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紅軍
摘 要:加強對職業學校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對于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面對市場經濟全球化、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如何使職業道德教育收到良好實效值得認真思索,本文就此進行探討。
關鍵詞:市場經濟 職業學校 職業道德教育
職業學校的學生是各行各業現代化建設的后備軍,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互聯網絡的不斷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市場體制的逐步完善,職業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正面臨許多新的課題。
一、在經濟全球化和網絡技術社會化的大背景下思考職業道德教育問題
經濟全球化和網絡技術社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它不可避免地帶來諸多方面的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給社會生活帶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也突出地表現在道德境況和道德教育活動之中,改變著已有的道德行為方式和道德教育的方式。因此,必須把職業道德教育放在經濟全球化和網絡技術社會化的大背景下來思考。
在職業道德教育的理念上,應該不斷擴大職業道德教育的視界,豐富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在加強傳統的忠于職守、熱愛本職、團結協作、互助友愛、艱苦奮斗、厲行節約等一系列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基本規范的教育的同時,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和我國民族的倫理觀的前提下,還可以把西方發達國家的合理的職業道德理念和市場經濟的職業道德原則引進課堂,突出公正、平等、誠實守信、利己與利他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個人與社會及自然相依存等方面的教育。大膽沖破以往職業道德教育的束縛,消除職業道德教育中的困惑,使職業道德教育緊貼現實,跟上時代。
在職業道德教育的方式上,要注重由傳統的帶有強制性的灌輸式、說教式向自主、平等、開放性的勸導式轉變,著重立足于學生職業道德批判能力的培養。不可否認,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觀念對人們的思想行為產生了負面影響,如極端個人主義、一切向錢看等。教師可向學生提出這些現象和行為違背了什么道德原則、它們究竟是主流還是支流、應該效仿或是抵制還是反對等啟發性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讓學生自己去辨別是非,提高道德批判能力和道德覺悟水平,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職業道德水平的目的。
二、針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現實下進行職業道德教育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職業道德教育理念只有與社會生活相適應,才是可信可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當代職業道德教育的社會活動、制度、觀念的基礎。職業道德教育必須植根于這一客觀現實基礎之上,這就必然要求職業學校教師轉變職業道德教育的觀念。
市場經濟把每個人都變成利益主體,“從我出發”的合理利己主義的倫理道德與滿足私利不惜犧牲他人和社會利益的極端個人主義是有明顯區別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合理的利己主義是能夠正確說明和處理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的。如環境保護理念就是把人類甚至個人的生存發展需要作為出發點,把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地統一起來。
市場經濟的行為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行為,即為己利他的行為,更何況市場經濟有平等公正的游戲規則,是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個人與他人與社會及自然有很強的同構性。因此,市場經濟下,職業學校教師應該承認并接納“從我出發”的職業道德觀。
如果立足市場經濟,接納“從我出發”的低層次的職業道德觀,不僅不會否定高層次的為人民服務的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職業道德道德觀,反而會使其高尚性可信化和可行化。
同理,如果立足市場經濟對職業學校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就能更有力地解釋平等公正的道德原則和誠實、良心等道德原則的客觀合理性和重要性。
總之,只有立足社會主義市場的客觀現實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才不會蒼白失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三、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開展職業道德教育
(一)確立平等的道德教育話語權的理念,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水平
職業道德教育經常以“不該這樣做,應該那樣為”的形式進行,即以職業道德評價的形式進行,對善的道德行為給予高度贊揚,對惡的不道德行為表示極度譴責和鄙夷。
道德行為只有通過職業道德評價,才能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鼓勵人們棄惡揚善,明確什么職業行為體現的是優良品德、什么職業行為表現的是陳規舊習,并以此能夠自覺地矯正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職業道德評價內容包括道德認知、情感、意志、信念、行為等,道德認知評價是其他道德評價的前提、基礎。因此,道德認知在職業道德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甚至是關鍵的一環。
人的認識具有自主性和可隱性,這就決定了職業道德教育不能采用簡單的帶有強制性的灌輸、說教的形式,而應采取平等的討論式、誘導式形式。只有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置于平等的地位,受教育對象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讓受教育者有充分的話語權和機會,受教育者才能認可并主動接受教育者的道德觀,職業道德教育才會有效。可見,在職業道德教育中,確立平等的道德教育話語權是很有必要的。
確立平等的道德教育話語權的理念之后,教師要發揮道德教育的主導作用、達到教育目的,還必須曉之以理,不僅要以情感人,更要以理(正確的職業道德觀)服人。
要實現以理服人,理論必須具有科學性,即符合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規律,并有嚴密的邏輯性,正確反映客觀事實,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必須具有徹底性,膚淺的理論對人的思想不能起啟迪和教育的作用,只有深刻徹底的理論才有幫助教育的作用;還必須具有可證性,即要經得起社會實踐的檢驗,在生活實踐中切實可行,與時代脈搏相扣。理論如果有了科學性、徹底性、可證性,就自然會樂于被人接受。
當然要做到這些并非易事,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拓寬知識領域,掌握新知識,并加強調查研究,了解分析各種社會道德現象,才能以理服人,達到職業道德教育的目的。
基于這一認識,職業學校教師應該十分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職業學校要采取各種措施積極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同時要高度重視職業道德教育的科學研究,從而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水平,使職業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實效。
(二)把德育內容滲透于智育,把德育活動延伸到校外
無學之德無根,無德之學無魂。科學總是與愚昧相對立的。一切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都是人們對人、對自然,以及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正確反映,都為人類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而服務。
智育(學習其他科學文化)是德育(職業道德教育)的基礎,德育對智育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正因為如此,在智育過程中滲透德育內容成為可能和必要。
例如在講電腦網絡等自然科學知識時,可以與現代化建設、民族興衰、國家昌盛、人民利益等職業道德內容聯系起來;在講商品經濟等人文科學知識時,可以把它與利己利人、公平平等、誠實守信、團結協作等職業道德內容聯系起來。
學生在校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真正用于職業道德教育的時間是不多的、不夠的。在智育過程中滲透德育內容,就能使職業道德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延展,而且能使抽象枯燥的教育變成具體生動的教育。因此,職業學校教師應該十分重視把德育內容融入智育中,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
積極拓寬職業道德教育的陣地,可以把教育活動延伸到校外,如對本校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調查可以采用問卷、走訪、座談等形式。調查內容可以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中的問題、畢業生生活工作狀態和體驗、畢業生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和作用、對本校發展和職業道德教育的建議等。調查力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對獲得的材料要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并歸檔管理。
通過跟蹤調查,一方面加深師生之間的感情,使畢業生在無形中接受再教育,促進他們思想和工作的進步;另一方面能從中發現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正確評價職業道德教育的實際成效,促進職業道德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上進行改革,為教學研究提供寶貴的感性材料和新的課題,使教學研究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提高職業道德教育水平,推動職業道德教育的全面發展。
以上是筆者對新形勢下職業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思考,也是個人實踐中的一些經驗總結。只要勇于探索創新、不斷總結經驗、努力學習,一定能夠把新形勢下的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張漢梅.職業教育改革背景下職業道德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5).
[2]龍詠君.就業導向下高校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問題探析[J].財會學習,2020(35).
[3]梁華瀟.會計專業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研究[J].南方論刊,2020(10).
[4]奎寧.中職生職業道德教育改革路徑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10).
(作者單位:遼寧省葫蘆島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