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人與環境關系的片面理解,提供了從實踐觀視域下對“人與環境”關系再構建的視角。實踐觀視域下“人與環境”關系的歷史沿革,表現為人與環境的現實離散、協調共生和從“單極發展”到“和平共處”?;诖耍ㄗh在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時要重視各國當前所處的歷史階段和基本國情,樹立尊重環境新理念,開創和平共處新境界,實踐與改革并舉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助推“人與環境”關系在實踐觀視域下實現新發展。
關鍵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人與環境;實踐;美麗中國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11-0053-04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是馬克思于1845年撰寫的一篇文章。該文批判了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將對象、現實及感性等予以直觀或客體形式的理解,而非視之為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去理解,闡明了以實踐為基礎的新唯物主義與以往的一切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揭示了舊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唯心的局限性,論述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一些基本問題;從哲學的考察對象、立足點、階級使命等角度揭示了新、舊哲學的本質區別。本文基于對《提綱》的分析,從實踐觀視域探討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
一、實踐觀視域下對舊哲學“人與環境”關系的審視
馬克思在《提綱》中第一次以實踐的方式來觀照和把握“對象、感性、現實”,較為系統地論述了科學的新實踐觀,為“人與環境”關系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沿著新實踐觀的進路剖析《提綱》內在的生態環境思想,對當下“人與環境”和諧共生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提綱》中實踐觀的“人與環境”分析
《提綱》雖然篇幅不長,但其內蘊的生態思想對當下處理“人與環境”關系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馬克思對以往舊哲學凸顯的忽視實踐的共同弊害,在《提綱》中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以辯證的思維方式確立起以現實的、感性活動為核心的新實踐觀,這為我們從實踐觀的維度分析“人與環境”提供了基本遵循?!短峋V》的內在邏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條主要是對舊哲學中較為流行的費爾巴哈觀點進行了批駁,開宗明義地指出舊哲學擯棄了感性的對象性活動;第二部分即第二條到第八條,馬克思在分析舊哲學缺陷的基礎上確立起全面的實踐觀,并將這種實踐觀嵌入到認識和歷史畛域中的相關問題,從理論與實踐層面構建了屬人的生態系統;第三部分即第九條到第十一條,馬克思通過分析新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二者在歷史視域下考察對象、立足點、目的和使命的本質分歧,揭示新唯物主義的階級實質和生態使命,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從實踐觀視域下建構起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生態系統?!皩嵺`”作為《提綱》的穹梁頂柱,是馬克思沖破以往舊哲學荊棘之路通向新唯物主義的鋒刃,其內蘊的生態學視角體現為依循感性的對象性活動考察人與環境的共生關系,并對這種共生關系的邏輯進行重構,展現了馬克思對環境問題的基本理論與現實關懷。
(二)《提綱》對舊哲學“拒斥實踐”的批判
馬克思在《提綱》的第一條指出:“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對對象只是從客體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1]54費爾巴哈認為主體與客體雙方僅是相互反映的關系,而忽略了認識的兩者首先是相互改造的關系,人與環境的關系在以他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者的視野里,只是單純自發地從客體或直觀的形式理解,在反對唯心主義“稟賦”觀點的同時提出人是自然環境的“順帶物”。與此相反,唯心主義一味強調人在認識方面的主動性優先,徹底否定了外部環境對人活動的制約性。正如《提綱》的第一條后半句所說:“唯心主義抽象發展了能動性,但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活動的?!盵1]54從唯心主義者的角度來看,人與環境的關系只從主體角度去把握,片面地強調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認為自然規律是人類本身意念賦予的,顛倒了人與環境的關系,在這個意義上只是一種極其片面的“以人為本”。由是觀之,不論是舊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沒有做到在實踐中把握主體與客體關系的統一性。
(三)實踐觀視域下“人與環境”關系的再構建
費爾巴哈未曾探索的關鍵領域,終將為他人所發現,馬克思的實踐觀點與費爾巴哈所講的實踐截然不同。在認識論上,馬克思認為“人必須在實踐中去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1]54人的主觀思維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以及符合的程度,只有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才能進行驗證,馬克思從認識論角度再次驗證了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在歷史觀上,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方面,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盵1]55實踐活動是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分離的仲裁者,又是將二者聯系起來的橋梁。在實踐觀視域下,人與社會、自然之間不再是相互拒斥的對抗關系,而是和諧的同一關系。人們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規律并從中獲取物質與精神資料??梢?,馬克思的實踐觀科學證明了遵照環境法則和人類改造環境并不是一個“零和博弈”的命題,從而巧妙地解決了實踐自身存在的矛盾。
二、實踐觀視域下“人與環境”關系的歷史沿革
馬克思反對離開實際境況、不顧現實的條件夸夸其談,這種思想深刻影響著中國。我國在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系的過程中也曾走過彎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于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認識水平的桎梏,為在短期內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不得不采取粗放型經濟增長的方式,這給后來的環境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隱患,但也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促成人與環境的妥洽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和實踐經驗。
