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泰麒
摘 要:課堂教育始終是教學第一陣地,教師需要更多地研究課堂的切入點,研究教學如何巧妙地設置課堂情境,在多情境的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師、學生的作用,將對學生的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更多地開展討論,開展思考,進行具有主動性、批判性的深度學習。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德育;課堂情境;深度學習;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有從心里出發,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只有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才能換來真正的情感。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道德意識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道德意識,只有具備較高道德意識的教師才能將自己的道德標桿通過言傳身教來授之于學生,通過各方面的教學滲透,搭建適恰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將遇到的問題作為切入點進行透徹的說理和具有說服力的教學,在課堂中構建培養良好道德環境的全新情景。
一、“靈活變通”——讓游戲不再困擾師生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分三種:死的教育、不死不活的教育、活的教育。他也說過:“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將具有方向性和科學性的教學貫穿在教學活動中,在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特點、個性差異的情況下因材施教。在初中信息技術程序設計開篇的環節,我大膽地在課堂上將“游戲”這個大家聞之色變的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在上「認識編碼」課程時,首先請同學通過特殊符號的解碼,將老師事先編寫好的“程序”通過圖形化符號來還原預設好的圖形,在分組“游戲”中了解什么是“編碼”,什么是“解碼”。在歡快的氣氛中將難懂的知識點巧妙地貫穿到游戲環節中去,加深印象并理解透徹。在講解「程序結構」課程時,我使用了電腦小游戲——走迷宮:通過一個由JAVA程序編寫的網頁游戲,把程序設計中涉及的順序結構,循環結構和跳轉結構等一一呈現, 學生在高漲的“游戲”情節中,將課堂的氣氛烘托得非常熱烈,同時也將知識點一一消化。通過這樣的課堂情境,讓學生突然覺得自己做游戲的奴隸好像有點低級,如何能提高自己,將自己變成游戲的設計者和掌控者,這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
“游戲”一直是家長、老師都避之不及的內容,如何能從游戲中學習到什么?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與其沉溺其中只會通過體力勞動般的“打”游戲,不如提升自己的能力,投身到游戲的設計和內容學習中去。比起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不準打游戲”教學方式,課堂游戲情境的設計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斗志和熱情,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單純重復打游戲的弊端。
二、“設身處地”——學會用好網絡雙刃劍
陶行知先生說:“學校生活是社會生活的起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改造社會要從改造學校環境做起……,凡應當改造的,一絲一毫都不肯輕松放過,才能表現真精神。”為了倡導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各種社會問題在道德上的是非評價或判斷,可以帶給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受。通過互動教學活動有經驗的老師可以在彼此的一言一行來抓住教育契機。網絡這把“雙刃劍”每天都擺在學生、家長和老師面前,如何讓學生更多地認識到網絡的多面性,老師可以采擷課堂的不同瞬間,有機地組成一個具有聯系的情境進行有效教學。
在「網絡是把雙刃劍」課堂上,我首先介紹了網絡上有各種網絡紅人,從賣貨到美妝,從奇葩到吃播……,引導學生該如何正確地認識“網絡紅人”這個群體。然后從“拉面哥”這個特殊案例出發,認識“網絡紅人”中存在的這一群人,讓學生搜索資料,總結結果,自己談感受和交換人生——如果我是網絡紅人,我該怎樣面對遇到的一切問題?通過體驗“網絡紅人”成名前后生活的巨大變化,討論“牛鬼蛇神”的其他網絡紅人流量從何而來?在課堂師生討論中感受課前課后關于“你想成為網絡紅人嗎?”的投票票數變化。
當代社會一直有人在提出道德滑坡,當大家一致地去批評道德問題的時候,就更應該在教學階段將更多正確的道德教育進行滲透,從最基本的“不亂扔垃圾”開始,通過課堂情境,向學生提供正確的網絡道德指向,構建更好的道德環境,將基本道德觀樹立起來。
三、“以物降物”——正確認識手機問題
陶行知先生強調:“創造能力思想的重點在于治學與治事,兩者缺一不可。治學的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治事的能力則是培養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待人處世的能力……”,課堂上針對手機導致的各種問題,與其老生常談不如充分利用手機的功能,將其對中學生使用手機的情況進行一次透徹的分析。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通過老師的正確引導,使得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轉換為自己的研究,從而更深層次的對問題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
在「用數據說話」的課堂教學中首先設計了關于學生使用手機的數據的問卷,通過學生問卷的統計數據,在課堂上充分分析、挖掘數據,設立辯論形式的正反兩方,通過用數據說話的方式論證己方的觀點。同學之間刺激、精彩的辯論要基于對數據的深刻認識和挖掘。同時每一組選出的辯論選手對于語言總結表達能力也要經受不小的考驗。這樣的課堂既鍛煉了學生資料收集,歸納總結的能力,還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得課堂精彩紛呈。
拋錨式教學要求強調課堂情境的重要性,在真實的數據中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更有助于學生自主地去理解這個事件,更深刻地認識到手機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從而將原本只注重課堂個體的教學轉變成了具有認識、解決社會性問題的場所。辯論形式的使用更考驗教師在課堂的臨場掌控能力,同時也對學生提供了較高課堂表現能力的場所。
