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彤 江光華
[摘要]文化科技融合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有效支撐,也是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因,更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途徑。北京具有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先發優勢和良好基礎,信息技術發展迅猛,文化產業呈現高端化、創意化的特點。文化與科技共生互融,著力在現有體制機制基礎上不斷探索,鼓勵文化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為文化科技企業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文化科技融合;文化產業;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G305;D61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29-1445(2022)04-0062-04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以移動互聯網、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前沿科技與文化加速融合,顯著提高了文化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使得文化產品和服務業態不斷創新,文化科技融合成為引領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途徑。所謂文化科技融合,是指來自文化科技方面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并創造更大價值的創新過程,最終形成文化與科技互相包容、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整體狀態。文化和科技的關系存在一榮俱榮、一毀俱毀的共生性。北京近年來在促進文化科技融合方面成效斐然,在科學技術的支撐引領下,文化產業正在成為首都高精尖經濟結構的增長極,文化科技融合正在成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文化科技融合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有力支撐。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通過提升文化實力和競爭力,在國際競爭中尋求主動地位。科技承載著知識和文化傳播的使命,豐富了文化傳播手段和表達方式。堅持以文化為內容、以科技為手段,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文化的感染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增強我國社會公眾的文化自信,從而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增強。
文化科技融合是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因。文化是科學技術的底蘊,是培育先進科技的土壤。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需要社會為之提供適宜的文化環境。縱觀科技發展史,往往是在文化、觀念有所突破時才會引發科技革命;反之,文化、觀念的落后,則會導致科技的落后。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不僅拓寬了文化的邊界,豐富了文化的內容,也為科技發展提供了更全面的視野和更廣闊的應用空間。
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意味著要加大文化產業的創新力度,促進文化產業結構更加合理、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更加優質,從而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文化產業發展實踐證明,文化科技融合改善了文化生產和傳播工具,提高了文化生產者的創意水平,豐富了文化產品的內涵與品質,優化了文化產業內部結構,促進了新業態、新產業的形成,極大提升文化產業的創新效率,是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導向。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對文化產業的生產制作、呈現、服務、傳播等各層面各環節的支撐引領作用,以科技賦能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實現以文化科技融合引領首都高質量發展。
北京具有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基礎條件、政策環境、技術優勢和市場潛力。
基礎資源條件優越。北京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數量以及研發投入和發明專利產出均居全國之首。作為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具備全國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資源和現代文化資源。這些豐富的科技和文化資源,為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先決條件。
政策環境日益完善。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先后出臺了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一系列政策和規劃。2018年,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內容涉及扶持重點企業發展、加強示范基地建設、提升文化創意設計服務發展水平、推動傳統文化領域科技運用升級、促進文化科技融合新興業態發展等10個方面。2020年4月發布的《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將“發展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列為一項重要內容,提出“依托首都豐富的文化科技資源優勢,加強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在文化領域的示范應用”“加快推進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開展市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認定管理工作”,①進一步明確了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方向。
網絡信息技術發展優勢明顯。以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與文化創意全面深度融合,“互聯網+文化”的發展優勢充分體現。在數字傳媒領域,移動新媒體、數字出版、網絡出版等一批新興文化科技融合業態發展勢頭良好,特別是動漫游戲產業發展迅猛,初步形成創作、研發、出版、運營、發行一體化產業鏈。在文物與博物館領域,信息技術與經典文化相互賦能,激發出巨大的文化創意市場潛力。
涌現出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的領軍企業。2019年,科技部評選出的16家單體類“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有4家在北京。北京現有14家文化獨角獸企業,占全國的56%。②頭部企業高度集聚,涌現出愛奇藝、利亞德、新華文軒、中影集團、完美世界、歌華有線、藍色光標等一批文化科技融合企業,涵蓋了短視頻、動漫、游戲、影視、音樂等數字文化產業的核心領域,標志著北京已成為全國文化科技融合行業高地。
文化科技融合促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2019年,北京市4000多家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收入12849.7億元;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占北京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10%左右,占比居全國首位。③影視、創意、數字等領域引領全國產業發展,全市文物藝術品成交額占全國6成以上,影片產量和版權登記數量占全國近4成,創意設計服務業收入和廣告經營額約占全國四分之一。④科技塑造文化新業態,促進文化新業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逆勢上揚。2021年12月,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發布。白皮書指出,2020北京“文化+互聯網”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952.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59.9%。①文化產業結構呈現高端化創意化特點。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統計口徑,北京有9成文化企業從事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文化投資運營、文化娛樂休閑服務等文化產業核心領域,產業高端化特征顯著。與數字技術、互聯網+等緊密相關的新領域、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帶動全市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提速換擋。
