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慧 李天虹
摘 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在鄉村振興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它為村集體有效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資源提供了合法的路徑,帶動村集體、農民共同增收,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本作品以浙江德清、義烏的89個“入市”試點村為研究對象,從“三環節”出發(參與主體、入市回報、收益使用),以農民利益為最終落腳點,利用德爾菲法和TPOSIS法對各環節的增收效果進行測度,以得到浙江德清、義烏89個試點村在實現“入市”增收過程中的成效與不足,并進行深度根源探索。其次,本作品根據測度結果與調研結果,篩選出3個增收效果顯著的試點村進行分析,以總結、提煉其在三環節的特色做法與亮點。最后,結合浙江省“入市”試點過程的經驗與不足以及全國其他地區的寶貴經驗,創新性地提出了“三步走”建議體系,以期為推動實現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長效增收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德爾菲與TOPSIS法;增收體系;“三步走”建議體系
一、研究概況
(一)文獻綜述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是農村脫貧實現由“輸血”到“造血”根本性轉變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民生活得到保障和提升的必要舉措。通過對已有的論文、期刊、新聞等文獻資料進行查閱,并結合“入市”參與主體、“入市”回報和收益使用的“三環節”視角,本小組對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如下的歸納整理: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涉及多方主體,也面臨著前期資金籌集問題。于淼等(2019)以廣西省北流市為例,指出其探索了4種“入市”途徑。分別是直接就地“入市”、零星分散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復墾后調整“入市”、城中村集體建設用地整治“入市”以及新增建設用地“入市”。近幾年,隨著“入市”成功之后產生了新的收益,不同地區對其得到的資金有不同做法。王小映(2014)指出,個別地方政府則不收取土地增值收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全部歸集體土地所有者。同時政府取得的土地收益主要向縣鄉以下傾斜,在縣(市)、鄉(鎮)、村按比例分配,主要用于土地整理開發、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和安置農民就業生活等。
(二)研究思路
本作品主要通過大規模的問卷調查、面向村集體、農民、國土資源局、土地受讓方、銀行的深度訪談以及廣泛的政策文件查閱來來收集數據信息,運用統計分析、綜合評價分析(德爾菲與TOPSIS法)、深度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數據分析。進一步地,本作品基于“入市增收長效化”的原則,采取“測增收效果→煉試點特色→歸成效不足→探不足根源→提建議體系”的思路展開研究。
首先,本作品從“入市參與主體-入市回報-收益使用”這 3 個環節出發,構建“入市”增收評價體系,量化測度 89 個試點村的增收效果;其次,根據測度的結果與“入市”土地用途,對浙江省德清、義烏 89 個試點村的“入市”成效、不足進行深度挖掘與歸納;再次,從測度結果中篩選三個增收成效顯著的試點村,對其進行特色亮點分析。最后,綜合上述分析結果以及全國其他地區的試點經驗,率先提出了促進“入市”增收長效化的“三步走”建議體系。
二、基于“三環節”的“入市”增收效果
(一)浙江省德清縣和義烏市的89個試點村實踐概況
自被列為集體經營性建設性用地入市試點改革地區以來,浙江省德清、義烏經過四年的實踐,已取得了顯著成果。截至 2019 年 1月底,義烏市已累計完成入市 38 宗,總用地面積 227.27 畝,成交價款 2.01 億元;德清已完成入市土地 186 宗,面積 1401 畝,成交金額 3.45 億元。總的來說,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這一市場化的改革,為實現農村、農戶增收帶來了新活力。
(二)“入市”增收效果的評價指標選取
“入市”參與主體、“入市”回報、收益使用三個環節環環相扣。因此,本作品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過程中的三個環節為核心進行研究。下面將具體闡述三個環節的定義。
1.參與主體。“入市”參與主體不單指企業、本村村集體,從“入市”及其項目建設來看,還包括“異地入市”的其他村、農民、銀行等。多元主體的參與,有利于主體間互通有無、取長補短,集聚合力,延伸“入市”價值,共享改革福利。
2.“入市”回報。“入市”給當地帶來的多樣化的回報。其中入市受益者指的是政府、村集體、村民等。回報可指有形回報,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入市”增值收益;也可指無形回報,比如因“入市”需要對廢棄礦山進行整治帶來的生態資源環境回報。
3.收益使用。收益是指“入市”帶來的增值收益。村集體所獲得“入市”增值收益進行有效的使用也是實現農民、農村長效增收的關鍵,比如村集體將“入市”收益用于村內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村內農民凝聚力提升的“團建”工作。“入市長效增收三環節”關系到農戶享受的“入市”增值收益的來源、形式,各環節具有不同的“入市”增收效果。為了更好的評價各試點村的“入市”長效增收效果,本作品將從參與主體的多元性、收益回報的多樣性以及收益使用的民生性對“入市”增收效果進行評價。
三、“入市”的增收成效、困境與特色研究
(一)89個試點村“入市”的成效