四、“活學活用”——為地方經濟提建議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是“養成其自得之能力”,“能自得,始能發明;能發明,則陳法自去,教育自新……”在他的著作中列舉了相當多的實例來說明死讀書的危害性。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取知識點,而是讓學生今后能夠更好地運用知識,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結合教育教學開展的實際要求和具體內容,為學生創造教學實踐的機會,激發和解放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習得認知方法,提升認知水平,從而掌握客觀規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更多的認知問題。
在「大數據挖掘堂」課堂教學中通過某網絡雜志對新一線城市的經濟數據圖表,挖掘蘇州如何保持新一線城市領先的數據秘訣。讓學生學會如何面對龐大的數據去尋找蘇州與其他城市之間的差距,如何繼續保持領先的項目,如何改進落后的經濟領域。這些經濟數據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甚至對很多專業名詞知之甚少,但是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體驗各類身邊的經濟數據,既有新鮮感又感受到了力所不能及,為那些涉世未深但是心高氣傲的學生認識、接觸社會埋下心理預期。
課堂涉及的各種經濟數據是學生聽得多、接觸少的社會數據,如何將其講清楚,講透徹,一定要多結合學生身邊的案例,本案例學生假設是蘇州經濟部門的官員,通過數據分析去提升蘇州的競爭力成為他們的首要任務。這樣具有代入感的案例設計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與社會的距離拉近,要知道學習既是個體性的建構意義的心理過程,也是社會性的。只有將學習鑲嵌在社會中,才能產生其真正的意義。課堂活動中使用正確反映客觀現實的觀點和方法,才能讓教育更具有科學性和方向性。
五、“隱惡揚善”——透過疫情學會倫理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道德是做人的基礎,德育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面對陶行知先生留給我們的巨大的財富,如何運用到課堂中以及學生的生活中,需要依據實際的教材內容去開展教學,絕不能刻意地“為了教育而教育”。
新冠疫情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全世界都被這個可怕的病毒籠罩著且長時間與之共存。在「大數據挖掘課堂」的課堂中提出了新的問題——數據倫理。在大數據發展的過程中數據倫理問題影響廣泛,涉及公共領域和公共安全,比如軍事訓練、醫學研究和執法等。事實上,所有行業都從技術進步中受益,這些技術進步有可能推動社會獲得巨大利益,但也面臨著不容忽視的嚴重倫理問題。新冠疫情期間政府工作人員、疾控單位工作人員、醫護人員以及參與流調任務或能接觸到流調報告的人員,均有可能成為泄漏公民隱私的源頭。
古話說:“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顯出也,故借物以寓情”,課堂上所以提到的這些現象折射出大數據時代對于隱私保護意識的缺失。當信息公開與公民隱私保護的原則相悖的時候,如何在兩者之間進行協調,需要科學的頭腦和冷靜的分析。只有淡化教師的說教痕跡,不牽強附會,將具體教學內容結合身邊的實際案例,自然地在教學中滲透,讓學生在無形中更好地內化價值觀,不斷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同時還能矯正學生的違法行為和預防犯罪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
六、“愛國如家”——課堂滲透民族教育
“教育沒有獨立的生命,它是以民族的生命為生命。唯有以民族的生命為生命的教育,才算是我們的教育”,因此我們每個教育人都應該要承擔思想政治教育任務,但如何讓老師在課堂上能常態化地去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難題,更是一個課題。建黨百年是2021年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時刻,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也能感受到建黨初期的白色恐怖,建國前夕的隆隆炮聲以及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的滾滾步伐,從而體會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聲音的獲取和加工」課堂就為我黨百年歷史的宣傳提供了非常合適的陣地。
老師課堂上利用一整套的情境設置來把知識點串聯起來。 聲音的錄制——錄制愛國電影中經典場面的口號;聲音的連接——將不同片段連接起來;聲音的特效——擴大爆炸、機槍以及背景音樂的響度;聲音的剪切——去除不需要的片段。讓學生感覺真的回到了炮火轟鳴的年代,在隆隆的機槍聲中體會革命烈士的悲壯和奮勇,在一個個響亮口號中感受滿懷的激情。此時的電腦操作已不僅僅是技術,而是為了更好的作品展現。
愛國愛黨的教育千萬不能程式化,政治化。任何強迫的學習都起不到最好的效果,只有當學生自己愿意學,愿意做,在學做中體會建黨建國的艱辛,才能從內心油然而生出為黨為國努力奮斗的堅強信念。就像2021年暑假鄭州水災后,鴻星爾克集團在企業異常困難的情況下捐款5000萬,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中網友們自發組織形成的購買狂潮一樣,直播室里“不理性消費”的愛國舉動都是大家從內心深處發出的吶喊,這不是一兩堂教條學習的課堂可以起到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導:“教學做合一”,他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三位一體,而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由此,如何能在真實的教學活動中,將這三個部分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就需要更多地研究三種行為之間的關系,把課堂作為培養學生能力的主陣地,故而探究創設怎樣的情境才能更好地深化拓展深層次學習、完善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此外,課堂中社會化自然場景的設立,更能蘊含自然場景中的學習,在創設的小社會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社會互動的機會,多人協作的機會,讓其在沉浸式學習中更好地交流各自的思想和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和價值,從而得到共同的心理和結論,讓學習具有了社會性,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實現由學校學習向現實生活學習的轉變,由背誦記憶的淺層學習過渡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閻乃勝.深度學習視野下的課堂情境[J].教育發展研究.2013.12
[2]方明.陶行知全集:1[M].成都:四川教育出報社,2009:5-9;23-31,108-111,340-350
[3]成平.課堂德育的原則、方法與對教師的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2008.10
[4]何志紅.課堂德育:課堂上的道德缺失與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34
[5]徐明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