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靜
摘 要: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班主任落實德育工作的標準和要求也不斷提升。這意味著班主任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在德育工作上,真正肩負起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切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發展保駕護航?;诖?,本文針對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實施策略進行探討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策略
引言
素質教育中的德育在學校的教育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有助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積極的作用。但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會更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響。因此,班主任應注重完善德育工作,了解德育的具體內容,并從學校、自身和家庭等方面進行分析,著重提升班級管理的整體水平。
1積極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
為確保學生受德育工作影響,更好地學習與成長,小學班主任還需積極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包括室內環境、校園環境及校外環境等。在室內環境中,除了要體現出課堂中的“民主”之風,還要突出“公正”“公平”之風。班主任要為學生德行素養的提升做好準備。在校園環境中,除了保持校園的干凈、整潔、美觀,還要突出育人屬性。學校可將各種教育資源利用得當,包括文化宣傳欄設計,不僅要宣傳好人好事,更要對做出好事的學生進行表彰。同時,學校還可以引進德育方面的圖書,讓學生進行閱覽、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等。校外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必要的時候,班主任可攜手學生家長、社會各界人士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環境,讓學生可以健康、快樂成長。很顯然,在德育過程中,只依靠班主任的努力是不夠的。為進一步助力學生德行素養的提升,班主任還需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自控能力,讓學生學會辨別是非對錯、善惡忠奸。同時,學生也要在負面環境中歷練自己,面對負面新聞和負面事件要勇于說“不”,助力自身的德育品質不斷提升[1]。
2德育工作全面滲透,促成德育方式多樣化
班主任可嘗試采用以下多種方法促成德育方式多樣化。其一,說服法。這種方法較為普遍和簡單,就是對學生進行說教,目的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正確的觀點,主要利用的是語言的渲染、感染能力,確保學生最終認同班主任的觀點。其二,榜樣示范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借助榜樣的作用和號召力,促使全體學生向其學習,借助外在模仿向榜樣看齊并逐漸提高自身素質,屬于一種常見的激勵手段。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班主任可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班主任可以借助自己的言行舉止向學生傳遞正確的行為、說話方式。此外,班主任也可以為學生樹立各式各樣的榜樣,如樂于助人的榜樣、勇于承擔責任的榜樣、知錯就改的榜樣、不怕苦不怕累的榜樣等。其三,實際鍛煉法。這種方法主要是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進行品行、品性磨煉,最終形成良好的節操、個性。這里的鍛煉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常規訓練,包括衛生常規訓練、課堂常規訓練、禮貌常規訓練等;另一種是實踐鍛煉,如清明節掃墓活動、植樹節的植樹活動等。通過種種訓練,學生必然會由內到外脫胎換骨,更好地成長。其四,品德評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學生對他人的評價,加深對外在德行的思考及認知,有助于學生形成對良好德行的正確認知,并將其作為做人、做事的標準[2]。
3尊重差異,不斷提升自己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所以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時也要堅持差異性,尊重每個個體的獨立性,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如果在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學生出現了嚴重的抗拒情緒,班主任要多加關注和引導,組織學生多動手、多實踐。如果學生對班主任的肯定和鼓勵表現得很欣喜,班主任則應該多采用此種方法,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偏好和差異,找準他們的動機與需求,有針對性地實施引導。小學生受身心發展的限制,對年長的人、成年人及權威性較高的人有一定的崇拜心理,這些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對小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班主任與學生長期相處,其教育方式、管理方式及平時的行為等對學生的影響都是很大的。如果班主任是一個知識豐富、有條不紊、溫柔可親的人,那么學生會非常贊同班主任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會試圖模仿班主任的行為。因此,班主任要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從思想和行為上給學生做出好的表率,通過自己的行為,在無形中影響學生,與學生一起站在德育實踐活動的第一線。例如,如果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節儉和干凈,經常主動撿拾垃圾,打掃公共區域的衛生,班級學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熱愛勞動、愛干凈、講衛生的好習慣。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德育是小學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內容,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不僅影響著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還影響著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和綜合素質發展。因此,班主任作為管理者和主要負責人員,要準確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和行為特征,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虞婧.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開展的有效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19(33):161.
[2]陳柳鶯.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實施策略探討[J].中華少年,2019(2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