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爍紅
摘要:歷史知識的豐富性、復雜性、跨學科性和歷史人物不在現場等特性,給歷史教學提出了挑戰。歷史大任務教學可以有效整合歷史碎片、零散知識,促使學生關注歷史知識背后的聯系、結構、規律,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養成學科核心素養。歷史大任務教學倡導設計結構合理的任務,建立清晰明了的推理邏輯,創設引人入勝的思辨性情境,選擇有情懷的微跨學科主題。
關鍵詞: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歷史大任務;教學策略;分享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6A-0077-04
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將于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歷史大任務教學體現了新課標理念,能有效整合歷史碎片、零散知識,促使學生關注歷史知識背后的聯系、結構、規律,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歷史大任務教學是教師在整體研究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資源、教學環境和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創設的主題教學活動。教師通過歷史大任務的梯級開發,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歷史解釋、史料論證,推動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研究。教師進行大任務教學的策略影響著歷史教學的效果,良好教學策略的選擇有助于教師引導學生對歷史變遷進行整體解讀,探尋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涵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統編教材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內容涉及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諸侯爭霸割據擴大、兼并戰爭新特點、商鞅變法、都江堰等歷史知識。這節課內容的豐富與教材敘述的簡略,給教學帶來了挑戰。“歷史學科的挑戰是利用現有的資源講述一個可信的、內容翔實的和具有支撐性的‘故事’”[1],而講好歷史故事的最佳方式,就是創設歷史大任務,分層推進歷史教學任務。
一、設計結構合理的任務
歷史大任務教學策略的構建首先是要創設結構合理的歷史大任務。歷史大任務的設計一要符合史實,二要符合學生的學情,三要符合歷史的前后聯系。教師在創設歷史大任務時,要將單課教學知識放到教學單元環境中進行整體聯系、前后觀照。在確定好大任務主題后,要對全課教學結構進行審視,設計好多個小任務,并思考如何進行任務推進。通過思考、研究,筆者確定本節課的大任務主題為“大變局時代:鐵、戰場、辯場與稻場”,分為三個探究學習任務:“軍事家的謀略”“政治家的遠見”“工程師的卓識”。三個探究學習任務,把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化、各國政治家變革、軍事家謀略及工程師的努力放在環環相扣的任務結構中考察分析,既有單項任務的史料論證、歷史解釋核心素養的達成,又有整體歷史結構邏輯能力的提升。
春秋戰國是先秦歷史上重大變局時代。一方面,由于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造成周王室勢力衰微;另一方面,生產力變革的關鍵因素——鐵器出現,它遠優于石器、青銅器。鐵制農具和牛耕提高了生產效率,鐵制武器提高了戰場殺傷力,鐵制工具提高了工程效率。生產力的變化必然會帶來生產關系的變化,引發社會變革。比如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強大的諸侯國不再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而是各自為政,擴充軍隊,力圖拓展疆域,獲得更多資源。
教材第34頁上的歷史地圖《戰國形勢圖》標明:“馬陵,在今山東郯城。”但加了一條注釋:“馬陵,一說在今河南范縣。”筆者據此設計了以下問題:這里發生過什么樣的戰爭?涉及哪些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這么有影響力的戰爭究竟發生在今天什么地方?類似的戰爭有哪些?進而引出長平之戰、秦國力量的強大,引出商鞅變法的推行及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其中都江堰使秦國有了一個穩固的糧倉——成都平原。
筆者在設計大任務時,考慮了歷史教學主線——秦國的興起與強大和歷史邏輯推理——變法、改革、穩定、延續,讓史料、史事、史識有機貫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歷史課程性質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歷史學,以探尋歷史真相、總結歷史經驗、認識歷史規律、認清歷史發展趨勢為其重要功能”[2]1。筆者正是基于學生能夠有一個完整的歷史印象、科學的歷史思維、精準的歷史史料論證和歷史解釋來構建歷史大任務的。
二、建立清晰明了的推理邏輯
