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
從教30多年來,我非常有幸跟著國家課程改革的腳步,從實踐者、改革者成長為參與制定者。對于《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發布,我想,其不僅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改革樹立了新思想,指明了新方向,也重新激活了每一所有理想、有擔當、有行動力的學校對新時代教育使命與責任的自覺追問:如何回歸學校育人主體,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改革之路?在這個大追問之下,我們不妨先展開一些“小思考” ——
從學校角度出發,如何將新課標的教育理念放置到具體而真實的學校場域,聚焦“完整人”的發展,系統集成與整體落地?
一所學校的一切育人要素、課程元素及整個育人環節,必須融入一個具體人的核心素養培育,聚焦兒童的一日學校生活,關注兒童完整成長的教育進階。然而,在我們的教育經驗中,小學、初中往往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并將之作為引以為傲的“教育資借”,從而導致兒童成長的“錯位”與學段“段差”。新課標提出關于學段進階和銜接的“九年一貫性”要求,促進學校的教育發生過程更有秩序地系統進行;促使每一個教育者,以及各環節、各要素、各方位上的教育力量都集聚到兒童的階段性與連續性發展上。實際上,清華附小幾年前便已開始實施“啟程—知行—修遠”三進階育人。同時,學校主動向下延伸幼小銜接,“接一程再接一程”;努力向上貫通小初銜接,“送一程再送一程”。結合新課標的新要求,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引領擔當,加強學生貫通培養的理路與規程研究。
從校長角度出發,如何研判新時代背景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機制、新思路與新方法,實現教育多元主體的價值共創?
應該說一所學校的校長心懷什么樣的教育觀、課程觀、兒童觀及教師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所學校的教育境界。作為校長,必須思考兒童成長全過程、全要素與育人各環節的融通。新課標提出的“學業質量”標準賦予了高質量育人新內涵,啟示我們:要將義務教育階段的16門學科具體地安放在學校的微觀系統中;要注重知識與能力培養的階段性;要挖掘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整體構架課程內容,并予以情境化、過程化、完整化實施;要讓兒童在現實生活與經驗改造中成長,實現學科素養到學生發展素養的轉化;要重構家校社新型關系場域,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共創“內外雙循環”的成長課程鏈,等等。
從實踐者角度出發,如何提升教師的育人勝任力,切實讓每一個兒童的每一日生活都充滿期待與實際獲得,讓兒童真正站立學校正中央?
一名優秀的教師,會自覺把新課標落實的過程當作自己專業成長和提高育人勝任力的過程。我自身便是在20多年的課堂實踐與對課程標準的落實中,實現了從“三個超越”、主題教學到“1+X課程”,再到逐步構建成志教育系統育人模式的理念升華。此次新課標提出了“核心素養”“課程綜合”“跨學科學習”“學習與生活”等關鍵詞,構筑起我們新的教育實踐“頂層哲學”和專業成長指南。就清華附小而言,在上一輪課改中,我們每年圍繞一個偉大人物主題開展深度學習,形成了“任務群”雛形和全學科參與、所有師生共學的慣例。今年,借助“杜甫誕辰1310年”年度課程群,我們將結合新課標探索基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題任務群新模式,努力在學段銜接、跨學科學習及過程性評價等方面實現新突破。這些,無疑對教師的育人勝任力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言以蔽之,教育人必須回歸真實的教育現場,在深入研究與認識新時代兒童成長規律的基礎上,主動全面地實踐新課標,于教育變革的復雜性中探求創新,在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中尋求自己的教育實踐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