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有其先賦的社會背景,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每一個人的思維都見其鮮明的生活閱歷,歷歷可見個性的呈現。
Z世代、00后的這些后浪們,幸運地趕上了一個高歌猛進的時代。富起來的歷史進程帶來豐裕的消費想象,數字化的科技創新啟動全新的生活方式,全球化的經濟融合敞開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夢的民族復興展現壯美的未來愿景,比起先輩,他們有更強烈的自信和豪邁,更充沛的激情和銳氣。
這一股浩然之氣彌足珍貴,但其中隱現的偏向也不可不察。有高校老師曾告誡年輕學子,無限的優越和高調的激昂也會滋生出“高傲”和“膚淺”,于其成長有害無益。亦有媒體曾提示一些城市青年現實生活中宏大敘事與日常認知的分離誤區,導致“對國家前途滿懷信心、對個人命運失去希望”的心理現象。
成長中的新生代在擁有廣闊發展空間的同時,還要穿越一個個堅硬的“成長繭房”。
人生揚起的第一片風帆,是校園里的啟蒙。起跑線競爭,應試化教育,升學率評價,催生出日益沉重的社會性焦慮。于是,就有了無數包辦干預的父母和眾多不堪重負的老師。學生們被灌輸被引領的,多是知識而非思維,是結論而非問題,是標準而非選擇,被推涌被形塑的是一個個“做題家”的模樣。獨立意識的孱弱、質疑精神的忽略和創新思維的遮蔽,為許多學子未來的成長留下了難以修復的缺憾。
進入互聯網時代,這些原住民是勇敢的弄潮兒。然而,網絡信息是瑣碎而蕪雜的,虛虛實實泥沙俱下,對于缺少社會閱歷的學生來說,何以辨別?算法推送是有過濾有指向的,滿足于同溫層效應的固化,他們也很可能在渾然不覺之中“作繭自縛”。媒介傳播多是奉行“流量為王”的,“閱讀”變成了一種“觀看”,媒介的誤導,極易造成受眾自我意識、深度思考的流失和退化。
校園是課堂,社會也是課堂,而且是更重要的課堂,古人所言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這個道理。對每一個生活現象和社會問題的解讀,我們是否已具有廣闊的視野、多維的視角和審辯性思維?打開窗子看風景,我們努力學習著從中國看世界,但似乎還不習慣于從世界看中國。我們振奮著中國崛起、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但還缺少直面世紀疫情、百年變局嚴峻挑戰的思想準備。我們常常以簡化、極化的思維方式去認知事物,去判斷價值,卻往往忽略了社會現實復雜的多元性、多面性和多義性。歷史曲折幽深,世界變幻莫測,未來風險重重,如何去穿越知行迷障,在充分感知、真切體驗和實踐參與中涵養我們科學的歷史意識、開放的世界眼光和深切的社會關懷?
沉湎于膨脹化的自我和自閉性的傲驕,很容易編織起又一個“成長繭房”。
多元分化中的社會主體,對同一個事件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視角審視,有多樣的歧見碰撞,都屬常態,本可在基本常識、公共理性和交往文明的堅守中求得社會共識。但是,在當下的網絡輿論場中,卻常常引發一番番江湖惡斗。一言不合,就視若仇讎,情感先于事實,立場優于真相,觀點勝于邏輯,陷于無休無止的互懟互撕之中。有一些難耐寂寞的文化精英青年導師也披掛上陣,頤指氣使,蠻橫粗俗,可謂斯文掃地。無底線的網暴,折射出社會認知中的一種反智思維。令筆者想起西方先哲朋霍費爾的名言,愚蠢是一種道德缺陷,是社會環境和外部因素造成的一種心理副產品。反智就是一種愚蠢,這種愚蠢并非智力問題,或為了制造網絡流量,或圖謀把持話語霸權,或公然追求精致利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信豪邁的年輕人往往輕易就被帶了節奏,激發出激情燃燒的戰斗精神和 “同仇敵愾”的共情心理,尤須提高警惕。
生也有涯,學也無涯。涉世未深的Z世代、00后,要從一個個繭房中解放出來,最核心的,還在于始終堅持和持續充盈人生獨立思考的自主性、多元包容的開放性和終身學習的成長性,為知識破圈開拓,為思維創新砥礪,為全人發展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