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覺民 李宇新
一、關于機電類技能人才所需核心技能的思考
(一)增加核心技能元素的意義
職業技能包括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兩部分。職業技能標準的工作要求中,相關知識(現行理論學習重點)指的是學習者對相關知識的概念、結構、功能、理論、圖形文字符號、程序符號等的記憶、理解。以電工職業為例,相關知識僅僅局限于與維修設備有關的知識,而與設備直接關聯的外部電氣系統知識一概不涉及其中。但實際上維修設備是與供電、用電以及保護系統緊密關聯的,要實現設備維修就必須認知各系統操作規范、操作程序和工藝要點。
電工職業以往的教學大多側重為考而學,難以精準定位操作技能項目關聯的知識內容,從而導致知與行脫節,學習者只要死記硬背即可及格。這樣的理論學習不能考查學生對操作項目相關的知識儲備是否合格,也不能考查學生是否具備解決問題能力。為此,我們要通過學習核心技能認知操作的意義,充實、完善現行的相關知識的心智技能培訓,創建機電類技能人才認知結構建設的學習機制。
機電類職業教育、培訓增加核心技能元素的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面:
1.解決問題需要認知操作
認知操作的作用是認知個體需求、客觀價值,包括是什么、怎么操作、做到什么程度、與何人有關、資源配置、經濟性等知識的獲得、組織和應用過程,是個體完成工作任務的才能。
在現今信息化大生產時代,對電氣技能人才的要求不能僅限于熟練掌握生產的工藝特征和生產流程,電氣技能人才還要掌握流程的多元技術,以及科學組織、協調、合理利用資源提高維修維護效率、降低成本的能力,要有創新思維,不斷提升服務的科學性,技術的先進性和安全性、經濟性等心智技能,而這些是學生目前最為缺乏的職業素養。
組織、協調、合理利用資源的能力來源于技能人才認知結構的完善,所以,需要在解決問題方面增強認知操作能力,促進職業能力發展。同樣,認知操作對于操作者而言,不僅能夠提高其操作過程的精細化水平和規范化水平,還能提高操作者多方面的操作技能(如調試作業、異常、故障處理等信息的分析、判斷以及總結的能力),從而使操作成果更為可信、實用。
2.有利于認知結構的完善
認知結構是知識和科學方法的心理組織結構,即用智慧、規律、科學的思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奧蘇貝爾提出可以通過改革教材內容和教材呈現方式來改變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而達到促進學習遷移的目的。用什么樣的呈現方式,我們需要從源頭分析,研究職業能力層次及其與認知結構構建相關聯的要素。
3.積極有效地完善認知結構
從構成要素來看,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部分;從層次可分為職業特定技能,行業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
目前機電類職業教學、培訓內容主要是職業特定技能和通用技能。以往的教學大綱中沒有包含核心技能(包括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但是實際上,核心技能確實體現在具體職業活動之中。核心技能包括交流表達、數字運算、革新創新、自我提高、與人合作、解決問題、信息處理、外語應用八大要素。核心技能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廣泛遷移性,其影響輻射到整個行業通用技能和職業特定技能領域,對人的終生發展和終身成就影響極其深遠。核心技能為技能型人才從業能力的提高及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因而,核心技能是基礎性的職業能力,是行業通用技能和職業特定技能的基礎。技能人才的核心技能是一個企業核心能力的最基礎的關鍵的構成要素。在技能人才培養中,核心技能的確立和開發具有重大意義。核心技能包含了實現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綜合要素。
在認知結構不斷構建的過程中,沒有核心技能就沒有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思維程序和行為方式。
(二)機電類職業教育、培訓中增加核心技能的作用
一是能夠促進認知結構變量遷移;促進職業多元素養提升;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廣泛遷移性。
二是核心技能提升了技能人才職業素養。明確知道“是什么”“做什么”“如何做”以及“作業與誰關聯”,反映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是多方面素養和能力的體現,是工業4.0時代對電氣技能人才的素質要求。
三是這一部分學習要素的增設,使得培訓、評價在理論和操作上都能夠真實體現出“解決問題”這一核心能力,真正落實了“執行規范,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職業教育、培訓方針。
