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潔
摘 要:《大學英語》作為高職高專公共基礎必修課之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是職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本文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根據課程思政設計理念,從理論引領、資源整合、師資隊伍三方面提出了課程實施的路徑,并從課前、課中、課后具體闡述了教學組織內容的實施。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案例
課程承載思政,思政融入課程。學校高度重視“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不斷提升立德樹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課程思政”成為各專業與公共課程教研活動的新常態。《大學英語》是公共基礎課,其課程主要面向全院一年級非英語專業學生,課時多、周期長,受眾面廣,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以隱性的方式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豐富大學英語課程內涵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和時代價值。
深入挖掘課程中富有人文內涵和課程思政的語言內容,找準“課程思政”的“抓手”,實施了“多模態”教學,撰寫了單元教學設計方案,制作“課程思政”教學課件,實現了課程教學目標與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的無縫對接。
具體方法如下:
一、理論引領,明確目標方略
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并用以指導教研活動和“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針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在“課程思政”內容建設方面的困境,需要明確一定的原則和具體方略,力爭做到:有思想、講方法,高融合、近時效,多趣味、真實效。
經過多次反復討論,最終確定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基本策略:
首先,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對線上線下、古今中外的文化時事等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整合,逐步形成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體系;其次,力求課程與思政的自然融合,教書與育人的高度契合,通過對教學素材的深入解析,“多模態”教學的全面實施,輔以系統科學地評判,來全面提高“課程思政”的效果;最后,整個課程團隊聚合,全員努力,上下齊心。
二、整合資源,抓任務落實
明確原則和方略以后,依照《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要求,對全校正在使用的大學英語課程進行全新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將傳統文化、當今現實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真正實現課程教學與思政元素的交融。
課本的“課程思政”教學課件采用統一版式,每單元課件都在教學的主要環節融入思政元素。教學中,任課教師先行設置“課程思政”元素,然后將知識點進行重組、從深度上解讀,在廣度上延伸、發掘其中的德育內涵,做到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思政”入心、入腦、入課堂。
課程思政不是思政課程,在重大、復雜的思政概念或理論問題上,專業課程教師無法做到像思政教師那樣透徹、清晰、系統地進行分析、講解,所以非思政課程教師可以主動牽線搭橋,對接思政課程,引領學生到思政課程中尋求答案,實現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如:《新技能英語高級教程》第一冊第四單元,“課程思政”主題設置為比較中西方金錢觀談人生原則。本課設計亮點是,面對社會上紛至沓來的誘惑,在課堂上實施價值觀教育。教師帶領學生補充研讀經典文章,比較中西方金錢觀異同,務求嚴于律己。
與此同時,還對教學大綱進行了重新修訂,力求做到“課程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要求全體任課教師仔細研讀教材內容,深入挖掘思政主題,認真撰寫單元教學設計方案和課程資源包。課程資源包力求詳盡,必須包括思政教學目標、思政教學重點以及思政教學內容設計,還包含具體的課前預習任務、課堂教學任務和課后學習任務。
三、師資提升,課程思政如源頭活水
推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師是“主力軍”。作為課程思政的直接推動者和踐行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者和踐行者。新時代的優秀大學英語教師既要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的育人經驗,還要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同時,學習是終身的,大學英語教師只有不斷提升學識水平和道德修養,不斷增強理想信念和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才能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滿足大學英語教育教學的新要求,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不僅具有良好的英語專業素養,而且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是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重要保證,也是踐行立德樹人的關鍵。教師要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充分發揮“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道德魅力與職業精神,將高尚的道德情操貫穿教學始終。教師個人要不斷汲取時代發展的最新成果,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不斷強化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能力。教師的創新和更新能力才是思政教學切實開展的源頭活水。
四、結語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高職《大學英語》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課程目標與學校辦學特色相結合,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互相融合,從理論引領、資源整合、師資提升三個層面進行落實,切實踐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要求。外語課程思政應與語言知識、技能教學有機融合,教師應通過教學設計幫助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在系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價值觀的塑造,并引導學生在新的語境中自覺踐行正確的價值觀。進行深度教學有助于提升外語教學人文思想性,提升教學效能,深化教學內涵,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高〔2020〕3號《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