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目前存在著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資源流動不順暢,文化產業管理權責交叉或不明確等問題。此外,文化部門與科技部門之間存在明顯的業務界限,阻礙著文化科技的有效融合和整體發展。
科技對文化產業的支撐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文化科技成果供給不足,原始創新成果和集成創新成果均較為缺乏,對于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應用處于較淺層次,文化產業發展所需核心技術、軟件系統尚未形成成熟的科技支撐體系。同時,文化企業與科技企業的對接渠道不暢通,提升產品體驗的技術手段較為缺乏。
文化企業創新能力急需提升。除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行業外,多數文化科技融合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和營銷等環節都還在使用傳統技術,融合深度不足,融合創新產品梳理較少。據統計,2018年,北京市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共 150739個,擁有文化及相關產業專利授權總數8026件,在總體數量上居于前列,但從平均每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擁有專利授權數來看,北京為0.053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068件,與廣東省(0.168件)、上海市(0.117件)、浙江省(0.101件)等地的差距明顯;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企業有研發活動的數量僅為31家,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研發投入/主營業務收入)0.8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30%)。②企業研發實力相對不足,導致文化和服務跟蹤模仿多,領先的原創性產品較少,缺乏具有較高科技含量和北京特色的品牌文化產品和文化IP。③
政策支持還應加強。稅收優惠政策系統性、穩定性、激勵性不夠強,一些臨時性的政策舉措需要通過相關政策來固化和規范。當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策對文化企業而言門檻偏高,作用有限。金融扶持政策缺乏針對性,現有“投貸獎”④資金規模和受惠企業數量與北京文化企業整體融資需求尚有差距。此外,文化科技融合的統計體系不完善,難以全面摸清產業發展現狀。
產業生態尚需優化。從法制環境來看,文化科技融合產品在知識產權尤其在著作權和商標權保護方面的力度尚需加強。從融資環境來看,文化科技融合企業的資產類型多以商標、版權、著作權、專利技術等輕資產知識產權為主,與傳統授信“重抵押”的風險控制模式相悖,企業“融資難、融資嚴、融資少”的問題依舊突出。從人才環境來看,缺乏文化創意、文化投資、文化管理、文化科技研發等方面的高端人才,缺乏既懂文化又懂科技的跨界人才,缺乏文化人才與科技人才兩類人才交流互動的平臺。從社會環境來看,尊崇和鼓勵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的社會氛圍還不夠濃厚。
完善文化科技融合體制機制。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工作系統性,統籌中央和地方文化資源和科技創新資源,促進文化與科技相關部門的溝通交流,探索建立跨部門、跨區域、跨領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文化科技融合新機制,建立文化與科技融合聯席會議制度,強化全市文化科技融合工作相關事項的統籌協調。
培育和鼓勵文化企業開展科技創新。設立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專項扶持基金,鼓勵企業開展文化領域前沿技術和核心技術研究,積極推進數字技術、5G技術、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新材料、虛擬現實等高新技術集成創新,注重其在文化領域的轉化應用,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業態創新。支持龍頭企業和研究機構研究、制定文化領域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地方標準等。
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健全資金投入機制,通過設立加強財政、稅收、金融等手段的綜合運用,引導資金有序進入文化科技融合產業領域。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完善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法制體系和保護機制。支持文化產業與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在中關村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開展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企業認定試點工作,對認定企業給予一定比例的稅收優惠。
優化文化科技融合產業發展生態。完善跨界交流、分享和協同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統一服務平臺,優化網絡服務環境。繼續推進中關村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加快制定北京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認定管理辦法,鼓勵各區根據實際建設和完善文化科技融合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平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支持文化科技融合企業、園區與高等院所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培育扶持一批文化科技創新的領軍人才。
(本文是北京市財政資金2019年度支持項目“面向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研究”〈項目編號:PXM2019_178216_000005〉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N].人民日報,2020-07-31.
[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北京日報,2020-12-07.
[5]王大鵬.用融合提升文化軟實力和科技硬實力[N].光明日報,2019-09-05.
[6]范周,祁吟墨.深度融合,守正創新:助推新時代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J].出版廣角,2019,(9).
(作者簡介:伊彤,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江光華,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曉霞
①《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網,http://www.beijing.gov.cn/ zhengce/zhengcefagui/202004/t20200409_1798426.html。
②數據來源:中國恒大研究院《中國獨角獸報告2019》。
③杜燕、陳杭:《北京四成文化企業經營受疫情影響官方出“組合拳”止損》,中國新聞網,https://www.chinanews.com/gn/ 2020/02-19/9097229.shtml。
④同上。
①《“文化+互聯網”營收占比近六成》,《北京日報》2021年12月10日,第5版。
②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鑒2019》。
③IP是Internet Protocol(網絡之間互連的協議)的縮寫。
④投貸獎始于2017年,是在北京市文化改革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下,由北京市文資辦(現已更名為北京市文資中心)協助北京市財政局搭建的公共性、綜合性文化金融服務體系,面向所有符合條件的文創企業和金融機構開放,致力于促進文創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實現文化要素有序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