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學鳳
新課標的發布是中國教育改革走向的風向標,將連鎖影響到教材修改、學校課程構建、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監控、教育評價等一系列工作,因此,教育人應該高度關注,通過學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指導課堂教學,更好地完成育人任務。新課標的發布也是國家教育發展的一項常規工作。教育要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適應性人才,就必須與時俱進,不斷修改和更新版本。這是教育發展階段性反思與完善的一種必然。2001年和2011年我國就曾發布當時的新課標。因此,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師,不必緊張地覺得:好不容易搞明白,又變了。這不是“變”了,只是一種與時俱進的調整與完善。
新課標發布后,各種專家指導、內涵闡釋等都在突出兩個要點:其一是核心素養如何落地;其二是大單元、大統整,實際上就是如何進行融合,體現綜合性。其實這兩點也都不是“變”,而是一種自然的教育發展。2011年中國發布 “新課標”,啟動新課改,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正式發布,后者無法進入課標,但在之后的課改中,擁有擔當精神的教育工作者主動思考、積極作為,將落實核心素養作為課改的思考點,并通過實踐積累了一定經驗。也就是說,“核心素養”雖然首次在最新版新課標中出現,但并不是新名詞、新事物,更不是我們在落實新課標中需要增加的新內容。“大單元”等統整、融合思想也不是完全新鮮的事物,在語文學科部編版教材開始使用時,這一思想在語文學科已經落地,其他學科也都先后開展了一些關于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探索,并呈現了一些研究成果。與之前后發生的跨學科教學、現象教學等實踐,也都有統整、融合的思想融在其中。這也告訴我們,教育改革與發展不是鮮明地劃分為毫不相干的若干階段,而是一種自然順承的發展,階段之間主體的思想是不變的,變化的可能是某些方面及策略方法等。因此,教師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而不是重新打鼓另開張。
新課標的落實過程是漫長的,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探索、實踐與反思,由一次次研討、一節節課鋪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用堅持的力量沖刷頭腦中、實踐中的痼疾,有勇氣去挑戰不同的意見與見解,在碰撞中日夜兼程、流淌不息,奔向寬廣的大海,實現我們作為每一滴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