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


摘 要:湖南建筑高級技工學校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探索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推動思政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通過魯班技能節等專業技能比賽、師生作品共建等形式,協同提高學生的思想、技能、品德等綜合素質,著力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建筑行業人才。湖南建筑高級技工學校將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實現了職業技術技能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同時也實現了思政教育中的技術技能提升,實現了課程思政的轉型與技術技能課程的轉化。
關鍵詞:立德樹人 德技并修 思政教育 技術技能培養
湖南建筑高級技工學校(以下簡稱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持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構建“大思政”一體化育人體系,在職業院校為國家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基本教育目標中,不斷打破技術與思政教育壁壘,將技術技能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培養新時代的具有愛國情懷和文化涵養的新人。學校構建了 “一二三四五”育人新體系,即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弘揚魯班文化為己任,構建一整套育人體系;抓好思政課堂和課程思政兩個陣地;落實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實施家校共育工程、文化育人工程、隊伍強基工程、思想引領工程四項育人工程;以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為落腳點,促進學生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素養、職業思維、職業行為整體提升。學校以匠心建業,以文化筑魂,以技能作品展示獻禮建黨百年,進而探索在專業技術技能實訓實踐中創新大思政模式。
一、匠心建業——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共建模式
匠心建業,最為關鍵的是在建立教師理論學習機制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增強教師的德育意識與育德能力;其次是搭建團隊建設平臺,抓準、抓實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互融合,做到知行合一。
(一)構建“一體化”理論學習機制,增強教師德育意識和育德能力
學校構建“黨支部+專業科+教研組”一體化理論學習模式,推動專業教師理論學習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凝聚課程思政建設育人合力。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內容、明確學習要求,提升教師踐行“課程思政”的本領與能力,增強育人責任感與師德修養。
深入思考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與方法。通過集體觀影學習、優秀教師先進事跡等活動和載體,引導全體教師強技能、樹師德、鑄師魂、正師風;加大與兄弟院校交流力度,以“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積極學習、借鑒其他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經驗和方法,提升教師踐行“課程思政”的本領與能力,為技能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奠定扎實的教師素養基礎。
(二)搭建課程團隊建設平臺,抓實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見效
學校每個專業建設課程思政團隊,由黨支部書記擔任課程思政負責人,團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第一責任人,專業課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等共同參與,發揮各自作用,組建學科背景多樣、能力資源互補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設立符合專業育人特點、符合認知科學規律的思政課程體系,使思政工作落地見效。
學校通過“四個一”明確建設任務,即提升思政課教師理論素養,每兩周開展一次集中學習;建立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每月組織一次集中教研活動;開展課程思政培訓,每組提交一份課程建設方案;每年舉辦一次課程思政教學技能比賽,以賽促學,比賽對接教師職業能力大賽標準,以達到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研教改的目的。
二、文化筑魂——踐行以技能傳承革命精神、以技能成才報國宗旨
2021年學校舉辦的魯班技能節,一批師生共建成果集中亮相。學校各專業師生聯合起來,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將石庫門、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南湖紅船“搬”到校內,讓師生黨史學習“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學校的幾大作品,彰顯文化筑魂中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結合,實現思政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
(一)“中共一大會址石庫門”砌筑作品彰顯了技術與思政的融合
清水墻、紅腰線,石箍門、拱形門楣,是上海典型的石庫門建筑。位于上海市興業路76號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見證了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與壯大。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學校建筑工程專業師生攜手,優化傳統砌筑工藝,用精湛的砌筑技藝“講述”紅色故事:提取中共一大會址門樓之“形”,按1︰3比例重新設計,并在原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基座和上部的黨徽裝飾。經過精心準備和砌筑,師生將“明德尚技、精作筑能”的校訓凝聚在一磚一瓦、一砌一抹之中,用精湛的砌筑技藝精美復制、完美呈現這座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的石庫門建筑。通過砌筑技能講述建筑里的黨史,用匠人之心傳承共產黨人的初心,實現砌筑技術與紅色文化的完美結合,實現技術技能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讓學生在實習實訓教學中,潤物無聲地學習了紅色文化,內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從而達到思政教育入腦、入心、入行之目的。與單純的思政說教相比,這種課程思政的方式,更能激發學生思政學習與技能培養的積極性,更能彰顯技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完美統一。
(二)“清水塘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暨毛澤東、楊開慧故居BIM模型”彰顯課程思政之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說:“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有感于早期共產黨人的革命理想,學校管理工程專業師生攜手合作,利用BIM技術復創了“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暨毛澤東楊開慧故居”的建筑信息模型,動態化全景式呈現了故居場景,用專業精神致敬革命先烈,用技能作品獻禮建黨100周年。這一技能作品的完美呈現,既彰顯了建筑的藝術之美,又讓人感受到“中共湘區委員會的秘密辦公地”的神圣。在實踐創作中還原歷史場景,讓學生感悟中國革命的艱辛與不易,往往比簡單的課堂說教,更能打動人心,更具教育深意,更有教育效果。
(三)“匠心建造船模,傳承紅船精神”精細木工作品創作中的課程思政
歷史風云歲月痕,紅船依舊顯精神;初心不忘掀急浪,使命擔當起巨輪。100年前,深秋的南湖,微風習習、清波蕩漾。一艘長約16米、寬3米的畫舫靜靜地停泊在湖畔,小小紅船承載千鈞,播下中國革命的紅色火種,從此,南湖紅船燈光閃耀照亮前程,從這里起航的中國大船,在歷史的風雨中檣立帆滿飛槳前行。學校裝飾裝潢專業師生同臺展技藝,齊心協力建紅船船模,以匠心向建黨百年獻禮,以技能傳承紅船精神。師生根據線形圖放樣構建船體,精選杉木、梓木、椆木、松木及五金配件,采用中式內河船體傳統工藝和榫卯結構制作紅船船模,船篷做防水及隔熱處理、全船桐油處理,經過師生的反復打磨和精心制作,一艘1︰4.5的紅船船模呈現在人們面前,顏色鮮艷亮麗,外觀逼真,栩栩如生。
在紅船的設計制作過程中,師生巧妙地將技能與黨史教育、紅色教育融為一體。讓師生在技術中體悟思政,在思政教育學習中提升了技術水平,二者相得益彰,真正踐行了課程思政的真諦。
三、小結
綜上所述,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和主線,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堅持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有機融合,提高通識課程、專業課程教育教學環節育人功能。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各部門通力合作、全體教職工共同參與,形成育人合力,著力培養思想正、技能強的新時代高技能人才。學校創新思路,進行有益大膽的改革探索,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產生良性互動,走出一條思政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的 “育人大道”。
(作者單位:湖南建筑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