(一)實踐觀視域下人與環境的現實離散
現實的人在改造環境的同時,環境也在影響著人。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后,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落后,發展經濟、解決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等被放在優先的地位。盡管當時我國經濟的發展目標趨向于集約形式,但囿于科學技術水平,高額的供給并未完全適配有效的需求,反而帶來了不可避免的耗損和污染排放,導致可再生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周期性短缺和生態問題凸顯。這是當時世界上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邁向騰飛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國也是如此。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在《生存與發展》國情報告(1989)指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我國自然資產損失占GDP的比重約為6%—7%,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我國自然資產損失占GDP的比重高達30%[2]。全國大面積的水土流失、水旱災害等時有發生,雖是“天禍”,但對土地森林的亂墾濫伐和對再生資源的無序開發等“人為”因素也不可忽視。
以生產要素不斷投入的發展模式實現了經濟持續增長的目標,但也埋下了生態環境問題的隱患。一方面,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國雖然強調人與環境的相互造就,但這里的環境對人的影響多以消極的方式出現,對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相互造就的天平不自覺地向環境“造就”人傾斜,犧牲一定的環境“成就”人。另一方面,在這一時期人的活動和自然環境常與理論革新相聯系,與具體的實踐行動有一定的落差。黨和政府在提倡經濟先行的前提下提出保護環境的相關策略,但實際的行動落后于理論、政策,沒有引起人們強烈的關注和積極的踐行。
(二)實踐觀視域下人與環境的協調共生
現實社會中面臨的所有問題都是實踐問題,自然要通過實踐才能解決。黨的十八大報告圍繞“美麗中國”和“永續發展”兩個關鍵術語,強調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為人們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圍繞“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主題,對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提出了任務要求和政策目標。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就“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議題為處理經濟現代化和環境永續性的關系提供了理論遵循。
1.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現實的人與環境總是相互成就的?!熬G水金山歸一”彰顯著人與環境彼此造就的境界。生態環境陶染人的經濟活動,這里的影響多以積極的方式出現即生態環境以自身的優勢造福于人類。人們通過自身的活動創造出滿足人類發展和經濟建設所必需的物品。例如當前人氣很高的休閑農場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休閑農場憑借美麗寧靜的田園環境和當地特色農業的優勢,向來自城區的人們提供綠色天然的農產品和舒適宜人的鄉村生活。這不僅可以依靠經濟力量保護和改善鄉村的生態環境,而且可以讓人們在閑余時間親密感受大自然以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同時促進當地的經濟穩步發展。這生動詮釋了人們可以在保留環境天然狀態的基礎上,科學利用生態資源使之適合自身發展的需要進而提高經濟水平。
2.改善環境就是提升現實生產力
“改善環境就是提升現實生產力”凸顯了馬克思關于環境理論的第二個方面,即“環境與人都在不斷改觀”。在人與環境二者的互動過程中,經濟發展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具有促進作用,環境的日臻完善在某種程度來說也是經濟發展的一種延伸形式,兩者同歸于人類變革的實踐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鼓勵環境理論的推新,實施環境保護的政策。例如: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生態的富饒和人們生活的富足。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打贏藍天保衛戰”[3]。這些政策和理論的積極貫徹使我們按計劃完成了脫貧攻堅的戰略任務,使農村的生態環境變得美麗適意,村民的生活更富有活力和吸引力,這也是人們正確運用自然法則的生動詮釋。
(三)人與環境從“單極發展”到“和平共處”
通過比較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后和黨的十八大以來人與環境關系的微妙改觀,可以明顯感受到國家發展的“天平”越來越傾向生態環境。從人與環境關系的否定性到肯定性,從將發展的焦點聚集在經濟提升而忽視生態環境優化的“單極發展”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和平共處”。這些年來,我國更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藍圖布局中增添了亮眼的綠色,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環境保護的新思路,初步形成了包括生態治理機制、生態法治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等在內的生態環境理論。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陜西省柞水縣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當地自然恢復的近況,并且重申環境保護是一條警戒線,誰都不可以肆意僭越??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要實現綠色發展的決心日益增強,通過探尋環境改善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契合點,努力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正效應。
三、實踐觀視域下“紅”與“綠”妥洽的邏輯進路
