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才
摘 要: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隨著學段的提升知識點的難度也越來越高,如果一直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調動,課堂學習的效果不高,如果不進行創新與改革,很難實現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新課標的提出,要求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作為義務教育的最高階段,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實踐時運用豐富的資源來創設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相對輕松愉悅的氛圍,激發學生探究積極性,是當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利教學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高中語文;情境教學;具體應用;實踐探究
新課標提倡重視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利用情境讓學生直觀地體驗語言與文學形象,深入理解文本內涵。教師采用情境教學,為學生創設形象、生動、感情色彩濃厚的場景,不但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豐富了教學方法,落實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自主地思考與探究中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以下就高中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的具體實踐進行了探究。
一、創設生活情境
知識的產生都是源自于生活,基于教學內容融入生活元素來創設生活化情境,一方面拉近知識與生活的距離,明白了生活處處是語文,彰顯了教育的起源與核心;另一方面基于學生經驗出發,重視學生情感體驗,積極參與探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基于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增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實例,發揮情境教學應用價值。例如:在《邊城》教學中,其中重點描述了這一景色,基于文本內容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搜集與邊城這一景色描述相關的圖片或視頻來直觀展示在學習面前,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邊城風光和風土人情,在各個感官的刺激下,更好地理解作者追求自然,遠離城市喧囂的主題思想,感受其中的人文特點。
二、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可以起到引導與啟發的作用,教師利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深入地探究語文知識背后所蘊含的內涵,在一次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由被動的要我學轉化為主動的我要學,重視學生的思考與探究的能力培養,全面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與思維,教師基于教學內容創設多元化的問題,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審視與思考,對于學生思維發展與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在進行《裝著套子里的人》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別里科夫”的心理狀況與人物性格,進而學到什么道理。有了這些問題后,學生就可以結合文本來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更深入地理解問題,學習效果也能得到明顯提升。
三、創設音樂情境
高中語文新課標中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審美鑒賞能力就是其中之一,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包含了很多極具審美特點的素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文本,在分析與理解中激活學生的審美體驗,引導學生發現并感受其中的美。在具體操作中,我會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音樂來創設情境,音樂的旋律與節奏有,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感情基調,文本內容變得更加立體與形象,讓學生在審美鑒賞中理解知識,同時也有一個美的體驗。
例如:在《鴻門宴》教學時,基于歷史背景與文本教材,我選擇了《十里埋伏》這一背景音樂,提前搜集并下載,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進行播放可以是音樂與可以是MV,在這一音樂情境中,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鴻門宴上的緊張情緒與跌宕變化。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講解與這一音樂相關的歷史故事,整個課堂不但內容豐富,拓展了知識面,更加系統地理解項羽為什么會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項羽在十里坡被包圍等之間的關系;同時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歡快,基于音樂情境分析語言,更能體會文字描述的語言美與意境美。
四、創設表演情境
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語文學習,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性格特點與興趣出發,如角色扮演活動,可以表演情境,也可以進行創編,不但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角色性格特點,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課文,掌握思想情感;同時基于學生學習興趣出發的表演活動,學生的參與探究性更高,走進相關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學質量明顯提升。例如:在進行《竇娥冤》教學時,理解人物特點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就可以組織表演情境,讓學生分析人物角色,具體可以對原文部分片段進行表演。以小組為單位來分析與梳理人物、劇情,當然表演情境并不局限于片段演繹,還可以結合自己的認知來重新塑造人物形象,讓學生從心里愛上語文,愛上學習。
結語
情境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直觀的情境畫面,可以拉近學生與語文間的距離,自主分析探究文本內涵,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當然以上情境教學的創設并不全面,還有很多創設方法,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學心理、學情出發,選擇適宜教學內容的資源來創設合適情境,讓學生真正的置身其中,這樣情境教學模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希望此次研究為同為高中語文的教師提供一些參考與幫助。
參考文獻
[1]黃兆凱.情境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上),2022(03):114-116.
[2]王湛棋.高中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的實踐研究[J].文學教育(上),2020(1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