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軍 許曉輝



摘? 要: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教學模式也必將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創新。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為例,綜合運用雨課堂和思維導圖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發現,雨課堂從教學形式上顛覆了傳統教學方式單一的詬病,打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全員全過程的互動式教學;思維導圖從教學內容上改變了過去煩瑣的文字教學設計,注重厘清教材內容、構建知識脈絡,有助于學生理解性記憶和結構性思考。
關鍵詞:雨課堂;思維導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中圖分類號:G42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5-0085-04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并對思政課提出了“八個堅持”的要求[1]。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及其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為授課教師提供了更加多樣的教學手段、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料、更加廣闊的教學平臺,也不斷促進教師對教學理論的深入拓展和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必須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效結合,才能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因此,如何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成為思政課教師教學改革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以下簡稱“原理”課)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五門必修課程之一,和其他四門課相比,“原理”課是學生普遍反映難度較大、知識點分散、內容較多的課程,但由于受教學理念、方法、內容以及教師自身專業背景等多重因素影響,在課程實際開設過程中,“原理”課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都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不少課堂存在抬頭率不高、親和力差等問題,教學的實效性難以得到充分體現。為解決上述問題,可在“原理”課授課過程中以雨課堂為載體,以思維導圖為工具,整合教學資源,設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以提高“原理”課教學效果。
一、相關概念界定
雨課堂是清華大學和學堂在線共同研發的智慧教學工具,覆蓋了課前、課中、課后的每個教學環節,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與學的作用,為師生提供完整立體的數據支持,通過更加靈活而便捷的教學方式增加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從而提高課堂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3]。雨課堂的最大優勢是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實現全方位、全覆蓋、全過程式的教學監督和控制,將PPT、微信、手機等現代信息軟硬件結合于一體,線上、線下相結合,特別突出課堂互動功能,改變了傳統“你講我聽”的教學模式,讓課程變得有觸感、有溫度、有質量。
思維導圖又稱心智地圖,由英國東尼·博贊發明,是由圖塊、形狀、線條、顏色、代碼、關鍵詞匯等構成的一種思維可視化、知識結構化的工具。它注重思維的發散性,從焦點出發,圍繞焦點不斷從中心向四周擴散,思維導圖的運用直擊重難點,層次分明、條理清晰,適用面非常廣,操作簡單,有利于從宏觀上挖掘知識點彼此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可以大幅提升教學效率以及學習效率。目前可以繪制思維導圖的軟件較多,包括MindMaster、MindMapper、Xmind等。雨課堂+思維導圖教學功能展示如圖1所示。
二、雨課堂+思維導圖在“原理”課教學中的設計思想
本研究試圖通過“雨課堂+思維導圖”的方式對現有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將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課前、課中、課后環節組織師生高效互動、進階式學習及個性化指導,提升學生對知識整體把握的能力。
(一)化解線下教學及線上教學的痼疾
后疫情時代,傳統教學模式不得不隨著信息化的普及而進行革新,混合式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完全線下教學中,教學主體為教師,教學方式重灌輸、輕互動,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導致學生無法長時間集中精力聽課。另外,還存在理論性較強的內容無法回看,考核方式單一化導致對教學持續改進支撐力不夠等弊端,但具有面對面互動交流,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反饋隨時調整授課策略等優點。完全線上教學則存在學生不能親身感受校園文化,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學習約束力和學習氛圍欠缺,學生注冊率高而完成率和通過率較低等問題,但具有突破時空限制、學習時間自由、隨時在線測試及時反饋等優點。有鑒于此,“原理”課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可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模式及數字化網絡化教學的優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利用線下教學及線上教學的優勢
“原理”課教學不僅要讓大學生理解并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有針對性地回答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學生所關注的重大問題的過程中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線下“原理”課教學注重知識的整體把握與融會貫通,利用思維導圖可將整本書各個章節及內容完全串講起來,將其應用于教師集體備課、授課、復習的全過程,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宏觀把握,改善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式,真正實現“原理”課教學的系統性、整體性。線上“原理”課教師可運用進階式教學和高效互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分章節、按難易梯度為學生分類搜集整理;提供大量的教學相關視頻資源、教學課件、教學微視頻、思維導圖庫、主題討論題目及作業試題庫等線上教學資源,以保證學生學習的高效性、實效性。
三、雨課堂+思維導圖在“原理”課教學中的實踐
“原理”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修課,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嚴密的整體性、夯實的基礎性特點,教師必須熟知教材體系,精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備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高超能力[4]。本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是夯實理論基礎,注重實踐應用。
(一)課前環節主要工作
