劑”等事件引進案例,培養學生食品安全意識、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擔當。
隨著互聯網飛速發展和普及,網絡已迅速超越各種傳統媒介,成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而當下大學生通過網絡對社會影響較大的社會熱點問題關注度較高,將這些網絡素材用于高校課程思政教學中,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度和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熱點事件中有些事件可以培養學生服務大眾、關心社會的家國情懷,有些可以加強學生對科研誠信和科學道德的全方位認知。在食品化學課程思政教學中,以新冠肺炎發生期間以及湖南插旗菜業與錦瑞公司“土坑”酸菜生產內幕、食品安全指引、食品安全正確輿論引導等事跡,培養學生科學精神;通過介紹近年來食品生產中推廣的綠色安全技術,引導學生關注食品安全,樹立環保意識。
實際上,食品化學重要突破性成果主要來源于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相關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最重要的導引是包括批判精神、創造精神、實踐精神和奉獻精神等在內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等。食品化學重要成果基本遵循先試驗、再示范、再推廣的程序,這可以給學生以啟迪,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實事求是、按部就班,不得投機取巧。在以小組形式進行食品化學相關項目設計及食品相關產品試驗設計等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勇于面對挫折、克服困難、知難而進、挑戰自我的精神和對待食品相關工作踏實認真、勤奮敬業的科學精神。
為充分發揮《食品化學》思政育人功能,應適時對其教學大綱和教案進行修訂,凝練該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將原來教學大綱與教案中涉及的素質目標緊密聯系后,融入思政元素,制定合理可行的《食品化學》課程思政教學大綱與教案,利于指導該課程思政教學方案的設計和實施。在教學大綱與教案中制定思政教育內容時,要明確相關授課章節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育人要求,需在該課程的自然科學屬性的基礎上,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夯實專業基礎,關聯思政教育,融入哲學思想,注重專業倫理、人文倫理和社會倫理的結合,針對其與日常生活、營養和健康的密切關聯性,開展人文關懷、人文情懷及健康發展理念教育,培養科學精神,并突出敬業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責任意識的培養,同時傳輸學以致用、終身受益理念。
教師是課程思政教育的關鍵因素,其育人意識和能力決定著課堂教學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當教師將育人意識牢固地樹立于心中,在教學與日常當中注意時時處處履行育人職責,重視價值傳播,將其與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傳授同向同行。思政元素資源挖掘是課程思政教育的先決條件,每門課程都蘊藏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教師需要深入發掘自己課程中的思政教育素材,以期實現在教學內容中的深度融合。以本課程《食品化學》為例,課程中部分教學內容蘊含的思政典型素材及教學內容設計融入如表1所示。

表1 《食品化學》課程思政元素設計
《食品化學》實驗技能訓練包括充分理解實驗內容和原理的能力、實驗現象觀察和分析能力、正確規范實驗操作能力、科學撰寫實驗報告能力以及生產實踐認知能力。在實驗原理講授過程中,向學生傳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來源實踐但又能反哺實踐,實驗能驗證實驗原理,且實驗過程、實驗結果的整理與總結又能使得理論知識進一步延伸和深入。例如,在對奶粉蛋白質含量測定實驗中,提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使用原子吸收光譜進行元素分析時,介紹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本立的光輝事跡,向學生傳遞科學家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甘于奉獻精神。在食品微量元素分析環節,以應用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子熒光儀對砷、汞、硒等元素的檢測為例,幫助學生增強民族自信,激勵自主創新意識,樹立打造民族儀器品牌決心。在食品中農藥殘留的檢測環節,以日本修改食品和農產品毒死蜱的限量標準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為例,引導學生應以國際視野思考食品化學安全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如何通過食品化學實驗技能學習,維護我國對外貿易的利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除了驗證實驗外,綜合訓練實驗多結合科學研究課題進行,要求學生收集文獻資料、設計及實施整體實驗方案、分析處理實驗數據及討論總結實驗結果,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
為確保《食品化學》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功能以及思政教育能夠有效實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保障:
高校教師作為開展德育工作的主體,當其能精準把握課程的德育目標,并重視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因材施教因時施教,以及注重德育內容的吸引力與說服力,可顯著增強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然而,目前大多數專業課教師的授課內容過多地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思政教育在專業課程中常被忽略,或是思政教育教授時間不足、教授方法陳舊單一,甚至于專業課教師對教學內容中滲透的思政教育認知不足或理解狹隘。因此,高校應作為總導演,教務部門牽頭、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教師思政教育教學“全周期、全類型、全范圍、全手段”培訓,培養政治立場過硬、業務能力精湛、技術方法嫻熟、育人水平高超的“金師”隊伍,使得專業課教師能夠在授課過程中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知識講授過程,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學習和發展,以增強《食品化學》課程育人功能。
在《食品化學》專業課程教學上,高等學校專業課教師大多集中于探索和實踐專業知識的授課模式,如“雨課堂”“PBL-CBT”“CDIO理念”“UMU平臺”以及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3-5],而思政元素較少地在這些教學模式改進與提升中涉及。因此,應積極探索適合于《食品化學》課程專業教學與思政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例如:《食品化學》專業課程思政中應注重教學手段多元化,除了在上述教學模式中融入思政元素之外,還可引入思政案例和視頻、實地參觀體驗思政教育基地等方式進行拓展,逐步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授融為一體、相互滲透;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引入貼近學生興趣與需求的思政教學內容,以微信、課程中心、慕課等形式引導學生接觸世界和中國的食品文化、飲食文化,以此傳承、弘揚中華傳統食品文化,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傳統食品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此外,結合現在瘦肉精、老酸奶、工業明膠等社會熱點事件,通過讓學生收集網絡上各界人士的評論,加入自己思考后進行討論、情景體驗、感受模擬、翻轉課堂等探索,引導大學生通過體驗式地換位思考實現理性認知、情感共鳴與行為認同。
要根據前期《食品化學》專業課程設定的課程思政目標和要求,在課程考核指標和評價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特別是涉及專業從業人員密切相關的思想政治元素,如食品從業人員職業道德、食品標準與法律法規等,并制定或調整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將課程教學評價、學習效果評價從單一的專業知識維度轉向專業能力綜合人文社會素質、職業與創業勝任力、社會責任感等多維度,充分細化學生學習效果的測量,根據學生在平時學習和實踐過程表現出的思政素養,按一定比例給予平時考核成績。具體的評價方法包括:以期末考試、線上和線下的練習來考評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以團隊學習過程記錄、成員自評與互評、團隊成果匯報來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作能力、創新能力;此外,也鼓勵學生在學習平臺以隨筆、照片、感言等方式發表學習感悟,可以此評價學生的人文素質、社會責任感等。同時,應用課程網絡平臺、課程交流群、座談及訪談等形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及時跟蹤反饋學生的問題與意見,從而保證《食品化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效果。
專業課程的思政考核評價是了解和檢驗思政教育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6]。因此《食品化學》課程考核評價模式需重新確立,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部分中都需增加思想政治考核要素比例。在過程評價中,針對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德、能、勤、績”等多方面表現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與教師考評的形式來完成考量,評價內容可以包括學生的考勤、實驗設計能力、實驗及儀器操作規范度、組內成員合作協作能力、實驗報告規范性、實驗數據獲取后的總結和分析能力等,著重考核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是否具備了“愛崗愛國、務實創新、價值取向、團隊協作、自主學習”等能力,確認學生是否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否具備了良好的職業道德。這樣過程評價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同時還有助于實現成果共享,促進學生相互學習、相互進步,從而確保獲得一定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并有效地將其落到實處。而對于終結性評價階段,可將校友、用人單位、行業專家、畢業學生作為評價主體,以訪談、走訪、座談、問卷調查等方式,調查“課程思政”在學生能力培養中的效果,收集各評價主體反饋的建議并將其逐步完善于后續的教學過程當中,在不斷地“反饋-完善”的良性循環過程中優化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以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食品化學》課程為例,通過解析課程思政元素發掘與教學過程融入的必要性,進而提出了課程思政元素挖掘途徑,并在大綱、教案、課堂授課內容、課后實驗實踐等全過程教學環節將思政元素進行設計融入,建議了課程思政教育實施保障措施及后續課程思政效果評價機制,為“雙一流”建設、“課程思政”推進、“工程教育認證”考核等多重背景下該課程充分發揮綜合素養能力達成的德育功能提供參考,并為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卓越人才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