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平
摘 要:在班主任的教育實踐中,普遍存在著被動演繹、目標單一、包辦替代等錯誤認識和實踐偏差,其主要根源是“學生立場”的缺失。如何將學生立場化為班級管理的具體形態,特別是班主任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基于班級管理中的學生立場的踐行是“立教為民,育人圓夢”的有效途徑,因此,筆者針對普遍現狀,根據班級管理中的學生立場實踐的基本原則并結合自己多年來班級管理中學生立場踐行的教育實例,提出了具體的改進策略,希望能對同行們有所指引和幫助。
關鍵詞:班級管理? ? 學生立場? ? 現狀反思? ? 理論依據與內涵? ? 改進策略
一、班級管理中學生立場踐行的現狀反思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一個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問題,小孩的困難,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氣,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讓他們發揮出小小的創造力?”教育的影響力要通過孩子自己去實現,班主任應堅守“學生立場”,用“學生的大腦”思考問題,用“學生的視角”觀察世界,用“學生的情感”體驗人生。班級管理中學生立場的踐行是“立教為民,育人圓夢”的有效途徑。
然而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卻讓筆者發現,現今的教育普遍存在著以下認識和實踐偏差,其主要根源就是“學生立場”的缺失。
(一)忽視學情,班級管理千篇一律
很多班主任對學生管理工作缺少獨立思考和規劃,今天一項主題教育,明天一項專題活動,看似轟轟烈烈、忙忙碌碌,實際卻難以顧及不同發展狀態下不同學生的成長價值。
(二) 忽視個性,培養目標和評價單一
班級活動的主題大都是常規點評,學生反思“嚴禁”“不許”的執行情況,教師則通過說教,幫助學生矯正形形色色的“違規”。
(三) 忽視能動性,班級活動策劃簡單化
班級事務、班級活動簡單化操作要么親自包辦,要么由部分能力較強的班干部替代。剝奪了那部分所謂“不突出,不派用場”學生的參與權。當我們的教育不能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每一個學生時,“學生立場”也就難有其“魂”了。
二、學生立場理論為班級管理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基于學生立場的班級管理具體內涵是:從班級建設的主體看,應該包括班主任和學生。班主任不能代替學生做出決定,學生不再是被管理、受支配的對象,而是要參與到班級建設中,和班主任進行交流合作。從班級建設的方式看,班級建設應該是在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和特殊性的基礎上進行,班主任要主動研究學生的心理和需要,在做決策的時候會思考該項決定對學生發展產生的影響。從班級建設的起點和終點看,起點是學生的現狀、學生的成長需要,終點是要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基于學生立場的班級管理,使得提升班級教育價值、下移班級教育重心、開放班級教育結構、使班級教育過程互動及內化班級教育動力落到了實處,使班主任找到新型班級建設的切入點。
三、基于學生立場的班級管理改進策略
(一)轉換教師的價值視角,從學生立場出發重新定位教育工作
教師擁有一顆學生心,才會走進孩子的心靈,與他們站在同一視角,去看待周圍的事物,才會尊重學生做出的決定和選擇,與學生產生思想共鳴,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并進入教育的最佳境界。
教育事例——
事件起因:一天,某位學生在班里留下了一堆嘔吐物,到了上課時間,班上同學起哄,集結在走廊上不肯進教室上課。
某老師的處理方法是:從公平正義的角度讓學生去討論“誰該為此事負責”,并譴責不敢承擔責任的學生和沒有及時履行職責的值日生。理由是:公平的方法是要找出該生,否則自然要找出崗位責任人,從而保證大多數學生的最大利益。結果是:值日生不得不打掃,但心中充滿怨氣;當事人暗暗慶幸,自己沒有被發現,不會被同學責備和嘲笑;旁觀的學生會形成“事不關己”的態度。這一處理方式,無法發掘出生活事件為教育力量,更不可能從中培養學生的優良道德品質。
