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平平 姚若楠 扈衷權 羅鳴
摘要:目前運籌學教學存在幾大矛盾問題:經管類學生的數理能力與傳統理工類專業運籌學所要求的數理水平相矛盾;傳統的一元化教學方式與信息時代多元化的教學理念相矛盾;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經管類專業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相矛盾。為實現提高經管類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推動高校育人與企業需求高效轉化,實現復合應用型人才行業輸送的教學改革目標。應把握新文科建設的內涵與要求,結合經管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做到:(一)優化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積極性;(二)注重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三)更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手段;(四)結合專業特點,篩選教學內容;(五)立足學科屬性,豐富實踐內容;(六)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關鍵詞:新文科建設;經管類專業;運籌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F2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12-0117-04
在全球新科技革命、數字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為了推動傳統文科更新升級和領域拓展,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特征的新文科建設理念應運而生。2018年12月20日,教育部經濟和管理類教指委主任委員聯席會議暨工商管理類專業教指委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此次會議聚焦“新時代、新文科、新經管”,對新文科建設和卓越拔尖經管人才培養進行了部署。2021年3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在專業優化、師資建設、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對文科專業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旨在推動傳統文科轉型升級。建設新文科、新經管,需要專業教育、師資團隊建設等方面聯動優化。其中,教學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此背景下,本文針對作為經管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的運籌學提出教學改革方案[1]。
運籌學起源于二戰時期的軍事實踐,是一門從實踐中孕育而來的自然科學,具有實踐性、系統優化性和多學科交叉性的特點。作為現代管理學的專業基礎課,運籌學善于解決企業管理中的復雜問題,是管理人員進行分析和決策的重要工具,也是實現科學決策和現代化管理的重要依據。目前,經管類專業運籌學教學存在以下問題:教學手段傳統單一;教學內容的專業化特點不夠顯著;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有待加強等[2]。為了改善教學現狀,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以及應用能力,打造順應時代發展的經管類人才,本次教學改革緊扣新文科建設內涵,致力于打破傳統教學手段,推陳出新,結合經管類專業特點調整教學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開展校企合作,挖掘運籌學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培養應用型的復合管理人才。
一、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經管類學生的數理能力與傳統理工類專業運籌學所要求的數理水平相矛盾
經管偏屬文科類專業,與傳統理工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同。傳統理工類專業對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邏輯思維運算能力等方面要求較高,經管類專業則側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因此經管類學生的數理基礎相較于理工類專業學生來說略顯薄弱。而運籌學的多學科交叉性對學生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等課程的掌握程度要求較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課程難度大,從而導致其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興致不高,甚至對運籌學產生抵觸與畏懼心理,大多數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并未從中掌握到實用的知識,運籌學實際教學收效甚微。
(二)傳統的一元化教學方式與信息時代多元化的教學理念相矛盾
信息時代對教學手段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而運籌學實際教學狀況則是沿襲傳統教學模式,依托教材,以教師黑板講授為主,課后習題訓練為輔,教學模式傳統單一,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與經管專業培養新時代應用型復合人才的理念相矛盾。另外,運籌學日常教學中沿用考勤記錄、平時作業加期末閉卷考試量化打分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能力,缺乏靈活性與科學性,并不能很好地反應學生對知識真實的掌握程度。由此看出,現有考核方式不僅給學生增添了壓力而且不利于其綜合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提升。
(三)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經管類專業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相矛盾
運籌學是一門從實踐發展而來,并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學科,結合經管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該課程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知識以外,還要求學生具有分析和解決基本管理問題的能力。但由于運籌學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內容都以教材講授為主,停留于理論層面,且目前仍缺乏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案來應對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現狀[3]。長此以往,學生無法靈活地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不利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提高學生自身競爭力。