教師安裝雨課堂軟件,建立課程班級,分享邀請碼或二維碼邀請學生進入班級后即可制作上傳課前預習資料。預習資料主要包括課程相關思維導圖、視頻資源、音頻資源、測試題及投票題五部分內容。
思維導圖是教師在對教材內容整體把握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依據教學目標要求,圍繞教學重難點采取思維導圖方式有層次地展現教學內容。因課前學生未接觸課程內容,思維導圖不宜太過煩瑣,以簡單明了為主,如圖2所示。視頻資源既可插入優質慕課資源,又可插入網絡視頻,還可通過任課教師自己錄制短視頻的方式分享給學生,視頻長度一般為3—5分鐘。音頻資源意在讓學生提前知曉課本知識,以班級為單位,以學號為順序,按照教材章節通過學生誦讀的方式推送至雨課堂。測試題目,針對預習內容出1—2道測試題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題目不宜太難,重在了解基本學情。投票題是教師了解學生預習情況的重要方式,每次預習結束設置問題“你對本次預習的掌握情況?A.完全掌握;B.基本掌握;C.一般;D.沒有掌握”,教師通過學生對此問題的回答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及時調整線下教學側重點。“原理”課基本每周一次,學生課前擁有大量自由的時間進行預習,打破了學習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在預習過程中,學生遇到困惑可隨時通過平臺反映給教師,教師通過回復解答學生的疑問。教師可通過查閱線上平臺,實時監測學生的預習情況和學習進度,這樣就可以在上課前預先知道學生的預習完成度以及每一題的正確率,觀察每位學生完成每一題花費的時間。
(二)課中環節主要工作
課堂教學開始,學生使用微信掃描課程二維碼進入授課班級并通過PPT同步功能接收授課教師推送的課程教學PPT,學生不再因忙于拍照抄寫PPT的內容而無法集中精力聽課,每位學生都可按照自己的學習節奏聽課,較好地解決了師生“教”與“學”節奏不同步的問題。授課開始前,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回顧已學知識點,導出要學知識點,不斷對知識進行回憶、再現、拓展,授課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梳理課堂內容,師生共同完善思維導圖,使得原本呈現的框架式思維導圖不斷豐滿且易于理解,實現教學內容的顯性化、可視化。通過教師課上講解完善后的思維導圖如3所示。
課堂上,學生遇到問題可發送彈幕或者通過投稿方式提出疑問,以便教師及時解答。當講授完一個知識點后,雨課堂還可進行隨堂測試,前期教師將知識點對應的試題編輯好,隨時根據所學知識給學生發送題目,包括單選題、多選題、投票題、主觀題等各種題型,讓學生在限定時間范圍內作答,學生作答完畢,教師可實時查看正確率,方便教師及時了解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及參與性。另外,雨課堂還有隨機點名功能,教師在滾動條上按動按鈕隨機請學生回答問題,緊張刺激的同時也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三) 課后環節主要工作
課后,教師要求學生按照課上講解補充完善自己的思維導圖并將繪制好的思維導圖作為課后作業上傳至雨課堂,這樣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根據前兩個環節收集的相關數據如預習情況簽到率、互動情況、答題正確率等了解學生對重難點內容的掌握情況、課堂參與情況等,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做到詳略得當,精準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學生也可通過雨課堂回看課件進行復習鞏固,完成教師推送的包括制作思維導圖在內的課后習題和作業,還可就相關難點問題繼續與教師開展互動交流。
四、雨課堂+思維導圖在“原理”課教學中的改革成效與反思
為了解學生對“雨課堂+思維導圖”教學方法改革的滿意程度,對參與教學實踐的466名學生期末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取有效問卷461份,具體調查結果總結與反思如下:
(一)雨課堂的應用有利于進一步改善“原理”課教學質量
從雨課堂使用維度來看,雨課堂學生端無須下載App直接手機掃碼登錄,操作簡單,因此,七成以上的學生對雨課堂操作界面、便捷性、交互性、運行速度等表示滿意。從雨課堂功能維度來看,學生滿意度排名依次為課后復習資料推送(26.9%)、課前推送預習資料(25.38%)、隨堂測驗(18.44%)、點名及隨機點名(17.35%)、彈幕功能(11.93%)。調查顯示,“原理”課采取雨課堂的方式教學應更注重課前預習資料的搜集整理,篩選利用網上豐富的MOOC資源或自己錄制慕課,讓學生在課前對所授知識有所了解。課后通過發送復習資料讓學生對課上所授知識進行高效復盤,利用好課堂外的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幫助。課上講完知識點后,輔以課堂測試考查學生掌握程度。另外,思政課一般采取大班授課,教師對學生平時成績賦分依據不足,91.32%的學生認為雨課堂對平時成績的考核更為客觀,避免了僅依賴課堂考勤和主觀課堂表現來判定平時成績,為期末學生最終的成績判定提供了科學數據支撐[5]。因此,采用雨課堂教學實現了“課前-課中-課后”三段聯動的完整教學過程,使教與學達到了閉環管理,有效改善了教學質量。
(二)雨課堂+思維導圖的應用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原理”課教學效果
從雨課堂+思維導圖的教學效果來看,95.22%的學生認為這種方式對提高學習效率非常有幫助,96.45%的學生認為對提高學習動力非常有幫助,95.23%的學生認為對掌握知識非常有幫助,95.44%的學生認為對期末成績提高非常有幫助。同時,86.99%的學生希望其他思政課也采取此種教學模式。因此,在“原理”課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雨課堂+思維導圖的方式,既可避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單純借助課件,通過上下翻頁“線性”方式實現內容切換,又可有效避免教學內容無法進行系統化、體系化講授的缺陷。雨課堂改善了教學方式,思維導圖完善了教學內容,二者有效結合與運用,不但促進了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拓展了教學手段,而且使理論知識更為形象和直觀。
雨課堂是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思維導圖是思維可視化的有效工具,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才能將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有機融合,線上線下完美切換,讓學生有全新的教學體驗和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教師主體作用的發揮至關重要,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針對學生思想和認知特點,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5],不斷創新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形式,“推動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合”[5]。
參考文獻:
[1] 張爍.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 人民日報,2019-03-19(01).
[2] 王帥國. 雨課堂: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教學工具[J]. 現代教育技術,2017,27(05):26-32.
[3] 朱麗芳,陳露,宋博. 基于雨課堂的中藥學課程教學應用研究[J]. 現代交際,2020(01):14-15.
[4] 劉貴占. 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題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6):84-87.
[5] 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J].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05):15-18.
(責任編輯:淳潔)