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斌
新課標頒布后,一線教師面臨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從課前、課中到課后,要積極迎接和適應以下“七變”——
一變教師角色。教師應提高思想認識,轉變角色,做新課標的學習者、研究者、踐行者。
二變備課方式。變“只備一節課”為“超時空化備課”,大膽創新教學設計。多方位、多視角進行結構化設計,有效利用網絡課程資源平臺,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等,制定多種形式的有效學習方案。教學設計要明確、細化,解決“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是否培養核心素養”等問題,吃透教材,把握好實施課標的尺度,不逾越,不縮減。
三變課程內容結構。變“單一學科內容”為“融合多個學科課程”。挖掘學科知識間的關聯點,關注知識自然合理的銜接,忌強拉硬扯、生搬硬套,有效創設跨學科主題學習,帶動義務教育課程綜合化實施。
四變教的方式。變“老師多講”為“學生多思、多講、多練、多探究、多實踐”,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必要時走出課堂去學習,跨離校園去探究,走進社區等教育基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五變學的方式。變“被動”為“主動”,變“旁觀者”為“課堂學習主人”。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樂于實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育學生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
六變作業設計。變“形式單一”為“豐富多樣”,變“沉重負擔”為“高效優質”。作業分批、分類、分層次布置,增強針對性,豐富選擇性,體現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提高信度與效度,切實實現減負增效。
七變評價方式。變“片面單一”為“靈活多樣”,變“無效評價”為“長效機制”。關注學生真實發生的進步,捕捉有價值的表現,因時因事因人選擇評價方式和手段,增強評價的適宜性、有效性。全面推進核心素養的考試評價,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