二、教學改革目標
“新時代、新文科、新經管”從思想層面、知識層面、應用層面對學生提出了新要求。本次教學改革圍繞“模式”“內容”“實踐”三要素,從學科導向轉為需求導向,實現教學改革的轉型升級。首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由于經管類學生對學習偏數理類的課程比較吃力,且經管專業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基礎和學科實用性特點來更新教學方法,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較容易掌握課程的基礎上有精力鍛煉自己的應用能力。其次,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更新調整。強化學生對運籌學概念與原理、方法與模型的掌握,使學生能對一些簡單的應用型問題進行抽象建模和分析運算,學會使用計算機軟件進行輔助。最后,加強社會教學實踐。為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相比以往傳統教學,此次教學改革啟動“企業進課堂、校企雙授課”模式,讓學生在了解企業管理運營概況的基礎上學會利用運籌學的思維方法來解決在企業管理中所面臨的一些簡單問題。
三、教學改革措施
(一)優化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積極性
“新時代、新文科、新經管”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加強高校師資團隊建設,優化師資隊伍,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首先,綜觀高校教師對教學改類論文的發表情況,與其他科研方向的論文相比,在數量和質量上存在顯著差異。這是由于崗位聘任制下,教師往往在專業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對教學改革方面的研究缺乏動力。對此高??梢圆扇《嘀丶钅J?,調動教師參與教學改革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教師探究學科教學改革項目,并把教學改革落到實處[4]。此外,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學科素養,就教學內容構建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授課方案,更新優化教學課件。鼓勵同專業運籌學教師建立課題組,共享教學資源,及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進行探討,相互之間查漏補缺,形成良性反饋。同時,課題組成員不斷對教學案例進行動態調整,采用更貼合實用性的當下熱點案例;鼓勵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討論,保持密切聯系和關注,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反饋及時調整教學進度。
(二)注重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富有啟發性的課堂導入可以使學生轉變對運籌學的傳統刻板認知,以更發散的思維和多元化的角度來看待這門學科,不斷賦予運籌學新的內涵,從而有助于克服學生在一開始的學習中就存在的畏懼心理,激發學習興趣[5]。首先,教師應在學生初次接觸運籌學時系統性地闡明“什么是運籌學?”“運籌學的重要性”,以及“運籌學在以后的工作中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其次,介紹本課程的教學形式、考核方式、教學內容范圍及側重點,以及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學生應該達成什么樣的教學成果。同時,教師可以加入一些生動有趣的教學案例,通過播放微視頻、課堂互動等方式鼓勵、支持、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看待運籌學課程。
(三)更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手段
1.大數據賦能,打破傳統教學模式
教師應該結合時代特點,更新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方法。首先,可以在授課過程中融入多媒體教學,在重點難點的地方插入動畫圖表,引用視頻案例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其次,線上與線下結合,建立學生的“第二課堂”。例如,教師針對課程重難點內容提前錄制微視頻,通過微信公眾號、SPOC等網絡平臺發布,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來進行課前預習輔助理解,課后復習鞏固內容[6]。因學時有限等問題而無法在正式課堂上抽出時間講授的習題課、答疑課等,也可通過線上方式進行。同時開啟平臺討論功能,便于學生就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及時互相探討和學習。此外,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2.分組案例考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教師針對現階段教學任務選擇合適的案例,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組針對案例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構建合適的模型,通過計算給出最優解。最終通過小組PPT匯報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成果展示與交流,老師在學生給出結果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報告給予點評和優化。這樣既考查了學生的組內分工協作能力,又鞏固了所學知識內容,加深了學生對運籌學在實用性方面的體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3.優化單一賦分機制,考核方式多元化
考核方式結合平時考勤、期末考試、日常作業、上機成果、學生課堂表現、小組案分析論等多種元素,適當調整各部分占比,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實踐應用能力。此外,考試的命題不能局限于書本,應適當進行課外拓展,并注意各學科之間的聯結。
(四)結合專業特點,篩選教學內容
首先,選取合適的教材。市面上關于運籌學的教材紛繁復雜,對此教師應該結合經管專業特點,選取內容靈活,難度相對較小,實際案例豐富的教材。其次,對教學內容有所篩選和側重?;懊婷婢愕健睘椤皢吸c突破”。例如,在章節選取中,以單純形法、對偶理論、靈敏度分析、目標規劃、運輸問題、網絡優化等為重點掌握對象。同時,在實際教學中簡化對公式定理的推導過程,強化對重點概念、理論的理解和對模型的掌握,著重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增加案例教學。
(五)立足學科屬性,豐富實踐內容
1.選擇計算機軟件,安排上機實驗
在現實的企業運營與管理中,有許多龐大而復雜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無法用書面形式來建模計算與優化,更多情況下需要運用各種計算機軟件來輔助運算。因此,教師可以綜合各類建模軟件的特性和功能,適當選擇Matlab、lingo等適合學生現階段學習的軟件。提前錄制關于軟件操作演示的教程視頻以供學生學習,合理安排學時進行上機實驗,鼓勵并指導有興趣或能力的學生進行深度建模編程。