在歷史大任務教學中,具有畫面感的歷史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畫面感不單指歷史圖片、歷史地圖,還包括更廣泛的歷史教學場景、歷史任務的細化和層級遞進。筆者在選擇史料時,先去偽存真,再整合史料,還原成有畫面感的歷史情景,并精心設計思考問題。
以“軍事家的謀略”任務單元為例,筆者選取與“軍事”密切相關的春秋戰國資料;堅持選用學生有興趣且簡要的史料案例,減少冗長的故事情節;堅持史料間彼此關聯,形成邏輯閉環,且回扣主題大任務,能夠為下一步學習做好鋪墊。通過整合開發史料資源,最終打磨呈現有畫面感的戰國形勢學習任務。
筆者讓學生觀看白起畫像。白起是戰國時秦國著名的軍事家,被封為武安君,他征戰多年,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從畫面上可以看出他的威嚴、自信、高傲。接著筆者展示“春秋戰國戰爭大事記”。大事記里記錄了這一時期的重大戰爭,反映了諸侯發展變化。結合教材中的“戰國銅壺(壺身刻有水陸攻戰的圖案)”“春秋爭霸形勢圖”“戰國形勢圖”,整體上給學生呈現一幅完整的戰國時期爭戰發展變化圖,讓學生能夠從時空上建構起戰國歷史框架,涵養學生“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歷史畫面展示一種歷史現象,學習歷史需要透過現象分析本質問題,戰國與春秋時期的戰爭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差異那么大?這些問題需要我們繼續探究。要想解析現象背后的原因,必須通過研究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才能找到正確答案。鐵器之于石器、青銅器是革命性的,教材把這一問題放在“商鞅變法的原因”里敘述,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需要靈活處理,因為它是“戰國時期社會變化”的根本原因。《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明確要求我們這樣做,“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2]12。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生產關系的變革。通過分析這些戰爭我們發現,春秋時戰爭參戰人數少、戰爭時間短(一般一天或幾天結束)、傷亡人數少、專職思考戰爭的軍事家少;到戰國時,情況大變,武器樣式多、威力強,耗時長,一場歷時多年的長平之戰讓趙軍40多萬將士被坑殺,另外戰國時出現專門研究戰爭的軍事指揮家,他們對后世影響很大。
知識梳理讓學生有一個整體印象,邏輯推理幫助學生分析不同史料之間的情理關系、歷史現象背后的原因,無論怎樣的歷史畫面,我們都應當面對和解讀,積極合理的歷史解釋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愿望。
三、創設引人入勝的思辨性情境
筆者在構思全課、確立教學大任務時,已經有了教學主線和邏輯定位,即以“秦國”歷史發展為例,來敘述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新課標要求學生理解“各諸侯國的變法推動了社會進步”[2]11。我們不僅要知道秦國變法,還要了解春秋戰國時,幾乎每個諸侯國都在變法,即“變法”是戰國時代特征之一。這一環節,筆者鼓勵學生查閱資料,整理出春秋戰國時的變法概況,一方面讓學生形成較為完整的歷史認識,另一方面為重點介紹秦國商鞅變法打下基礎,點面結合,各有側重。
變法或改革,通常來說是要改變既定的生產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會觸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容易遭受保守勢力的打壓;如果宣傳不到位,解釋不清楚,變法或改革也不一定能夠獲得基層群眾的支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與國交流的需求,原有的政策、措施不能夠適應全新的社會變化,不能夠在交流、競爭中占據優勢,政權有被淘汰的危險。做好變法或改革的前期宣傳、動員及改革的內容設計,成為改革者的必選題;變法或改革的影響與評價,則是后人的選修題。今天的歷史教學,我們應當統觀全局,整體分析,才能夠“全面落實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培養要求”[3]。在“政治家的遠見”任務單元中,筆者鼓勵學生查閱資料,學習變法背景、內容(政治、經濟、軍事)、影響等,創編情境小劇,完成對這段歷史的初步理解。通過有思辨力的問題引導,讓學生欣賞戰國時“政治家的辯論場景”(與群臣辯變法、與民眾辯誠信、與貴族辯利益、與后人辯成敗),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更深層次,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歷史教學的魅力是當事人的不在場,給了我們很多想象空間,而這需要我們學習者、研究者通過史料來論證,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歷史大任務正是建立在史料基礎上的歷史解釋,缺乏史料無法解讀歷史,缺乏解釋難以理解歷史。新課標要求學生“嘗試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2]14,筆者在設計這段歷史教學任務時,更多關注到各類史料的關聯和互證,形成歷史學習任務“證據鏈”,如出土文物、史書記載、歷史學家研究成果等。
