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各種先進的教育技術應用不斷涌現,為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其中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教學設備得到了廣大小學教師的認可,并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應用途徑
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學改革必須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創建具有開放性、實踐性以及創新性的探究活動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在實踐應用中,教師對信息技術的研究還需要深入推進,不斷積累和總結更多的經驗,才能夠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和作用。
一、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性
首先,信息技術比較適合小學生當下的身心發展階段。學生在小學時期對外界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會使學生對于數學課堂充滿探究的動力。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的知識體系、數學習慣和思維不夠完善,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使學生直觀地對知識進行學習和鞏固,通過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行正確學習習慣的養成,從而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基礎。不僅如此,還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中且主動在課下進行知識的梳理和記憶的鞏固。其次,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對小學數學課堂進行知識的拓展和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導可以對數學知識進行個人的歸納總結,不停留在聽教師的講解的學習層次上而是打開思維多方位進行數學學習。學生的數學知識得到拓展可以使學生在今后的數學學習中有自己的思維,以自己的數學思維進行探究和知識梳理,從而使學生養成個人的知識體系,不再對知識進行零散記憶和應用,而是能夠通過知識總結、比較、遷移的過程提高知識素養和數學水平。
二、借助信息技術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策略
(一)在導入環節滲透數學思想
對小學數學教師而言,在開展課前備課工作時,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交互性和開放性,給學生的視覺與聽覺帶來雙重享受,使其更加直觀清晰地學習與掌握各種數學概念與公式。此外,教師還應在教學中逐漸引導學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識框架,并在他們的后續學習中滲透數學思想,激發他們的思維意識。
例如,在學習《觀察物體》時,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對物體進行展示和描述,并運用信息技術彈出“討論時間到!”等字樣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討論,使學生相互之間進行提問和回答,讓學生對不同的方法進行相互講述,隨后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進行全方位的物體的轉動。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可以更加投入到學生之間的小組討論交流中。不僅如此,學生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介入加強對知識的直觀感知能力,學生在小組合作平臺中進行對知識方法的討論,可以對觀察其物體的方法進行不斷的完善,學生之間的相互借鑒可以使其對觀察位置進行不斷深入的思考,學生的思維活躍可以使其在物體方面進行探究,鞏固學生物體觀察方面的知識和方法。
(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散學生思維
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同時還應該加強對學生聯想能力的培養,進而在習題測試環節中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以及發散思維得以提升。從這一視角出發,教師可以選擇引導學生將已經學習過的數學知識進行科學的規劃與總結,進而形成自身專屬的知識架構;還應引導學生將課上所學數學規律和公式熟練地運用到解題中,進而使邏輯性強、抽象化的數學問題變得直觀、簡單起來,從而起到降低學習難度,突破學習瓶頸的效果。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下是很難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的,基于此,數學教師應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在學習新內容時可以以前后知識的關聯點為切入點剪輯串聯視頻,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提供方便。
例如,在學習《圓錐和圓柱》時,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信息技術對圓錐和圓柱進行觀察。在認識圓柱和圓錐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對其提問:“你在生活中還見到過哪些圓錐、圓柱?”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學號進行搖號,讓被搖到的學生進行回答。運用信息技術會使學生對互動環節更加專注。不僅如此,由于信息技術發起互動的隨機性,學生還會對問題進行高速的思考,從而保證在搖到自己的時候能夠正確回答。在學生學習圓柱、圓錐側面積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先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對問題進行猜想,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隨后,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搖號與學生進行提問互動。通過信息技術發起互動可以提高學生在互動環節的活躍度,可以使學生對課堂保持思維活躍的狀態,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在鞏固環節強化學生思維
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完新內容后應及時帶領學生進行回顧復習,并基于數學課程有著實踐性的學科特點,教師還可以選擇開展課堂小測驗,以此來幫助學生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鞏固,同時還能反映課程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中心對稱圖形”相關知識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和立體轉化思維,教師首先通過動畫視頻為學生演示撲克牌模式的視頻,通過這一趣味化的形式引導學生清晰地觀看到同一個圖形在圍繞一個固定點旋轉不同角度之后,形成的新的圖形與之前的圖形在位置上的變化,隨后,教師又繼續利用風車、太陽、六邊形等學生常見的生活圖形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為學生動態演示這些圖形在圍繞某一點旋轉 180°以后的樣子,詢問學生,旋轉前后的圖形可以完全重合嗎?通過對兩個視頻的觀察與分析,學生可以自主發現,只有頂點旋轉 180°時,新的圖形才能和原來的圖形完全重合。這一直觀化和動態化的演示,有效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確保學生能夠在自主觀察和自主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身的觀察分析能力與總結歸納能力,與此同時,學生的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也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發展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意義。在實踐應用中,教師須結合數學教學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開發信息技術更多的有效功能,打造多樣化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小英.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研究[J].教育界,2020(16):29-30.
[2]馬梅.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國農村教育,2019(36):47-48.
[3]羅付仁.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J].科學咨詢,2018(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