2.企業走進課堂,采取雙授課模式
要培養經管復合應用型人才,就要鍛煉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在企業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大學生就業現狀來看,存在學生自身所擁有的綜合能力與用人單位所要求的運用于實際工作崗位的能力存在銜接斷層和供需矛盾的問題。這一問題在經管類這種偏應用型的文科專業尤為突出。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專業核心課程培養的同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與平臺。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增加企業實際案例教學,把企業在經營管理中面臨的問題,如成本控制、生產計劃、庫存管理、運輸問題等拋給學生,引導學生用現有的知識進行思考分析與解決,給出優化方案,再與企業的實際解決方案作對比,取長補短。對學生提出的更好、更有創意的方法給予肯定和鼓勵,對于存在欠缺的方面,引導其進行反思總結。其次,教師可以利用自身資源或學校專業平臺,不定期邀請企業在職人員就運籌學在企業管理方面的應用進行授課。運籌學強調在決策時采用定量與定性分析,但在企業實際管理過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非定量因素,如政治、社會等因素,這就要求學生將運籌學的定量模型分析融入企業實際,再綜合運用經濟學、社會學、組織行為學等學科知識來解決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雙授課模式下,學生可以通過教師授課掌握運籌學的基本模型以及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再結合企業從業人員就企業管理決策的實際狀況以及決策方法、衡量要素等,深刻體會企業的管理實際運營模式和決策。通過這種方式,有助于轉變學生固化的思維模式,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側面幫助學生將多學科知識進行綜合運用、靈活運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身的競爭力。
(六)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新文科建設的“新”,不僅體現在對專業優化、師資建設、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還體現在把哲學與思政元素融入到專業學科中。運籌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學術智慧,哲學思辨以及人文內涵。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在幾千年前,就開始運用運籌學的優化與系統思想解決實際問題,如都江堰的系統聯動,丁謂修皇宮的“一舉三得”,田忌賽馬的運籌帷幄,《孫子兵法》的出奇制勝,等等,這些都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勞動智慧結晶。近現代以來,我國涌現了許多熱愛祖國的優秀運籌學家、數學家、科學家,他們都為運籌學在中國的發展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運籌學家許國志為參加新中國的建設,破除萬難,乘輪歸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積極求索,為世人留下了《優選學》等運籌學方面的巨著;科學巨匠錢學森為推動我國航天工程事業的發展,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軍事運籌學研究機構,開啟了將系統思想運用于國防事業的先河。這種刻苦鉆研的學術精神和滿腔的愛國熱忱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7]。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向學生傳輸優秀的人文故事,思辨的哲學智慧以及嚴謹的學術精神、愛國精神,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運籌學的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和正確的價值觀。
結語
在傳統與科技、理論與實踐的碰撞融合中,本文基于“新時代、新文科、新經管”的理念,針對當下運籌學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同時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和新文科建設理念,從師資隊伍、課堂導入、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實踐環節、思政元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旨在提高經管類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推動高校育人與企業需求高效轉化,實現復合應用型人才的行業輸送,讓運籌學教學乘上時代快車,在發展中完成自我革新。
參考文獻:
[1]聶云霞,黃星.新文科背景下檔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北京檔案,2021(12).
[2]雷紅軒,酈麗.“新工科”背景下運籌學實踐教學改革[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5).
[3]謝丹,胡若曦.新時期高校經濟管理專業教育發展研究——評《經濟管理專業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J].中國高校科技,2021(7).
[4]徐穎.教學型大學非金融專業金融學教學內容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09(1).
[5]高琴.應用型本科運籌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C].《新課改教育理論探究》第二輯,2020:76-77.
[6]賈佳,黃海平.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教育探索,2020(11).
[7]王穎,邵桂芳,陶繼平,等.運籌學課程思政的設計與探索[J].高教學刊,2021(16).
作者簡介:馮平平(1989—),女,漢族,山東濟寧人,單位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為供應鏈管理、運籌與優化。
姚若楠(2000—),女,漢族,陜西商洛人,單位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為金融學。
扈衷權(1992—),男,回族,江蘇徐州人,單位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為應急管理、供應鏈管理。
羅鳴(1993—),男,漢族,河南信陽人,單位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為研究生教育改革。
(責任編輯: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