二、關于完善認知結構、建立機電類核心技能教學機制的思考
(一)設計認知操作載體,實施認知操作
核心技能與特征技能兩種學習情境之間不能直接發生聯系或產生遷移,要憑借某種媒介,幫助學生在認知操作學習過程中,將核心技能元素向職業技能操作或服務產生積極的正向遷移作用。
可以通過改革學習內容和呈現方式來完善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進而達到促進學習遷移的目的。
(二)認知操作載體內容符合生產化、社會化的實際
認知操作載體原則上采用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工作要求中的最小技能單元或技能單元,同時需符合生產實際需求且滿足八項原則。
認知載體的內容不僅包括心智技能、操作技能、知識技能、心理傾向意義學習的認知操作,還應具有操作項目所關聯的識繪圖、資源配置、直接費用編制、工作計劃,技術、安全文件編制等意義學習認知外顯操作的內容,范圍和程度要求符合生產實際。
(三)認知操作教學的性質
由學生在已有經驗基礎上對工作任務進行認知分析,分析內容包括達成施工目標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心理傾向。學生從專業、規范、環保、經濟、合作、計劃、評估等不同角度對方法技能、社會技能的知識、情感、意志形成新的概念,以求得到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過程的學習稱為意義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的。教師教學的職責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經驗、指出新的知識方向,激勵學生的認知操作向廣度、深度拓展,完善認知結構。認知結構的完善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問題解決中選擇合乎生產實際的推理規則和施工方案的策略,高水平地完成操作任務,還有利于促進學生職業綜合素養的提升。
(四)認知操作的教學原則
1.課題模糊原則
認知操作的項目名稱以及工作要求的描述要適度模糊,以利于激發學生的最佳探索熱情,使學生接納作業時有較好的心理準備。
2.過程的維持原則
教師要在認知操作意義學習過程的關鍵節點適時指出方向,幫助學生訓練科學的邏輯思維,助力學生增強學習自信心和責任感,形成善于獨立做出決定和行動的心理傾向,以維持意義學習過程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熱情。
3.方向引導、資源正確的原則
學生在對方法技能各要素分析后得出需要新的知識來完成工作任務時,教師除給予方向性指導外還需提供正確知識資源,保障意義學習過程的有效性(對于不可為答案,讓學生在資源的認知操作中自行解決)。
4.實踐驗證原則
認知操作教學結束后,應隨即進行所對應項目(或相近操作技能考核項目)實際操作技能考核,以驗證認知操作(心智技能)在生產實際應用中所發揮的作用或學生達到的水平。
5.專家評估原則
核心技能教學評估以完成任務的操作技能成績為基準,檢測評價學生在方法技能、社會技能等認知操作水平。
評估組織由專業科室學科帶頭人、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技能人才代表和考務人員組成。
(五)認知操作的教學方法
1.認知操作建議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利用責任(職責)機制 ,以完成符合實際(生產或服務的工況)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實現方法技能和社會技能認知操作學習的方法。
責任(安全、材料、施工、質檢、技術)機制具有操作項目各組成部分和環節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確保項目目標實現的制度與方法的調節功能。
給定具體項目(教學情境),用項目的工作要求、工作目標的新奇表象激發學生的好奇、探究、涉獵的認知操作。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完成互動的成果認知,本項目關聯方法技能、社會技能等要素的認知與外顯操作的意義學習,以保障“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達標或超標實現。
2.認知操作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學習目標
一是內化形成新的經驗知識和能力的建構(認知與外顯操作),達到與操作項目相關聯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相關知識和綜合知識,規范、環保、安全等相應的認知范圍、水平。
二是認知對所做項目實現的社會意義(責任、合作、規范、質量、評估、創新)。
總之,機電類技能人才的培養要重視核心技能的培養,核心技能的培養是完善認知結構積極有效的途徑;加強機電類技能人才培養方案探討,建立立體式的核心技能教學機制。
(作者單位:開封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