馬克思主義強調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時要重視各國當前所處的歷史階段和基本國情,實現“紅”和“綠”的穩妥融洽?!凹t是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理論坐標,綠則是認真貫徹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4]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但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依舊任重道遠,樹立尊重環境新理念、開創和平共處新境界以及完成新的改革任務依然迫在眉睫。
(一)樹立尊重環境新理念
理念是實踐的先導,支配著實踐的指向。自然界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需要的大部分資源都需要從自然界中汲取。目前部分地區出現的生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人們濫用不可再生資源和重工業排放污染共同疊加的結果,其根源在于人們生態意識的淡薄和生態理念的缺乏。因此,當前我國生態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樹立尊重環境的理念。尊重環境的理念是指人們在自己的意識里形成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進行保護和發展的觀念,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以堅持人道主義為核心,以發揮意識能動性為條件,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文化系統為中介,有意識地向人們傳輸正確的環境理念,經過接收、分析、選擇等內化機理生成正確的生態行為。人類比其他動物優越的地方不在于共同的自然特質,而在于我們能夠在意識領域理解生態的本質并加以科學使用。正如《提綱》的第二條所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盵1]54因此,積極推動人民群眾形成尊重生態環境的觀念,完成觀念的深刻內化,才能踐之于行。在正確理念的引領下嚴格落實相關政策法規,這是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剛性保障。
(二)在實踐中開創和平共處新境界
和平共處是指在生命共同體內部使人與自然的關系趨于統一,這種統一關系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與環境的存在相互作用,科技為生態發展提供動力支持,生態環境為人類提供生存場域,人類為生態環境提升改善空間。另一方面是人與環境的發展相互轉化,兩者是相互貫通的關系,愛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命健康,改善環境就是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尤其是在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二者的關系時,我們要反對“環境中心主義”和“經濟中心主義”兩類片面發展的錯誤觀點,這種只重視一方而忽視另一方的錯誤觀點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對人與環境關系的理解。在《提綱》的第三條,馬克思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盵1]54人們通過實踐活動改變生態環境質量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對生態環境的認識,逐步完成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提升。正是在實踐活動中,二者的統一關系得到了生動詮釋。例如,在處理人與環境關系時,不僅要突出生態產業化,堅持保護環境的同時促進質量提升;而且要強調產業生態化,在保障環境健康的基礎上推動經濟發展,這是人與環境和平共處新境界的具體指向。在這種和平共處的新境界下,人類的實際需要以期許的方式傾注于現實事物之中,外在事物也通過改造適合于人類的美好要求。
(三)實踐與改革并舉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在實踐中改革,在改革中實踐。馬克思在《提綱》的最后一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55“摸著石頭過河”是中國共產黨踐行實踐觀的生動體現。在人與環境的具體實踐中總結經驗、解決問題,將之規范化、制度化。生態文明的體制建設就是針對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美好需求與當前環境體制不完善的現實矛盾提出的。為了對這些現實中出現的矛盾作出回應,應從治理、法律、補償機制三個維度具體落實:一是要健全和完善環境治理體制,在時空維度上強化源頭管理、過程管控和后果嚴懲;在人員維度上完善參與治理的形式,在堅持政府主導基礎上積極發揮其他社會主體的作用,形成強有力的生態合作責任共同體。二是形成和落實環境法律體制,良好的法律保障機制可以促使環境高質量改善。要完善生態立法,明確主體責任,進一步喚醒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法治意識,強化人們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以便更好地落實相關的法律法規。三是加強和發揮環境補償機制,做到行政和市場手段并舉,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相關各方利益,優化自然資源的市場配置,切實提高人類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用經濟反哺生態,用生態創造經濟。如今,我們站在新的時間節點上,要樹立尊重環境的新理念,開創和平共處的新境界,為實踐基礎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先聲,從而使生態保護這一顯著變量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量。
四、結語
馬克思在《提綱》中運用唯物辯證法來分析環境理論的特殊問題,從一體兩面的角度看待人與環境的雙向關系。通過闡述《提綱》中人與環境關系的思想,引導我們發現環境思想背后神秘的社會改造力量?!短峋V》雖言微,但卻精準概括了人與環境關系之大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堅持保護生態環境的基本國策并向著既定的發展目標邁進,但要想重返生態環境本身的天然狀態依舊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這不僅需要我們當代人的努力踐行,更需要子孫后代堅持不懈地去奉行。如今,我
國已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努力實現“中國夢”,相信在人們基本的物質要求得到滿足的同時,美麗中國的綠色目標終有一天也會如期實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55.
[2]胡鞍鋼.我國真實國民儲蓄與自然資產損失(1970—1998)[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1).
[4]解保軍.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哲學意蘊及現代意義[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1.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9.
[6]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0.
作者簡介:樊聰(1997—),女,漢族,山西萬榮人,單位為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