筆者認為應這樣處理:首先關懷嘔吐者的感受,培養學生關懷周遭的生活態度。“如果你們是他,也一定覺得很難過,那讓我們一起來幫助他,好不好?”理由是:肇事學生需要的是關懷,否則可能引起學生們的進一步嘲弄,對此生成長不利;而且這正是培養學生責任心好時機。只有真正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化思想和價值為具體方法,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才能把“學生發展”落實到實處。
(二)多元化地建構“開放、多維、有序”的班級活動體系
基于“學生立場”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有規則意識、文明行為,還要有愛心,會合作,能創造,健體魄。因此,學生發展目標要多元與豐富,并根據“自己的學生”之成長需求,策劃組織富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
教育事例——
事件起因:校運會期間,筆者班有兩個男生躲在廁所里吸煙,被級長抓住了。這兩個學生惴惴不安地主動來到筆者面前,請求原諒。
筆者以前的處理方法是:把他們狠批一頓,然后把家長叫來,簽個“保證書”之類的。理由是:青少年不該吸煙,危害健康還違反校規,應聯同家長一起及時制止。結果是:學生口服心不服,陽奉陰違,甚至還產生逆反心理。
筆者現在的處理方法是:筆者瞪著他們半天不說話,琢磨著怎么處理才好。偶然間,看到“禁止吸煙”的警示牌,突然有了靈感。于是筆者擺出一副更加嚴肅的表情,對被筆者看得發毛的學生說:“現在有一項重要任務,給你們一周時間,利用各種渠道搜集‘吸煙有害健康’的材料,做成班會課件,下周的主題班會就交給你們了。只要完成得好,我就取消對你們的處罰。”兩學生眼睛里充滿了新奇。結果,那次的班會課上得非常成功。不僅這兩位同學在找資料時能加深了自我教育,而且他們的現身說法也幫其他學生打了一支次有效的“預防針”。
(三)合理地豐富班級管理角色,激活學生參與管理的熱情
杜威說過:“教育的任務在于發現各人的特長,并且訓練他盡量發展他的特長,因為這發展最能和諧地滿足社會的需要”。為此我們應重視“能動的學生”,合理地豐富班級管理角色,激活學生參與管理的熱情。
教育事例——
事件起因:我班有個男生,脾氣暴躁,總認為自己是“英雄”,拉攏同學和他一起違反紀律,在班里影響很大,也很壞。
筆者以前的方法是:馬上找該生談話,如果不改正就批評或見家長。理由是:要將違反學校規章制度的不良苗頭消滅在萌芽期。結果是:學生不服氣或更變本加厲地施展壞影響。
基于學生立場,筆者的處理方法是:沒有急于找他談話,而是想辦法清掃他的外圍,班里出現比較穩定的局面。筆者抓住這個時機找他談話:“這幾天班里紀律很好,我很高興,你是不是也有同感?”“沒有。我覺得老師在處處孤立我。”“我的哪句話是孤立你的?”他想來想去竟然一句話也沒說出來。“我讓同學們分清是非,錯了?同學們把你的言行分到‘非’的方面去了,同學們錯了?其實,你是知道怎樣對,怎樣錯,可是偏偏要在同學面前逞‘英雄’,所以知錯不改錯。你不是很有號召力嗎?怎么大家都不聽你的了?可見你的號召力還不如我。為什么呢?這就是正確與錯誤的較量。明天開始,每節課上課前,你組織好同學們坐好,號召他們認真做好課前朗讀,你看他們聽不聽你的?那時你就會知道,同學們不是與你劃清界限,而是與你的錯誤行為劃清界限。你也可以與錯誤劃清界限嘛!”果然,第二天,他認真地組織了課前朗讀,并由此轉變成為了我們班得力的班干部——紀律委員。
總之,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生”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是提升教育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也是“學生立場”之“根”。
參考文獻
1、楊小微.當代教師耍有堅定的學生立場[J]教育發展研宄,2008(Z4):6.
2、石秀云.基于學生立場的課堂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3、李佳妮;義務教育階段班級建設中的班主任學生立場建構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3年
4、趙樣麟,王承緒.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56-57.
5、張燕;陳思瑾;淺談班級建設中班主任的引導作用[J];考試周刊;2018年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