新課標要求學生“初步理解……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2]12,給我們的教學留出足夠的思考空間。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幾乎都有變法改革活動,為何只有商鞅變法使秦國最終強大起來?筆者提供材料讓學生進行合理辨析。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們的辯論很是激烈。肯定者居多,但反方觀點也很有市場。筆者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知識進行解讀,給學生積極、正向的教育引導和示范。事實證明,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起來,《商君書》在古代一直是君王和皇子的教材;但歷史又證明用這樣的方法不能讓秦國獲得長治久安。商鞅變法與同時代其他國家的變法相比,變法者的命運幾乎相同,但商鞅的變法卻是成功的,我們要看到他變法中的不足之處,也應學習他敢為人先、勇于挑戰的精神。
歷史教學是教給學生方法和工具。任鵬杰強調,歷史教學的本質特征是探究,探究是思考、辨析、批判,整體而言就是批判性思考;探究也是“對話”,“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是在努力喚醒、喚回、煥發歷史教育的良心,觸及歷史教育的靈魂[10]。這也是筆者設計大任務教學的價值立意所在。我們在構思大任務教學策略時,一定要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適時、無痕地滲透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四、選擇有情懷的微跨學科主題
新課標有一個突出的亮點,就是關注“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新課標指出:“為進一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方式的轉變,加強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進行綜合探究的能力,歷史課程設計了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圍繞某一研究主題,將所學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知識、技能、方法以及課題研究等結合起來,開展深入探究、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活動。”[2]39都江堰工程引發學生對民生問題的關注,我們選取“成都平原的稻田”“都江堰水利工程”作為教學切入點,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37頁的“相關史事”——都江堰的灌溉區域和“知識拓展”——“震不垮”的都江堰,構思了“工程師的卓識”主題學習任務,開展“民生工程都江堰”的微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具體來說,學生分組完成都江堰工程建設概況、歷史、地理資料搜集整理,問題研討,都江堰水利分洪灌溉原理模型演示等學習任務。通過小組合作,每組均有自己的物化成果——都江堰模型。初中學生有著強烈的動手制作學習的愿望,因為在歷史課上也能“動手做”都感到很興奮。
新課標確立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應當是有溫度的撫慰、有熱度的引領、有深度的浸潤。郭華說,課程內容結構化,意在改變知識、技能的簡單線性排列方式,強化知識間的內在關聯,凸現學科的本質、思想方法以及內在邏輯,“有利于克服教學中知識點的逐點解析、技能的單項訓練等弊端”[11]。分層任務一定要圍繞大任務逐層展開,每一教學環節,均能回扣到大任務上來,減少學生對歷史新材料的理解時間,減少不必要的干擾。大任務起到統領全課、推進教學、涵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8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
[4]朱紹侯.中國古代史(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175.
[5]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5.
[6]任世江.初中歷史課程“點―線”解析(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59.
[7]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157.
[8]張俊偉.商鞅變法:不為人關注的另一面[J].中國經濟時報,2014-06-06(A5).
[9]統編初中歷史教科書教學設計與指導(中國歷史七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95.
[10]唐琴,王光宇.問史·立意[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20:5.
[11]李玉蘭.讓核心素養落地 為知識運用賦能[J].光明日報,2022-04-22(8).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