“入市”試點改革推進以來,德清、義烏農村收入增長加快。德清縣“入市”的土地收益中,農戶和村集體獲得2.81億元,占入市總價款81.57%,惠及農民群眾18余萬人,占該縣農村人口的65%,在已入市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上,引進了一批精品酒店、鄉村民宿和創業園、農產品加工等符合農村實際的項目,共實現有效投資近35億元,極大地促進了農民的增收和地方經濟的發展。義烏市各試點村所得的“入市”收益,在扣除增值收益調節金后,總體獲益超過1.5億元,極大地提高各村村民的生活水平,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源源不斷地得到激發增長。
(二)89個試點村于“三環節”的不足與根源探索
依據指標體系的結果,我們得到各試點村在分別在三環節(參與主體、回報、使用)的排名,我們發現三種類型的“入市”項目在“三環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只是各有側重,商服型“入市”項目主要受資金短缺的影響,建設進程緩慢;工業型“入市”項目相較于其他兩種類型回報形式單一,且在建設過程中給農村帶去了一定的生態負債;旅游型“入市”項目收益使用問題較為突出,有待實現收益的保值、增值。“入市”項目在“三環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只是各有側重,商服型“入市”項目主要受資金短缺的影響,建設進程緩慢;工業型“入市”項目相較于其他兩種類型回報形式單一,且在建設過程中給農村帶去了一定的生態負債;旅游型“入市”項目收益使用問題較為突出,有待實現收益的保值、增值。
四、提高“入市”增收效應的“三步走”建議體系
(一)縫好錢袋子:實現入市主體多元化,加速入市渠道多樣化
首先,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項目的確定需要因地制宜。其次,政府與銀行協商專門設立“入市”服務平臺,負責提供“入市”貸款資金,并相應地降低利率,減少“入市”主體每年所需支付的利息。隨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2019年我國將全面推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最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縣域財力資源應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傾斜財力資源支持,打響“招商引資”、“招人引才”等環節,從資金上解決“入市”主體問題,從人才上解決“入市”企業管理問題。
(二)管好錢袋子:解決成果管理盲目化,引導信息流動透明化
首先,“入市”村應根據實際村民數量來劃分村民小組,每個小組投票選舉確定“入市”代表。其次,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具備資產、資本的屬性。“入市”土地所帶來的巨大效益要求政府、村集體、企業需做好“入市”年底總結工作,實現三級信息透明化,便于農民了解“入市”情況,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最后,建立“入市”特別小組來記錄、協調、處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中法律問題。這樣做,既便于經驗教訓的總結,又便于及時向上級部門反饋問題,以促進法律體系的完善。
(三)用好錢袋子:推動收益使用民生化,聚焦農民紅利最大化
首先,縣政府應為每個鎮配備專門聯系的“入市”員。對地區“入市”配合負責,解決“入市”前期資金籌備、中期收益回報以及后期收益的使用等問題,并把重心放在收益的使用上。其次,集體土地收益的分配使用,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同意,并接受公眾監督。最后,村集體負責人需要掌握整個村莊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情況,把握村莊今后發展的方向,這樣將充分調動了村集體“入市”負責人的積極性,也讓村民感到踏實和安心。
五、結語
本作品著眼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在鄉村振興中的基礎性、廣泛性、可借鑒性作用,以進行全國試點的浙江德清、義烏89 個試點村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德爾菲和TOPSIS法,對89個試點村在三環節上的“入市”增收效果進行量化測度,以確定增收成效顯著的優秀試點村、以深度挖掘不同類型項目在推動村集體、農民增收上的優勢環節與薄弱環節,并對其進行根源探索,以期為德清、義烏深化“入市”的促農增收效果提供了切實參考,推動實現“入市”與農村、農民增收的雙贏,探索鄉村振興新思路。
回顧參與該項作品兩年多的時光,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研究成果不斷豐盈;在對不同的主體對象進行的百余次深度訪談里,不斷汲取化解當前困境的靈感與前行的力量;在向相關領域專家的多次請教交流里,課題組愈加清晰地把握研究脈絡。未來,我們會繼續秉承科學嚴謹、堅定不移的態度進行探索研究,為穩步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在全國的開展,助力實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偉大宏旨,貢獻出我們的青春力量!
參考文獻:
[1]于淼,呂萍,林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實踐探索——以廣西北流市為例[J].南方國土資源,2019(01):22-25.
[2]張晉,程銘,王欣蕊.遼寧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研究——基于典型試點分析[J].國土資源,2018(12):46-48.
[3]邱芳榮,趙旭.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記德清縣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J].浙江國土資源,2018(01):55-56.
[4]王小映.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收益的分配[J].農村經濟,2014(10):3-7.
[5]韓松.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03):70-75+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